王 宏
(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110168)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使人们对信息资源和文化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类已经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型社会也逐渐由理想变为现实。在此背景下,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突出。大学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之林中的特殊成员,能否在服务校内师生教学科研之外,面向社会,直接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可以说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话题。如何真正实现大学图书馆为社会服务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没有围墙的大学”是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倡导的教育模式。目前,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图书馆通常既履行其作为大学图书馆的职能,为本校教师与学生服务,又履行作为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向校外开放,为社会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行业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了终生学习的理念,社会公众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长。新浪网的一次网上调查,在“你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向公众全面开放?”的调查项中,有75.99%的人选择了“应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地方公共图书馆和发达国家的公共图书馆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充分满足公众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有提供服务的市场,对社会开放,符合公众的需求。
我国要向国外发达国家学习,高校图书馆将逐渐走出深院高墙,正在向社会敞开大门,这是大势所趋。图书馆服务要真正做到全民共享。
一方面,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供不应求。
第十八个世界阅读日刚刚过去,国人阅读状况再次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近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54.9%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与4.39本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水明显落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经说过“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1794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册,而公共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拥有的65%网络版电子期刊,而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30%的联机数据库,而公共馆仅为2.9%。从这一组数据中不难看出,与高校图书馆相比,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还显得十分缺乏。
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偏低。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馆藏纸质资源利用率普通低于40%,有的还不足20%,即高校馆藏资源至少有六成处于“冬眠”闲置状态。我国现有在校大学生1900万人,加上学校教职员工不过4000万人,却拥有国内60%的图书资源,这显然与国家经济发展所体现的公共文化服务“以人为本”、“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原则相背离。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实质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社会化
与公共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存储量大、种类多,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特别丰富。不仅馆藏印本资源丰富,其数字文献资源的数量和品种也日益丰富,内容覆盖学科门类齐全,学术性强。这些资源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着强有力的文献保障;也吸引着社会公众中的学生、研究者。他们更看重高校馆藏特色资源,在不同程度地使用这些资源。向社会服务不仅能使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活”起来,使资源充分共享,避免资源浪费,也能减轻公共图书馆和情报所的压力,弥补其不足。
高校图书馆聚集了大批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较高的图书馆管理专业人才。硕士学历以上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及其具有学科背景的人才在高校图书馆日益增多。他们熟练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外语知识,有较高的服务水平和较强的服务能力。这些人员满足校内服务尚有余力,完全有能力进行社会服务工作。高校图书馆不仅可以提供浅层次的借阅服务,还可以提供阅读指导和阅读引领的服务,在信息市场竞争中会更有优势,馆藏信息产品的价值会更充分地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综合效益会历史性地提高。
计算机的应用,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及各种先进设备在多数高校图书馆普及应用。
高校图书馆的软硬件配置超过一般公共图书馆,具备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建设的条件优势。方便社会读者对纸质文献及数字资源的使用。
信息资源共享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打破了人们之间固有的时空环境,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手段,使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资源共享成为了可能。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是为了最大化地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当今时代,高校资源利用率低与社会读者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比较突出,与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差距比较大。据统计,全国高校图书馆的文献利用率不足30%,图书平均使用率大约在0.3~0.5次之间,而俄罗斯年均为1.4~3次,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高校图书馆文献使用率则更高。国外高校图书馆联盟快速发展的事实证明,解决高校资源利用率低与社会读者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结成联盟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是最经济的发展途径。
所谓渐进性,就是高校图书馆的联盟建设和服务不仅要考虑当前的需要,而且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是有计划、有步骤不断探索推进的过程。各个高校图书馆的基础,条件千差万别,为社会服务,向社会开放不可能都一个模式。在服务对象、内容、方式和范围上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要因馆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分阶段、分步骤地向社会开放服务。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针对不同社会读者群体的要采取不同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资源主要是针对学校的教学与科研来构置的,馆藏资料各有侧重,资源体系建设主要以学术性、研究性、参考性资源为主,因此,可以先向科研企事业以及机关的人员开放,然后再向逐步社会开放。 这也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双向选择,它减少了图书馆开放中带来的压力。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服务方面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较低,缺乏开展此项工作的意识,开放程度不够深入,在应该采用何种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应有的作用,十分值得研究与探讨。
馆藏文献资源社会共享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高校图书馆之间共享,(2)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3)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机构开放,(4)高校图书馆直接面向市民开放。
高校图书馆普遍重视数字图书馆、数据库、馆藏文献数字化的建设,通过馆际交流、合作,实现系统的公共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联机编目、资源共享等功能。使馆内的书目信息资源实现最大范围的共知,使文献信息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将这些数字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尽可能发挥它的社会价值。
每个高校图书馆要积极主动组建,参加图书馆联盟,尽可能早地加入到联盟中,在联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充分利用本馆的特色资源,把特色资源数字化,挂放到高校图书馆联盟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在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服务方式上尽可能创造条件为社会服务,完善服务社会的运作机制。在网络化的今天,图书馆联盟被证明是促进图书馆合作,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最有效方式。
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与当地政府、情报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合作开发各种类型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社会读者的各种信息需求。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靠创新型人才,基础在于高素质的国民。终身教育可以持续不断地提高国民素质。图书馆不仅是满足国民信息需求的资源库,更是国民更新知识和技能、实施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具有教育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高校图书馆理应向社会开放,为有需求的国民提供服务。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是对国民应尽的义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田永梅,张颖君.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J].情报探索,2009,11.
[2]陆红缨,童云娟,陆芹英.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再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0.
[3]闫真.大学图书馆服务社会的系统思考[J].晋图学刊,2007,12.
[4]傅白云.地方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服务社会的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