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斌 高宏昌 吴佑年
(1.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00;2.襄阳市长汉路学校,湖北 襄阳 441000;3.湖北文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0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构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和谐社会,才能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能否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体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和谐。诸如其内部的各种基本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要素等,只有在各种社会关系协调运作的前提下,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才不会发生紊乱;第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无论个人还是群体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处理好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第三是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人力资源是当今社会中的主导力量,人的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也必将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环境;第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人类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才能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一旦违背了自然规律必将遭到惩罚。由此看来,自然界借助人类的实践活动成了社会及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才变得更加有意义。
党的十八大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分析,和谐社会分为,自我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个人的现实自我与他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之间一定会有差距,那么自我和谐的人就是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是自我和谐的标志之一。
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和谐。影响自我和谐的因素很多,但要达到自我和谐,首先要身体健康,其次要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是社会的主体,保证身心健康是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人的身心健康离不开体育。体育是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练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适应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1.1 体育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只有社会关系处于和谐状态,社会才能够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和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又是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这就说明解决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成为了协调发展各种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或力量,它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生产力的水平就会相应地提高。开展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劳动者的身心素质,提高劳动者对现代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加强劳动能力的稳定性,有效缓解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有效解决各种社会关系的矛盾,促进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构筑社会的和谐。由此可见体育不仅仅是个体的需要,而且是整个社会的需要,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需要,而且是促进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现代体育与社会其它方面关系越来越密切,体育越来越强调与环境社会的和谐,这种和谐是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物环境以及社会人文环境的和谐。如我国北京申办2008 年奥运会成功后,就立即高举起“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大旗,正是这种和谐理念的反映。体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观与政府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相统一的,体育的这种和谐发展观必然促进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
2.1.2 体育能促进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存共荣,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新阶层的突起使得工人和农民等社会主体阶层的地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复杂的社会变革中,我国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在逐步加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及地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导致社会发展中出现了种种矛盾和不和谐现象。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整合力量,可以将不同民族、阶层、职业以及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到一起,共同参与各项体育运动,促进各区域之间、阶层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体育转移了社会焦点,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对社会的繁荣与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2.1.3 体育可以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缓解社会矛盾
体育具有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作用。我国近几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但地域经济失衡日益严重,人们的贫富差距也日益加大。改革开放受益者和落后者之间的数字鸿沟日渐拉大的现象是影响当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型产业,参与社会的物质交换活动,对物质财富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再分配具有显著作用。以体育彩票为例,我国将每年公益金的60%用于落实全民健身计划,40%用于奥运争光计划,并且体育彩票还可以减轻人们的社会心理压力和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的稳定性,从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进程。
体育参与模式与经济地位紧密相连,高收入、高地位的职业群体参与体育运动、体育比赛甚至观看电视体育比赛的比例是最高的。参与健身运动的人也主要局限于收入和教育超过平均水平、从事专业工作或者管理工作的群体,低收入人群和那些贫困人士很少经常性地参加某种体育运动。由于体育场馆设施大多为国家所有,有更多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为低下的人为体育事业提供服务,因此这种参与模式会使较多物质财富向国家公益事业流动,向经济地位较低的社会群体流动,这是体育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是一种财富的软调节分配方式。体育这种向下分配财富的作用对于缓解我国财富分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作用,因此政府应把体育作为调节社会分配矛盾的一条积极有效的措施。
2.2.1 体育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1)体育促进个人的心理品质完善,培养个人的公平竞争意识。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讲,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个“和谐”最核心的问题是人与人的和谐。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魄,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调节人的心理,增强人的自信心,完善人格开放性的一面,从而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奠定基础。此外体育还可以培养人的公平竞争意识。社会的和谐需要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公正为基石,而体育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能体现平等、公正竞争原则的领域,公平竞争是赛场永恒的主题,体育运动的不分尊卑为参赛者营造了一个真正公平竞争的环境,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遵守游戏规则,通过体育活动的公平竞争来培养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积极进取的公平意识和竞争意识,是现代体育的重要作用。体育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它是规范的、合作的、有组织的。每种运动项目,每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规范及比赛规则,这些规范对运动员的行为起着“戒律”的作用,表现为一种秩序、节制、约束,体现出体育的科学性及公平性。体育对现代人竞争意识培养将激发人们创造愿望,充分发挥创造才能,积极投入到创造活动中,而公平竞争意识的培养则使人们的创造成果易于受到肯定,这必将激发社会活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奠定了基础。
(2)体育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诚信友善,全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因。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人际关系现状却令人十分堪忧:2005 年初,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曾在全国做过一次人际关系调查,结论是:我国社会人际关系正在走向整体“滑坡”。2004 年末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身为天之骄子、相互间并无多大利害冲突的大学生,其人际关系的状况也并不乐观,其中有60%的大学生反映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解决这些问题,要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从制度供给、道德规范、教育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引导和要求人们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对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着它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刚刚公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被确定为公民个人价值准则。体育活动,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对公民诚信、友善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其竞赛规则的制度、规范化、详细化、统一化、科学化,对于我们制定诚信制度条款,具有具体地指导作用。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提供一个公正、平等的互动平台,它能使不同地位、职业、年龄和性别的人,打破狭隘的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上下关系、业缘关系相聚在运动场,相聚在体育的圈子频繁地交往与接触。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认识、情感等诸多心理成分上产生共鸣,缩短他们彼此间的心理距离,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沟通,彼此之间容易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2.2.2 体育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1)体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有效缓解人与社会的矛盾。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体育基于人文精神,关怀人、提升人、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和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尤其是在北京申办2008 年奥运会成功后,我国提出了“人文奥运”的理念,体现了人文思想与体育的完美融合,对于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人的自由发展不仅在于对自然的超越和驾驭,而且在于从社会生活中获得自由的权利和价值。人要全面地发展自己,就必须从社会关系中获得广泛而真实的自由权,这是现代人类追求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8 年颁布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指出:“确信有效地行使人权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和保持他或她的身体、心智与道德的力量;因而任何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均应得到保证和保障。”体育的“公开、公平、公正”就是自由最现实的体现。人文体育也构建了这么一个平台,给予人类最大的空间和自由,有效缓解和消除了人与社会的矛盾,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2)体育从精神、物质实体和法制等不同的层面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完善的社会规则、法制和丰厚的物质资本。首先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同时又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在不同的体育活动中,人们享受着不同的快乐。在竞技比赛中,人们在成功中赢得荣誉,失败中赢得尊重,竞争中挑战极限,尽情享受着体育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意志的磨练。国际赛事每每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使社会整体无论从意识上还是行为上都处于一种和谐一致的状态。其次体育是规则的殿堂,无论何种体育项目,都有其完整而独特的比赛规则。在学校,体育使学生和教师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因病缺勤率大大降低,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缓解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及家长相互之间的矛盾;在企业,体育锻炼有效缓解了社会节奏加快的压力,减轻了工人的紧张情绪,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最终的结果是企业和工人收入的增加,劳资双方矛盾的缓和和企业内部的和谐。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但却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的现状,由此体育对人和社会的和谐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2.2.3 体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还是和谐社会构建与发展的基础,因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人与自然是否和谐,有两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即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但是受到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生态经济规律的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决定性的力量。体育也正是通过对人的作用,唤起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珍惜和保护,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投资主体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一些环境优美的城市被确定为赛事举办城市就是很好的例子。例如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 年的广州亚运会,有好环境的城市,大型的体育赛事才让该城市承办,只有绿色体育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实现体育运动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体育肩负着重大责任,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能提高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高社会凝聚力,培养公开、公平、公正理念,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文化繁荣。总之,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体育作为提高人们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社会事业和新兴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大背景下,从幕后走向前台,从配角变成主角之一,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时代发展演进的历史必然。
[1]虞重干,等.体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纽带[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07:39-42.
[2]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03):14-20.
[3]梁蕾.论举办奥运会与促进精神建设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01):27-29.
[4]林卿.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的基础[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28-30.
[5]王建新.体育产业与人文体育促进和谐社会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5(06):45-47.
[6]徐丽娟.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作用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02):16-22.
[7]孟涛.中国儒家和谐思想与人文奥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3):18-20.
[8]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R].中央党校,200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