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久英
在“吐槽”和“围观”盛行的年代,担当需要有相当的勇气,汽车行业亦是如此。
做出“中国汽车产业十三问”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显然是有勇气的。
在产销量“全球第一”位置上保持了相当长时期的中国汽车产业毫无争议地在世界汽车格局中充当重要角色。然而,仅以产销量“全球第一”的名头还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因为就技术角度而言,中国汽车业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自主品牌的“十二连降”就是这方面问题的一个重要注释。付于武在提出“自主品牌路在何方”的问题后,随即提醒业界人士看待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形势时要做清醒者。“所谓清醒,就是对于事物要有客观的判断。”“信心”、“协同”、“创新”,是付于武针对自主品牌出路给出的三个关键词,同时也是业界需要树立和执行的关键点。
付于武就中国汽车产业提出的问题切中了要害,给出的回答全面而中肯。这是一代汽车人对行业对产业应有的担当。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而来六十年,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正是缘于一代又一代汽车人的勇于担当。
不久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董扬针对合资合作的一次讲话中特别提到了汽车人的艰辛。他说:“我们把最好的资产拿出去跟人家合资,文化有冲突,外国人逼我们,中国人也逼我们。那时做合资企业不像现在这么风光,那是苦过来的。”
之所以甘心受苦,是因为汽车人自知肩负发展产业的责任,是勇于担当的精神使然。东风汽车从位于华中腹地的深山中一路走来,成长为产销量全国第二的汽车集团,在45年发展过程中累计上缴税费2700多亿元,是国家投资16.7亿元的160多倍。如此成就自然离不开创业者和建设者的担当。
当然,汽车产业仅靠汽车人们的责任心和担当的勇气还不够,国家的担当必不可少。
韩国汽车工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在世界占得一席,很大程度取决于国家的担当。1962年,韩国以间接利用外资的方式,向国外公司购买技术,进行技术合作,对外资采用SKD(即大总装直接引进组装)的形式,开始了民族汽车发展之路。1974 年 5 月,韩国政府发布了“汽车工业振兴长期计划”,明确要将汽车工业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产业和出口产业予以扶持,并借此提出了所谓“国民车”生产计划。由是,韩国汽车工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反观我国汽车业发展,在提振民族汽车工业方面,更多的是来自于汽车人和车企的努力。2012年9月,车企联盟组织T10(TOP10)峰会上,探讨了一份《建设汽车强国进展策略》( 探讨稿),核心内容是站在国家策略高度,构建汽车强国策略总体框架,确保自主品牌做强做大。这是首次将汽车产业进展规划回升到国家策略层面。
发展汽车工业,实现“汽车强国梦”不仅汽车人的责任,不仅是汽车企业的责任,还是国家的责任。早日将自主品牌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国汽车强国梦的必由之路,无疑也是对政府的重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