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跃
(南京政治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3)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智慧,以改革创新的务实精神,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的情况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而邓小平最根本的思维特点就是他的务实精神,务实精神贯穿于邓小平的整个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中,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与他的务实精神紧密相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工作路线最根本的出发点与着眼点,他把“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概括为“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P109。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够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他说:“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是解决问题。我们说的做的究竟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1]P108-109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然而在历史上的一段时间内,迷信盛行,个人崇拜泛滥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党和国家遭受重大损失。邓小平率先破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就要亡党亡国。”[1]P133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和党中央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邓小平还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2]P291-292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始终贯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这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都必须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才能够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2]P2-3从片面追求所有制形式“纯而又纯”到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存的所有制结构;从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平均主义到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之路;从顽固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都是邓小平在认真研究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结合他国实践经验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是邓小平务实精神的深刻体现。
一切工作都以讲求实效为落脚点,注重发展以及成效是邓小平务实精神最有力的体现。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2]P256。1975年邓小平恢复工作以来,一直把工作重心放在“一定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时候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到“发展”二字上来,以“发展”为标准。这要求只要有利于发展,就要敢想、敢试、敢做。
“白猫黑猫论”是20世纪60年代针对怎样恢复农业生产问题提出来的,“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3]P323白猫黑猫论最有力地体现了邓小平务实的经济发展战略特点,只要能够解放生产力,允许一切形式来发展经济,而不局限于传统固化的经济发展形式。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迎来了改革与快速发展时期,邓小平的“白猫黑猫论”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运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这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对于当时中国经济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以行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资源的浪费、效率的低下,迫切要求我们对资源配置方式进行再认识。姓“资”姓“社”问题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按照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论述,人们把社会主义等同于计划经济,把资本主义等同于市场经济,否定和排斥市场的作用。在这个历史关键节点上,邓小平以务实的精神和极大的勇气与智慧对这个问题做了明确的回答。“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P373邓小平把人们的思想认识从固化的本本主义中解放出来,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把市场看作经济发展的手段,这对纠正计划经济体制错误路线,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邓小平以务实的工作态度,讲求效率与效益,脚踏实地地探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带着中国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
邓小平强调:“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2]P382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只能在实践中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慢慢摸索出来。邓小平在国际上一直被公认为务实主义者,是实践理论的杰出践行者。俄国学者杰柳辛指出:“邓小平用现实主义态度对待世界,对待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以,对他来说知识的源泉就是不断变化的生活,在他看来,一个政治家的任务就是要认真思考正在发生的变化和制定符合这种变化的路线,邓小平的人生哲学,不是斗争哲学,而是实践哲学。”[4]P2
“摸石头过河”是邓小平实践观的生动体现,也是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中务实精神的一大特点。各国的具体国情各不相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没有现成的模板,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摸索前进。邓小平通过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途径,鼓励在局部率先突破,取得经验、形成共识后作为制度全面推广的“摸石头过河”方式,探索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经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改革开放35年来,正因为“摸石头过河”,我们才有了包产到户的探索、乡镇企业的突起、私营经济的成长和经济特区的发展等等。
对于“摸石头过河”,邓小平强调:“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2]P113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改革要强调探索精神,胆子要大,要注重经验的总结,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路线政策;另一方面,改革又必须强调稳健性和可操作性,要立足现实和实践,要循序渐进不能够操之过急。同样,“摸石头过河”强调重视群众的作用,要走群众路线。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2]P382因此,发挥好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对于前进中的中国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实践证明,“摸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有利于把改革的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它所蕴含的哲学理念对于我们当今改革路线的制定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是我们改革要长期坚持的方法论。
“三步走”的战略深刻体现了邓小平的务实特点,注重实际与发展的科学性。邓小平在深刻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了我国“百年”经济战略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即“三步走”战略。这项战略方针规划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企图快速超越发达国家的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同时也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动荡的不利局面,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正确的方向保证。
虽然我国一直重视发展战略的制定,提出过许多战略路线方针,但是也普遍缺乏对中国具体国情的科学分析与深刻认识。邓小平深刻总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纠正极左错误思想,根据国情提出了切合实际的“三步走”战略。首先,第一步是要实现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这对当时处于饥饿边缘的广大中国人民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作用。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期目标。在实现了温饱的基础上,人们对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实现小康社会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人民的期盼。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特点。“三步走”战略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依据我国国情提出的战略性决策,每一步都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时间安排与战略目标也更加合理、可行,对其他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伟大战略决策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为举国上下搞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有外国评论家曾进行了这样的评价:“中国提出的70年的发展战略,这样长期的目标,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对中国这位现代化之父大手笔绘制的宏伟蓝图深表钦佩。”[4]当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发展也处于重大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传承好邓小平同志的务实作风,以真干、实干、敢干的精神,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杰柳辛.社会主义思想的救星[J].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