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籍党史人物群体的革命精神研究

2014-08-15 00:45:53万生更
党史文苑 2014年3期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刘志丹红四方面军

万生更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形成了各种“精神”系列,“如以人物高尚品德立论的,有白求恩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孔繁森精神乃至周恩来精神等;以地区革命精神的特点立论的,有红安精神、红岩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等;以重要会议立论的,有古田会议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以在非常状态下执行非常任务、表现出的非常精神面貌立论的,有‘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以及最近提出的载人航天精神等;还有以表现革命历程立论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汇合起来,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1]。陕籍党史人物群体的革命精神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主的陕西共产党人在领导陕西人民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其内涵为“追求理想的献身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爱国为民的忠诚精神,团结奋斗的合作精神”。陕籍党史人物群体的革命精神具有特定的主体和地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追求理想的奉献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马列主义成为他们的信仰,社会主义成为他们追求的理想目标。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动力源泉,它决定着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支配着人的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2]p63马克思主义所宣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成功地吻合了中国人民求均、求富的大同理想。追求大同,求均、求富,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是一种古老的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所宣扬的社会主义理想,融合了中国广大民众生活世界中的一些传统理念和基本要求,因而在其传播的过程中,民众不仅接受认可了它,而且重新建构了民众的心理,内化为自己的信仰,成为一种精神支持力量,它激励着无数陕西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英勇奋斗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中共鄂豫陕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主力离开鄂豫陕根据地后,国民党军对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清剿”。红岩寺区苏维埃干部和群众,为掩护红军和游击师的伤病员,100多人被杀,39户被杀绝,一家被杀2人以上的40户。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程家盛、副主席阮英豪,牛耳川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许祖德,瓦沟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张智仁及其子张永有,二峪河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易恩兴和马家山乡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向大富等200多人被杀。但根据地的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积极支持鄂豫陕特委和红七十四师同国民党军的 “围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程家盛牺牲后,其妻倪世莲历经艰险,将程家盛交她保存的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铜印,在新中国成立后交给了人民政府。

谢子长在魏野畴、李子洲等人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在陕西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陕北地区早期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谢子长先后参与领导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又到国民党部队做兵运工作,虽然这些斗争都失败了,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使谢子长的革命意志毫不动摇,反而使他认识到要取得革命胜利,“依靠在旧军队里的合法地位招兵买马是不行的,这个教训已经很多了,还是要走井冈山的道路,发动群众,搞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谢子长不仅自己献身于革命,还教育和带动全家投身革命,成为一个革命的家庭。他家中先后有11人参加革命,在1932年至1936年短短的3年多时间里,就有8人为革命英勇献身。他们是谢德惠(子长大哥,曾任中共安定县西区第一任区委书记)、谢占元(子长二哥,1934年牺牲于狱中)、谢绍安(子长侄儿,曾任红二十七军第四团团长)、谢绍斌(子长侄儿)、谢福成(子长侄儿)、谢财娃(子长侄儿)、谢福玉(子长侄儿)、谢玉梅(子长侄女)。面对敌人的暴行,谢子长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他曾经说:“敌人想多杀害我家几个人,逼迫我不革命,根本办不到,敌人的暴行只能促使我革命到底!”表现了谢子长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革命理想。

追求理想的奉献精神激励着陕西共产党人在陕西革命的各个时期,前赴后继,英勇斗争,最终取得了陕西革命的胜利。

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陕西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在陕西这片热土上,中国共产党人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渡过了难关,迎来了陕西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

在陕西党组织成立之前,在北京高校读书的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杨明轩、杨钟健、刘含初等人,在天津高校读书的武止戈、邹均、屈武等人,在武汉、上海高校读书的王尚德、雷晋笙、严信民等人,回到陕西传播新文化和马列主义;在关中,在陕南、陕北偏僻的村庄都留下了他们战斗的足迹和身影,他们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甚至以牺牲生命的代价,换来了陕西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建立,在陕西开创了伟大的革命事业。

在陕南苏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过程中,国民党对苏区实行物资封锁、交通封锁和邮电封锁,苏区物资产品非常缺乏,军队供给和人民生活非常困难。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苏区共产党人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创业精神,进行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为革命斗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力、人力、物力保障。

党中央在陕北时期,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向我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极端残酷和野蛮的“抢光”“烧光”“杀光”的“三光”政策。国民党顽固派也先后调集80多万大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抗日根据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当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穿的是补丁衣,吃的是糠菜饭。许多战士由于饥饿引起营养不良患上夜盲症。寒冬腊月,冰天雪地,不少干部战士依旧着单衣,打赤脚,晚上无被子盖。中国共产党人、广大军民面对“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这样的问题时,毅然行动起来,自己动手,生产自给,克服困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终于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并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炼,更加坚定了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词中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形象地说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结果。

三、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

陕西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再生之地,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红都,中国共产党人在陕西这块热土上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足以改变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历史剧,给陕西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陕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结出的丰硕果实。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在中国革命发展道路问题上坚持城市中心论,反对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中国革命发展阶段问题上,坚持“一次革命论”,反对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在中国革命对象问题上,把民族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等对待,作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反对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导致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致使中国共产党人在南方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红二十五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西后,红二十五军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在以商洛为中心的鄂豫陕地区和汉中、安康地区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发展革命武装力量,进行了艰苦的武装斗争。今天,位于陕南青山绿水间的红色政权旧址、遗物,展现了红二十五军和红四方面军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在陕西领导陕西共产党人及广大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精神。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方许多革命根据地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建立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是陕西共产党人在不能得到党中央及时指导的情况下,根据陕西革命斗争的实际,走出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陕西共产党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独立自主地探索陕西革命道路的结果,在陕西地区实践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它体现了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主的陕西共产党人高度的革命自觉性和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

四、爱国为民的忠诚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利益,体现群众的意愿,为群众谋利益,而且要把这种群众观点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遍布陕西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爱国为民的忠诚精神。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在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多次受到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他们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正确路线,被“左”倾错误的执行者批评为犯了“流寇主义”“稍山主义”的错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多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处理,谢子长曾被错误地开除党籍;刘志丹是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创建人,但在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后,刘志丹被排挤出了领导层之外。1935年刘志丹被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执行者逮捕,张秀山、高朗亭、朱子休、黄子文、张文华、刘汉武等都被诬蔑为右派反革命,加以逮捕,习仲勋、张策、马文瑞、刘景范、张仲良、黄罗斌、杨森、王聚德等一大批领导干部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起来,受到了残酷的人身迫害,并且面临着被挖坑活埋的危险,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心生怨恨,而是相忍为党,顾全大局,表现出对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精神。[3]p105

在陕南苏区,由于苏区各级党组织坚持不懈地对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由于苏区广大党员、干部传承了中华民族历来勤劳朴素、克己奉公的美德,自觉地保持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由于苏区持续不断地开展反腐肃贪斗争,并且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所以,苏区广大党员干部尽管掌握着苏维埃政权各方面的权力,但是,他们没有高居于人民群众之上作威作福,滥用职权牟取私利,而是与群众艰苦与共,患难相依,赤诚地为广大人民谋利益。

爱国为民的忠诚精神确保了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使广大共产党员忠实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了党的战斗力。

五、团结奋斗的合作精神

在西北根据地建立的过程中,陕甘边特委领导的红二十六军、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同陕北特委领导的红二十七军、陕北革命根据地,互相帮助、互相支援,亲如兄弟、情同手足。特别是谢子长和刘志丹,不论就革命情谊或个人关系都是亲密无间的。

红四军入陕后,陕西省党组织也给予积极的支持。1932年11月21日,中共陕西省委发表《为欢迎红四方面军来陕宣言》,号召工人罢工,给红军送枪械;士兵哗变;农民武装起来,打白军,剿民团,抗租、抗捐;知识分子罢课、罢教;欢迎红四方面军。12月1日,中共陕西省委发布《欢迎红四方面军来陕士兵斗争纲领》和《为欢迎红四方面军告士兵警察书》。号召国民党驻陕士兵和警察行动起来,“反对开往前线去进攻红军!”“举行革命兵变投入红军!”“斗争起来欢迎红四方面军与廿六军!”“反对克扣军饷,反对拖欠军饷,立即发清欠饷,要求改善待遇,拒绝执行反动上级的命令。”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红四方面军所到之处的党组织给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以积极的支持,充分发动群众,有力地配合了红四方面军在陕南的斗争。

中共陕南特委和红二十九军积极配合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进入汉中地区后,中共陕南特委和各级党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大力进行接应工作,当向导,送茶饭,抬担架,护伤员,补充给养,输送物资,动员群众参军,保证了红军顺利过境。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中共陕南特委原在镇巴、西乡、南郑、勉县、宁强等县的组织和力量,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作出了贡献。在红四方面军和杨虎城第十七路军进行谈判,达成以“互不侵犯,共同反蒋”为中心内容的秘密协议过程中,中共陕南特委给了多方面的配合和协助。红四方面军和第十七路军达成秘密协议后,中共陕南特委和第十七路军中的党组织,以南郑为起点,先后建立起三条通往川北苏区的红色交通线,把一大批物资和粮食,特别是军事情报,送往红四方面军;同时,还护送一批领导干部和革命青年到川北参加革命斗争。

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陕甘边特委书记兼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和陕甘边军委主席刘景范立即召开会议,动员干部和群众慰劳红二十五军,并亲自带领干部到永宁山去迎接红二十五军。刘志丹把部队带到永坪镇,亲自发布了欢迎红二十五军的命令,动员全军虚心学习红二十五军的先进经验,增强团结,协同作战,争取更大的胜利。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胜利到达永坪镇,受到西北党政军民、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在红二十五军和西北红军合并成立红军第十五军团后,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为政治部副主任;红二十六军改为红七十八师,杨森任师长、张明先任政委;红二十七军改为红八十一师,贺晋年任师长、张达志任政委。虽然在合并的过程中,“左”倾路线的执行者把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说得一无是处,认为刘志丹等执行的路线有严重的问题,要开展反对右倾取消主义的政治斗争,要进行肃清反革命的运动,但是刘志丹、张秀山、王世泰、贺晋年等原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的一些高级干部,还是服从了新成立的中共陕甘晋省委的领导,接受了新的工作,并且同原红二十五军齐心协力,共同战斗,红十五军团取得了劳山战役的胜利,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达陕北作好了准备。

陕籍党史人物群体的革命精神形成于战争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它仍然是加强党的建设,确保党的先进性的宝贵的精神资源,是推动我们取得全面深化改革伟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1]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6(1).

[2]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万生更.陕西红色文化软实力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红二十五军刘志丹红四方面军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红广角(2021年4期)2021-10-11 02:39:17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践行“四个意识”研究
谁领着红二十五军脱离险境?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热血青春铸丰碑——记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49
红二十五军长征战略转移的提出及其抉择
纪念父亲刘志丹百岁诞辰
军事历史(2003年5期)2003-08-21 06:36:36
深切缅怀无产阶级军事家刘志丹
军事历史(2003年5期)2003-08-21 06:36:28
忠心耿耿 为党为国——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
军事历史(2003年5期)2003-08-21 06:36:28
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
军事历史(2003年5期)2003-08-21 06: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