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量词“宗”的中间状态

2014-08-15 00:53李静静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卷宗量词语料

李静静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一、引言

宗守云先生在其著作《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中指出,集合量词和其他量词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是存在中间状态的。作者写道:“量词‘笔’、‘宗’、‘汪’、‘摊’都具有集合性,但根据集合量词确定的标准,它们不能用在‘成X’的格式中,也不具有可分的性质,因此都很难归到集合量词当中。”更进一步指出“但它们也不是典型的个体量词,可以说,它们是介于集合量词和个体量词之间的,中间状态的量词。”但是宗守云先生并没有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这一类量词会介于集合量词与个体量词之间。就现有文献来看,也并没有学者对这一类量词进行专门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就以量词“宗”为例,来解释一下这种中间状态存在的原因。

二、量词“宗”的虚化机制

《说文解字》中对“宗”的解释为:“尊祖廟也。从宀从示。”可以解释为在屋内对祖先进行祭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解释道:“別子爲祖。繼別爲宗。繼禰者爲小宗。凡言大宗小宗皆謂同所出之兄弟所尊也。尊莫尊於祖廟。故謂之宗廟。”这可以看做“宗庙”一词产生的原因。同宗所出的祖先会在同一个宗庙被后世祭祀,这就出现了“宗族”、“宗派”,春秋时期,盛行宗法制,这里的“宗”是本义的引申义,所谓“一宗一族”这时的“宗”就初步显现了他量词的用法,但是是有使用局限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宗”的解释总共列了八个义项,其中对量词义项的解释为:“量词,指件或批:一宗心事”虚化至此,已经完全看不出“宗”的本义了。但这只能说明量词“宗”遵循了一般的量词虚化过程,我们如果想要解释量词“宗”为什么会具有中间状态,就要对现代汉语中量词“宗”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地分析。

三、关于量词“宗”的语料分析

文章共考察了北大语料库中(网络版)含有“一宗”的639条语料,对与量词“宗”匹配的名词进行了简单地归纳:

1、案件类

(1)香港5日早上发生[一宗]地铁车厢人为纵火案,14名乘客受伤入院,在接受治疗后已全部出院。

(2)前不久,被指控在30年前卷入[一宗]杀人案的煤炭和矿业部长希布.索伦在警方通缉后突然失踪数日。

2、事故类

(1)去年12月底,香港北区一间中学发生了[一宗]校园暴力事件,一名男学生多次被多名同学殴打。

(2)21日凌晨,京珠高速公路广东韶关路段发生[一宗]特大交通事故,三辆车追尾,造成三人死亡四人重伤。

3、事件类

(1)这不能不说是破译密电史上的[一宗]奇迹。也由此可见池先生的智商之高,非比一般。

(2)洋尖村的李某一直从事个体经营,去年春节他与外地一名客商洽谈了[一宗]加工工艺挂毯的业务,只需投入8万元制做木质织机,招收10名左右

4、财富类

(1)所以,像国子监的差事也都是世袭。这是[一宗]产业,可以卖,也可以顶出去!

(2)即当描写站立在普遍的边界上时,描写所能够发现到的却并不是[一宗]不可衡量的财富,而只是自然和它自己行动的局限;

5、其他类

(1)单在伦敦,大约每5宗婚姻中就有[一宗]是假的。

(2)无知闹出的笑话[一宗]又[一宗]。

在上述分类中,案件类的使用率最高,而第五类的名量词匹配率较低,有一些搭配在六百多条语料中仅出现了一两次,归为其他类。第四类财富类,集中体现了量词“宗”的集合性。为什么在虚化的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这需要我们从名量词匹配率最高的案件类入手。

案件为什么要论“宗”呢?如果单从“宗”的本义来看,我们找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但是提到案件,我们一般都会想到“卷宗”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卷宗的解释是:“(1)机关里分类保存的文件;(2)即案卷。经过整理和排列的文件或卡片,它反映一项工作、一个问题或一个案件等的情况和处理过程。”从这个解释来看,联系就比较清晰了。我们可以借此大胆地推测一下“卷宗”一词的来源:古时候同宗同族的人世代传承,需要宗谱记录,而古时候的文字都记录在竹简上,保存的时候需要卷起来,即使造纸发明以后,也仍然有“卷轴”,这样,保存起来的宗谱就成为“卷宗”。后来经过词义的发展,被用在各种需要分类整理和保存的文件中。那这与量词“宗”的中间状态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量词“宗”的中间状态与“卷宗”一词的出现有直接关系,因为这其中有人为的记录和整理。例如,从海关进出口的货物需要记录在案,不管一批货物中有多少,都可以统称为“一宗货物”;同样,“一宗遗产”、“一宗产业”、“一宗收入”等都是有人为整理和计算的过程,最后的出的总称,因为不论这些货物或者财富有多少,在这种语境下把它们细分成一个个小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

结语:综上所述,从“宗”字的本义入手,联系量词“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量词“宗”之所以同时具有个体性和集合性,是因为有人为主观因素的参与。最终人们选择了以自己的主观记录作为单位,而不以事物的客观数量作为计数的标准。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2007.

[3]何苗.名量词“条”与“根”的比较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4).

[4]刘振铎.现代汉语辞海.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

[5]李计伟.量词“项”及语义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6).

[7]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猜你喜欢
卷宗量词语料
烟草行政处罚卷宗制作问题与对策探究
面向低资源神经机器翻译的回译方法
十二生肖议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陕西丹凤:实现电子卷宗全覆盖
量词歌
电子卷宗系统顺利完成首次应用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