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培养模式下体育人才的就业现状与分析①

2014-08-15 00:54杨光耀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0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人才专业

杨光耀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重庆 402160)

1 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现状

据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727万人,比2013年多28万人,而2013年高校毕业生中仍有近80万的毕业生至今没有找到工作,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专业群体,面临着对口就业岗位少,而毕业生人数和办学单位招生人数逐年剧增的局面,形成了比其他专业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不同步更加更加了就业难度。体育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各类体育人才发展不均衡,短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意向排在前三位的是:政府机关、公安系统、学校,这与学生的实际就业去向:企业单位、体育产业公司、中小学校出入较大,显示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意愿与就业现实有很大的差距。

2 综合性大学体育专业的设置及培养模式存在局限性

综合性大学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专业体育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丰富的教学资源、健全的师资队伍、良好的人文和学习环境,都为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如何充分的利用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承担起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重任,是普通综合性大学建设体育学科成败的关键,综合性大学应该整合教育资源,发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学科交叉优势”。

我国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主要设有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这就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问题。据调查,我国现在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和社会体育这4个专业的毕业生都在竞争教师这个岗位。从大多数综合性大学体育学科课程设置来看,目前体育院校各专业培养模式较雷同,创新不够。根据材料分析,综合性大学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1)教学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受限。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体育院校的规模也都有所扩大,但是现在很多体育院校所拥有的教室和教学场馆根本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随着大众体育的快速发展、对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2)体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较为薄弱。在现在的社会风气环境下,一些教师存在着职业道德意识淡漠,缺乏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当前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尤其应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应着力摒弃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不良风气,树立一种严谨、求是、奉献的精神。

(3)体育学科专业设置面窄,缺乏新兴专业。我国的体育专业设置始终不能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所同步,新增的体育专业又跟不上市场的步伐。而美国各大高校体育院校的专业较为可科学,大致包括体育教育、体育管理、运动学、余暇运动、其它还有舞蹈专业以及教练员专业等方向,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广泛的优势,探究符合时代需要的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4)高校对体育专业的就业指导不健全。目前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还很滞后,缺乏科学的、系统的人才需求预测能力,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不足,普遍存在着重招生、不重视就业指导的现象,只负责把学生招进来,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问题关注不够,缺乏专业性的就业指导。

3 专业性体育院校在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上呈多样性

3.1 体育专业设置将逐渐增加

现阶段,我国的体育人才按工作性质和职业特征大体可分为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练人才、体育裁判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科技人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我国的体育事业将全面与国际接轨,体育的现代化将不断的提高,体育事业的规模也将调整并扩大,出现具有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专业。

3.2 综合性培养是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方向

以往那种过于单一的培养目标很快将不再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随着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对于目前社会急需的一些稀缺体育就业岗位(如运动医学专家、体育保健员、行政管理人员、娱乐管理员、体育记者等新型职业),我们传统的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却不具备胜任这些工作的能力和知识。现如今高校需要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竞技体育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运筹人才、体育新闻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科学研究人才、体育表演人才、体育经纪人才、社会体育人才、健身指导专家等。如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专业性体育院校开设了以下体育专业。

3.2.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在体育及相关领域从事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体育事业单位、体育社团、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政府部门、社会体育管理机构、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管理部门等。

3.2.2 体育产业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在体育以及体育相关领域从事体育产业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各类体育企业、职业体育俱乐部、健身俱乐部、体育中介公司、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体育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

3.2.3 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体育记者、编辑、主持人、解说员、评论员、媒介公关、体育节目策划、体育赛事与体育组织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就业方向:体育新闻、出版、宣传等单位及相关部门。

3.2.4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培养从事体育科技教练、运动营养与运动伤害防护师、体育科学研究人员,全民健身指导及研究人员、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各级各类教学单位、训练基地、体育科研机构、医药卫生、保健康复部门等。

3.2.5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伤病防治与治疗、运动员医务监督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初步掌握基础医学、运动人体科学、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成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康复治疗师。

就业方向:医药卫生系统、运动训练基地、社区康复治疗师、体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

3.2.6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从事武术(套路和散打)、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训练、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各级体育局及武术运动队、中等以上学校、业余体校,公安、部队、武术研究机构等。

3.2.7 表演专业(体育表演艺术方向)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表演学理论和体育理论体育表演艺术理论基础,熟练地掌握当代体育表演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体育表演与形象塑造的设计、组织及体育表演艺术编导的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健身俱乐部、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学校、专业表演团体、国际国内体育表演性组织等部门。

4 综合对比分析,提高体育人才就业的策略与建议

4.1 根据社会需求来设置专业

现如今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开始发生转变,对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也逐渐加深,对体育人才的开发、培养和使用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运用什么模式去培养人,对于体育专业的毕业生而言,社会的需求与毕业生的数量存在差异,已经造成了严峻的就业形势,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在增加专业设置时,应做好对此专业就业前景的调研,力求把握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实际需求,确定好培养模式以及专业设置的目标和实用性。

4.2 学生要加强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体育专业的人才较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理论知识相对较差,与专业运动员相比,专业技能又远远不如运动员。所以,普通院校的体育人才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加强文字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社会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在专业技能方面,加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同时,更侧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知识来弥补实践过程中技能的不足。

4.3 坚持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培养途径

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只重视课内学习,而忽略了对体育人才的课外培养,通过课内、课外的两个途径,全方位的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课外活动,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适当的有效指引,让学生自觉将时间花在对他们能力提高最有用的地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4 加强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

科学预测体育专业人才就业市场的发展方向,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规划,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就业指导,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分为四个阶段。如大一时使学生了解社会需求的趋向,制定好职业规划;大二时让学生加强知识的积累和基本素养的培养;大三的时候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加强实践操作能力;大四的时候让学生直接接触真正的社会,多渠道为学生提供用人信息。此外,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可将学生的就业去向分为:体育教师、健身指导员、公务员、企业、考研、自主创业等方向。根据需求开设相关课程,提高相关专业素质的能力,增强竞争实力。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开设体育学科的大学应结合本校的学科特点,交叉性的培养体育人才,综合性大学应开展更多的和体育相关的专业,全面的培养体育人才,现如今单纯的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而专业性体育院校在侧重专业技能的同时,需要增加其他学科的学习,更加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由于现在的青少年的身体状况明显下降,各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国家现在大力提倡全面健身,同时也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各高校的体育学科的建设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学生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在学校与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下,才能缓解体育人才就业难的问题,才能使我国的综合体育实力得到提升。

[1]张萍.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分析与课程改革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0(34).

[2]黄金容,戴朝.关于体育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中国人才,2011(7):184.

[3]夏勇.体育教育与体育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J].学校体育学,2013,3(7):79-80.

[4]刘波.社会转型期我国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及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2013,1(29):110-111.

[5]刘毅,孙思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25):32-33.

[6]张孟红,王军,关新枝.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和社会需求现状调查分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6(11):63.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