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太极推手综论

2014-08-15 00:50张长思
武术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技击太极太极拳

张长思

(1.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作为中国武术的杰出代表,太极拳可谓“在华夏的历史长河中发源,在大浪淘沙的激流中传承,在世人的青睐中发展。”[1]竞技太极推手是“以传统太极推手为基础逐步形成与发展,以运动员为活动主体,以十三势(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主要活动内容,以取得优异成绩为目的,以弘扬民族文化为终极目标的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2]。简而言之,竞技太极推手是从传统太极拳推手练习中演化而来的,是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为基本技法,具有一套系统竞赛规则的现代格斗对抗性运动项目。随着人类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竞技太极推手所反映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人与人和谐的伦理观,人自身和谐的养生观,恰与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向往和追求相一致。同时,“太极推手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能够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的中国武术拳种之一,能够充分表现出比赛的对抗性和竞技性特点”[3]。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和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竞技太极推手以其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竞技运动特点愈来愈为世人所瞩目。

1 竞技太极推手的历史溯源

太极推手与太极拳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传,它是在明末清初时期由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所创。他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各家武术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吸取中医经络学说即导引、吐纳之术,创编了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和与之相匹配的太极推手,后经河北人杨露禅、武禹襄等人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多种流派。当时人们很少将武术当成体育,而是更多地将其视为格斗技术。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武术体育身份的确立,太极拳和太极推手成为广大人们群众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20世纪70年代,国家体委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国武术的技击属性,决定对武术对抗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工作,太极推手被列为其中之一,并开始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展表演、交流和试验研究。1979年,国家体委武术处邀请太极专家进行了座谈研讨,制订了一部《太极推手竞赛暂行规则》,1982年开始举行第一次全国性的对抗项目比赛,其中有太极推手项目,正式开始了太极推手竞技化的历程。1994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颁布了《太极推手竞赛规则》,同年在北京举办了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将太极推手列为全国武术锦标赛项目,并设立了女子推手项目。但由于参赛人数较少等原因,竞技太极推手没有向人们所期望的那样迅速发展起来。2003年以后,竞技太极推手改由武术管理中心社会部管理,不再归属武术锦标赛,并取消了女子项目。[4]由于太极推手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既是练习者以武会友、切磋交流和比赛的好形式,又是安全、文明、有趣味的双人对抗练习和健身运动,所以近年来它仍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其中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开展较好,并以邀请赛的形式进行各种比赛。以山西省为例,山西省体育局对此十分重视,于2001年成立了武术推手研究会,举办了推手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从2002年开始举办太极推手比赛,除2003年因非典未举办外,几乎每年举行,并有女子和外省队参加,参赛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竞技太极推手的当代价值

2.1 健身价值

“太极推手虽是对抗项目,具有技击性,但同时也具有健身性”[5],也就是说,太极推手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其中,以传统中医为基础,体现出了中医学的健身之道。太极推手中要求“心静体松”,“神清体静”,“精神若一”,“柔和圆缓”,这既是技击的要求,也是健身的要求,同时有折射出中医的养生内涵。《素问·上古天真问》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妄从来”。太极推手,极重视腰部运动。《十三势歌》有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从健身角度上体现了中医医理要求。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而肾正位于腰部,腰部运动有助于肾的锻炼,此必有益于健身长寿;从技击角度看,太极推手的阴阳原则正是中医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

2.2 文化价值

太极推手的发展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兵学等思想,竞技太极推手也随之饱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竞技太极推手是两人在不脱离接触的情况下,采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技法,在粘沾连随、不丢不顶的情况下进行的技法对抗。它的本质特点就在于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其它拳术虽然也讲求以柔克刚,但大多是一种战术问题,很少真正上升到战略高度,或者说还没有完全赋予深刻的哲学内涵。竞技太极推手不仅上升到了战略高度,而且还达到了哲理化的深层次。在太极推手过程中,表现为以柔克刚,不丢、不顶、不抗、不匾,即不与对方的劲发生“顶牛”,不与对方脱离接触。不“顶牛”是为了保存自己,不脱离是为了伺机反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竞技太极推手“以柔克刚”的哲学内涵。竞技太极推手主要采用后发制人的战术,一般并不主动出击、强攻硬取,往往先让一步,先“化劲”后“发劲”,“力由人借”,“舍己从人”,做到有礼有节,体现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仁义道德伦理思想。儒家伦理思想核心是“仁义”,孔子讲:“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仁者必有勇”,所以太极推手中,表现“守礼”,强调“仁义之荣也”,一般不先出手,出手也不以伤人致命为目的,点到为止,通常以牵动对方重心失去平衡即止。表现出一种祥和的竞争意识,可谓“仁义”当先,重义轻利,包涵了丰富的伦理思想,使本来充满了火药味的武术技击术与传统伦理思想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后发制人”的伦理内涵。在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兵学思想渗透在拳种当中,形成了“兵拳同源”的景象,拳法和兵法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竞技太极推手如同两军对垒,其中也寓含了丰富古代兵法思想,最主要的战略战术思想直接来源于《孙子兵法》。在竞技太极推手对决过程中,“知己知彼”是取胜的重要原则,两人一搭手,通过皮肤接触,就可了解对方功力大小,劲路如何,即太极推手中的“听劲”、“懂颈”。在太极推手过程中,表面上看,太极拳绵软无力,不堪一击,给人一种错觉,这正是“诡”之所在,事实上,软绵绵的背后,却暗藏着“内刚”,也就是通常所说“绵里藏针”。太极推手“后发制人”、“舍己从人”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兵因敌而制胜”的兵法思想。因此,太极推手又充分体现了“智谋多变”的兵学内涵。

2.3 技击价值

太极拳是有拳架和推手两部分组成的,拳架是练体,是推手的基础,推手是太极拳的更高一级形式;推手是练用,是太极拳的实践,是练为战。“推手是太极拳模拟实战技击的一种独特的形式和方法。它是在不用护具的状态下,通过推手双方的阴阳矛盾运动,演练实战搏击的一种良好的运动形式。太极拳中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和发、打、摔、拿等技术在推手技术中可随意运用,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博大胸怀和容纳百川的兼容性”[6]。然而,任何一种技击形式,一旦转化成一种运动项目,必然有其禁用技法、禁击部位,以及时间、空间上限定等规约机制。柔道、各种形式的摔跤如此,拳击、跆拳道如此,即便号称“自由”的自由搏击也同样如此。竞技太极推手作为武术的技击形式之一,自然包含“打”法。但是,竞技太极推手的打法必须在沾、连、随、粘中进行,且不以脱手突施冷手,不可拳打脚踢。“(竞技)太极推手是一种竞技运动,竞技就需要有高超的技艺,否则就不会有发展;太极推手是修炼技击的桥梁,是学习太极技击的方式之一”[7]。因此,竞技太极推手除了健身价值、文化价值以外,还有其技击价值,且它的技击却别具特色,是中国武术中最为独特技击方式的代表。

3 竞技太极推手的竞赛、训练方法现状反思

3.1 竞技太极推手的竞赛方法反思

划分运动员体重级别是为了比赛的公平与公正。一般情况下,竞技太极推手竞赛分为48公斤、52公斤、56公斤、60公斤、64公斤、70公斤、75公斤、80公斤、85公斤和85公斤以上共10个级别。年龄在50周岁以内,可分为男子组与女子组。在竞赛过程中要行“抱拳礼”,每场比赛结束后也要行“抱拳礼”方可退场。[8]现行竞技太极推手比赛规则规定,比赛时运动员必须贯彻“粘连黏随”、“以柔克刚”和“持巧不持力”的原则。采用太极“八法”和“引进落空”、“闪战惊弹”的技巧进行比赛。攻击部位限于颈部以下,趾骨以上躯干和上肢部位。但太极“八法”,不能代表和包括太极拳中的所有技法,太极拳中有丰富的拳和掌的打法,腿的踢法与步法,摔和擒拿的各种用法等。太极推手的规则是为了彰显太极推手的运动特点,保证运动员的安全而制订的,但同时也制约了太极拳技击的发挥。现行竞技太极推手还规定:比赛过程中允许抓、拿、搂、扣、别,直接攻击下肢的技术可在顺势借力、限定攻击范围和时间的前提下使用。然而,近些年来,竞技太极推手在其规则限定的前提下发展结果并不如人意。规则的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技术发展的方向问题。竞技太极推手是在传统推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作为竞赛项目时间不长,存在着比赛办法制定不细、技术单一、观赏性不强、难以体现太极推手的技击特点等问题。实践证明,现行的太极推手规则还不够完善,没有起到对太极推手技术发展很好的指导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3.2 竞技太极推手的训练方法反思

通过太极推手的锻炼,可以进一步检验练习太极拳的方法、劲力和姿势是否正确。太极推手对掌握练拳时的松柔沉稳、培养内劲、训练自身的灵敏技巧都有极好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在太极推手的过程中,要学会“听劲”和“懂颈”,因为它们是太极推手技术中的最重要的核心,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没有学会“听劲”就谈不上“懂劲”。因此,练习“听劲”是太极推手的第一步功夫。根据竞技太极推手的竞赛规则,其训练方法主要围绕着竞技太极推手的技法,即太极“八法”。在实际训练过程中,需要贯穿太极拳拳理,同时还要注意身法、功法、手法、步法综合协调训练。“现今中国和国际上流行的太极拳流派,不论是哪一式,不论姿势是开始还紧凑,不论套路动作多少,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这些外表虽有差异的太极拳套路,其修炼内容都是相同的,都是以太极阴阳变化的哲理为总纲,以太极十三势中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和沾、粘、黏、随为核心的原则指导下进行修炼的。从中国武术研究院所制定的全国太极推手统一比赛规则也可以说明,太极推手技击没有门派之分,其修炼宗旨都相同”[9]。因此,对于竞技太极推手训练而言,首先我们必须要懂得传统太极拳的基本技法,然后在训练过程去体悟,掌握太极“八法”,以及五行步法,只有建立在“知己”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入竞技太极推手的初始阶段。竞技太极推手训练要循序渐进,要突出太极拳的基本技法。只有遵循科学训练方法,采用正确的拳理去练习,艰苦训练,竞技太极推手才会取得优异成绩。

4 竞技太极推手的推广策略

早在1994年武冬就在《1994年全国太极拳推手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指出了当时竞技太极推手现状:总体水平低,选手差别明显;技术动作单一,风格雷同;训练体系雷同,手段不利。之后虞定海教授也在他的研究中指出,“技术单一,搂抱对顶现象严重是当前推手比赛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激励政策,项目自身缺乏吸引力等是造成比赛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官方重视程度不够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是除竞赛规则不合理外,造成推手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时至今日,竞技太极推手的发展状况仍令人担忧,“一方面训练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投入偏少,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另一方面训练场地、器材等情况也不容乐观;另外,由于该项运动自身发展不足,导致其竞赛规则的不完善、技术动作单一等。”这些都严重阻滞了竞技太极推手运动的健康发展。因此,尽管太极推手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其独特的运动特点和练习价值,我们也迫切需要一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技击运动方式,从而使得竞技太极推手占据了许多先天的有利条件,但是,其后天的运作、发展却并不如人期望的那么理想,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其推而广之的策略。

4.1 更新观念,改革规则,给项目发展注入活力

“竞技太极推手是在传统太极推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对竞技推手自身项目特色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1]。但随着竞技太极推手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太极推手所产生的束缚逐渐凸显,从而也限制了竞技太极推手的比赛过程。现行规则限定在竞技太极推手过程中使用太极“八法”,追求“四两拨千斤”,等。但在实际的比赛过程中,竞赛选手却不得不抛弃这些太极技法,而采用普通人都能能用的拖拽、硬拉等方法,使竞技太极推手失去了太极拳原有的技术特色。因此,竞技太极推手作为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中国武术竞赛方式,在当下时代中,在其推广过程中首先要更新传统观念,改革规则,完善规则,解放思想,让竞技太极推手从传统太极推手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发挥规则对技术的导向作用,给竞技太极推手注入新的活力。为此,有研究认为:“通过全面放开运动员相互攻击的部位,允许运动员使用更多的技法;实行三局两胜制和擂台制能提高推手比赛的竞技性;规则改革,通过取消太极套路考核,增设武技表演,突出‘力和巧的结合’,设置古朴典雅的擂台以及运动员身着民族服装比赛提高推手的民族性;规则改革,虽对攻击部位的全面开放,但通过对运动员有害部位的保护以及设置擂台保护区来提高运动员的安全性;改革规则,取消技术得分,对得分进行重新布局,完全以攻击效果评判得分,减少主观因素,提高规则的可操作性”[12]。“进攻技术应该突破传统的八法限制,如勾、绊、低扫、膝打、套、撑等腿法,凡符合太极推手规律,具有安全性的技术动作,在比赛中均应放开运用。”“规则的适当放宽,放开,打法就会丰富,赏性就会强,就会吸引观众,并体现推手的技术丰富特色,有别于类似项目。太极推手的技术丰富了,则比赛的观赏性提高,观众才喜欢看。”[13]

4.2 加强竞技太极推手科学研究,提高训练和竞赛水平

“自从1979年太极推手竞技化实践以来,国内举办的推手竞赛无不是靠生拉硬拽、顶牛、摔跤取胜,很难见到传统太极推手的柔美、轻灵、和谐,更难见到‘四两拨千斤’式的精彩技法。现行的推手比赛真正走进了进退两难的怪圈。虽然也有些拳家和学者对此提出了怀疑,甚至批评,但未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依据,说明在太极拳运动及太极推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存在着科学研究的滞后和不足”[14]。在现实当中,有很多人着眼于一些玄虚的、夸张的技法理论探讨,而更多的是缺乏交流的实践总结等。同时,竞技太极推手起源于中国太极拳理论,它是一门古老的拳术,其中的技术体系在新的竞技场上缺乏实践的检验,是一些“臆断”经验的积累而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随意性比较强,不够严谨,缺失实践,等等。因此,竞技太极推手的推广必须要考虑到技术的科学性、严谨性、客观性、可操作性。为此,我们必须要结合时代特征,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竞技太极推手,深入研究竞技太极推手的技法特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传统太极推手科学合理成分,在现代科学训练原理的规范下,逐步建立既能体现民族特色又能促进竞技太极推手技术体系,创新训练方法与手段,并不断利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技战术水平。

4.3 建立激励政策,促使从事人员专业化

目前,竞技太极推手赛场上的运动员总体技战术水平较低,业余化倾向严重,甚至还有民间武术馆校的业余选手参赛。无论是从国家意识上,还是政府部门对其资金投入、物质奖励上等,都缺失宏观上的决策和应有的重视,这与竞技武术套路、散打运动相比较而言差别显著。另外,在培养运动员的机制上也缺少应有的政策支持,运动员培养方式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等保障措施,长此以往,进而也就导致了运动员水平低下的不利局面。为此,竞技太极推手在推广过程中必须采用相应的激励政策,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激励是功能性的,它是人产生积极性的主要途径,激励通过激发人的动机、挖掘人的潜能、提高行为效率,从而促进人之动力的社会整合,实现社会或个体的预期目标。所以,竞技太极推手的发展必须要建立或者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另外,竞技太极推手要想摆脱当前的困境,走向新的发展,必须加强推手专业队伍的建设,而专业队伍的运转需要相关政策的激励。只有充分保障推手运动员、教练员的切身利益,才能激发他们内在的驱动力,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展现竞技太极推手的风采,凸显它的民族性,以完成高质量的比赛,从而让竞技太极推手的发展呈现新的面貌,走向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4.4 加强商业化包装,走市场化发展道路

在今天的竞技场上,我们处处都能体会到强烈的商业气息,无论是奥林匹克运动会,还是美国的N B A职业篮球赛。随着时代步伐不断前行,商业与竞技的结合已经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商业为竞技提供物质支持,创收效益;而竞技又为商业的发展提供平台,促进商业的发展。那么,竞技太极推手作为一项竞技运动,其与商业的结合也是必然考虑的事情。竞技太极推手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依据市场的内在要求,遵循市场运行规律,进行商业化的改革与运作。在现实当中也有很多事例值得我们予以借鉴,如散打王争霸赛、W M A、武林风等,这些都是竞技与商业结合的成功事例。我们要制定符合现代体育竞技的规则,利用商业化运作手段,充分发挥媒体优势,为引导竞技太极推手的市场化提高有力支撑,从而促进竞技太极推手的发展。市场化、商业化已经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竞技太极推手的发展必须要站在市场化发展的高度上进行改革,予以完善,尤其是改革竞赛规则和制度,使其有利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利于吸引更多观众,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进行全方位的商业包装,迎接竞技太极推手市场化的到来。

5 结语

竞技太极推手作为一种新的中国武术竞赛形式,它代表着太极拳的精华,在竞赛过程中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基本技法。同时,它作为中国武术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环境背景下,彰显着它的健身价值、文化价值、技击价值等,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光彩。然而,由于竞技太极推手是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竞技体育项目,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难免出现问题,如规则限制,训练体制不完善,运动员水平低下等。因此,在竞技太极推手的推广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更新观念,改革规则,给项目发展注入活力;加强竞技太极推手科学研究,提高训练和竞赛水平;建立激励政策,促使从事人员专业化;加强商业化包装,走市场发展道路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竞技太极拳必以全新的身份、形式、文化内涵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1]李绍成,姜 娟.太极拳运动发展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3):64.

[2]於世海.竞技太极推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4.

[3]申洪山,于振东.太极推手发展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0(5):125.

[4]於世海,朱小丽.竞技太极推手发展现状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0(11):34-35.

[5]胡继云.对太极推手文化遗产发展的思考[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09(9):11.

[6]曹 鹏.高校增加太极推手与太极拳相结合教学的必须性研究探讨[J].山东电大学报,2007(4):32.

[7]杨 岭.论竞技太极推手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2008(5):39.

[8]虞定海,谢业雷.《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改革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79.

[9]王凤鸣.太极推手技击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5.

[10]虞定海,谢业雷,崔永胜.竞技武术推手发展现状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5):82-83.

[11]虞定海.竞技武术推手发展现状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5):49.

[12]虞定海,谢业雷.《武术太极推手竞赛规则》改革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79.

[13]谢业雷,史 伟.太极推手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4(6):34-36.

[14]张志勇.论太极推手的技术和文化特性——兼论传统太极推手竞技化不可行[J].体育学刊,2010(12):88.

猜你喜欢
技击太极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