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本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9%,比7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CPI涨幅回落至2%,创下近4个月以来的新低;PMI环比出现0.6个百分点的下降,非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下跌到50,创下2009年5月以来的新低,进口同比下降2.4%;社会融资规模为9574亿元,尽管比"断崖式"下跌的7月增加6837亿元,但比去年同期仍减少6267亿元。
以上数据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中低速增长转型阶段的缩影之一,以往高速增长所掩盖的问题将会在转型阶段集中暴露。今年5月,"新常态"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的表述中;其后,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提到"新常态":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是高速增长时期告一段落,经济增长速度较之前放缓,进入经济换挡期。因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会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其一为经济速度。2003年~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2013年保持在7.7%,2014年上半年为7.4%,这些表明了经济增速正在放缓,是新常态下经济规律自我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资源和环境约束所决定的。
其二为增长动力的转化。转向新常态,意味着原有经济增长动力弱化,新的动力需要加快形成。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增长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入,塑造了比较优势。而今,原有动力减弱,新增长动力尚未完全形成,"创新红利"和"体制红利"的充分释放还需要一个过程,从经济数据上反映,则是国内生产成本连年大幅攀升,相当部分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其三为传统产业的收缩。产业加快升级是新常态的重要表现,而在新旧产业交替过程中,容易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多年来"高歌猛进"的煤炭、钢铁、水泥等部分重化工行业目前或出现产能过剩,或出现价格下跌;房地产市场低迷,汽车销量增速放缓。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亮点很多,但由于市场竞争环境不完善、领军人才和技术支撑不足等因素制约,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如传统支柱产业那么大的拉动力。
其四,受经济减速、增长动力转换和传统产业收缩等影响,过去一些隐性矛盾暴露出来。例如,传统产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如何依靠扩大服务业吸收人力资源,值得探索和实践。如果将新常态放在更长的时间空间中观察,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让更广泛社会公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重大挑战。
2014年下半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也在增多,尽管经济增速会放缓,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将得到显著提升,新常态中的新机遇也不一而足。因此,在不断完善国家短期宏观调控措施和政策的同时,应当把深化改革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加以落实,为经济发展积蓄力量。首先,继续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规范政府权力清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公共部门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激发经济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其次,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打下基础,理顺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的财政关系,推进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和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两项基础性工作,在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再次,改革和完善投融资体制,2014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长20.1%,占全部投资比重的65.1%,显示了民间投资的潜力,需要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采取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等改革措施加以引导。最后,在户籍制度改革中实现新型城镇化,建立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推进和引导相关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全面进入新的阶段,在新常态、新挑战、新机遇中,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的趋势,不为短期的经济干扰所动,透过短期看中长期,跳出速度看结构,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形成平衡、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