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有安 张俊明
(1.江苏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2.兰州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多民族城市的人口聚集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吸纳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成员。城市中各民族之间交往互动的频率不断增强、领域不断拓宽,但受文化差异、资源配置、人口流动、居住格局变迁等因素的影响,民族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时有发生,并成为了城市民族关系中的常态问题,对城市民族关系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的交通枢纽,是青海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的迁移,少数民族数量不断增多、民族成份更加多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宁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占74.04%,各少数民族人口占25.96%;少数民族中:回族占16.26%,藏族占5.51%;土族占2.6%,蒙古族占0.62%,撒拉族占0.38%,其他少数民族占0.59%。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长了11.03%,少数民族人口增长了13.23%,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提高到了25.96%。
西宁市是儒家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藏传佛教文化圈的交汇之处,我们选取汉、藏、回三个西宁市人口最多且最能代表三个文化圈的民族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西宁市的民族关系。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以汉、藏、回三个民族为主线设计了三类调查问卷,每类问卷100份,并于2011年5月在西宁市对这三个民族做了调查,问卷全部回收,经核查,针对汉族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针对回族和藏族的问卷中各有2份无效问卷,有效率均为98%。同时,我们分别于2011年5月和2012年7月在西宁市的汉、藏、回三个民族的群众中进行了大量访谈。结合问卷调查资料和访谈资料,我们发现,西宁市多民族族际交往及民族关系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多民族地区,朋友圈中的异民族成员数量和族际通婚状况常常是考量民族交往深度的重要指标,从西宁市来看,不同民族之间关系和谐、互动频繁、交往广泛,但民族身份、宗教信仰的差异仍然影响着民族间的深层互动。
在族际通婚方面,绝大多数回族和藏族反对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通婚。正是基于自身民族和文化的考虑,西宁市的藏、汉、回之间亲密互动中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内聚性,朋友圈和通婚对象要么倾向于本民族成员,要么倾向于同本民族文化具有很大亲缘性的民族。
在西宁市,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交往中难以接受和理解他者文化的现象屡屡存在,因此,民族关系中常常会出现总体和谐与个体摩擦并存的现象。从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回族与汉族因经济纠纷和日常琐事发生的摩擦占66.7%,汉族与回族因经济纠纷和日常琐事发生的摩擦占48.8%。在访谈中,一些回族认为,与汉族发生摩擦本来仅仅涉及缺斤少两、价格、商品质量等问题,但当一些汉族诋毁回族民族形象时,就会发生冲突;一些汉族则表示,回族小商贩经常欺诈、不讲理,与之理论时会遇到其同伙的挑衅与攻击。在多民族城市中,不同民族之间的尊重十分重要,如果偏见与隔阂不能在文化对话与民族交往中逐渐消弭,那么深层次的民族关系和谐就难以实现,因民族个体冲突而影响群体冲突的可能性就会随时出现。
回族和藏族既是西宁市人口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也是文化传统和宗教差异最大的两个少数民族,双方关系历来就敏感而复杂。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回藏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制度建设和政策实施并不能完全消除影响民族之间良性互动的因素。
在对“如果因风俗习惯等原因,与其他民族发生矛盾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访谈时,大多数回族受访者表示,与汉族或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发生矛盾时应该理解和包容,但是与藏族发生矛盾时就应该据理力争、绝不退让。藏族受访者表示与汉族和回族发生矛盾时,小问题则能过就过,但对方不退让就有可能会动手。
西宁市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城市,有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的各穆斯林民族的传统文化,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族、蒙古族、土族的传统文化,有以儒家与道家为核心的汉文化。每一种文化都在此传播与彰显,这些特质各异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常常会对其所承载的民族之间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同一宗教信仰或信仰相近的民族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大部分藏族群众和回族群众在对民族偏好的判断中,往往将宗教信仰作为其价值判断的一个主要标准。有97%的藏族调查对象喜欢与信仰佛教的人交往,有82%的回族调查对象喜欢与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交往。访谈中,一些调查对象表示,信仰不同的人在一起交往时,会在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冲突;一些调查对象还认为自己信仰的宗教好、别人的不好,因而不同信仰者交往时往往容易产生偏见与隔阂。
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其一旦形成,就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继承性,将会作为民族特有的标志特征体现在群体或个体活动的方方面面。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与对话中,总会寻求其共同之处,这种共同之处是民族之间平等相处、和谐与共的基础,也是不同民族频繁交往的动力。但是民族文化之间也有相异之处,这种相异往往会引起民族文化冲突,文化的冲突又会使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进一步交往的愿望和主动性,对于民族关系来说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调查问卷显示,48%的回族除本民族之外喜欢与汉族交往;33.7%的藏族调查对象除本民族之外喜欢与汉族交往。我们在访谈中得到的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这主要是因为汉族人口众多,且汉族文化具有很强兼容性,回族和藏族都能在汉族文化中找到与本民族相似或相近的文化因子。回族认为,汉族和回族都讲汉语,穿同样的衣服,除了宗教原因外,吃的东西差别不大;回族和藏族不一样,藏族穿藏袍、讲藏语。藏族则认为,汉族和藏族都信佛,回族不信,藏族吃的东西汉族都吃,回族吃东西有讲究。等等。
在交往互动中,人们在评价异民族时,往往依据的是自我文化的价值标准,很少换位思考,这也容易产生文化认知的偏差。正是由于认知偏差,不同民族在交往中往往难以平等对待他者,矛盾与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在历史上由于封建王朝和地方军阀的压迫,清代以来青海与甘肃爆发了多次少数民族起义和民族纠纷。回族和撒拉族起义时,或有藏族土司参与镇压,或有起义者进攻藏族部落、焚毁藏族寺院,民族关系伤痕累累。民国时期,受传统的羁縻思想的影响,青海的绝大多数藏族区域仍然处于土司阶层、部落头人和僧侣上层的威权控制之下,掌控甘青一些地方军政大权的回族军阀势力与藏族部落头人、寺院上层的冲突时有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新型民族政策,回藏之间的民族关系得到了修复,但是历史上的回藏矛盾对当今的民族关系依然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另外,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因历史事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就像有研究者指出的:“解放以来,党和政府虽然坚持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由于我们在20世纪50-60年代工作中的失误,伤害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感情,使他们对汉族抱有一种戒备心理。”[4]
厚重的历史难以在短时期消除其对人们造成的伤害,往往会影响后人们的正常互动。西宁市各民族之间要维护好现有的和谐关系,必须摈弃历史以来的不快,平等相待才能共同发展、和谐与共。
受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双重冲击,多民族城市的民族居住格局和人口构成进一步分化重组。一方面大量少数民族的迁入使城市的民族居住格局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各民族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这使得多民族城市的民族关系进入了矛盾与摩擦多发期。
携带不同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转移人口的增多,增加了西宁市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互动中的矛盾与冲突。以来自牧区的藏族为例,他们携带的文化及生活方式与都市的生活方式在短期之内也很难衔接,常常与城市中的世居汉族和回族发生矛盾与冲突。
在西宁市,随着来自农牧区的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的增多,城市世居汉族、藏族和回族与新居民交往互动的机会和频率不断增加,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摩擦也逐渐增多。西宁市的汉族大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入的外地移民及其后代,受现代文化影响较深,对农牧区文化有强烈的疏离感。因此,在少数民族转移人口不断增多的多民族城市,正确认知他民族文化基础上的交流与互动,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极为重要。
从文化适应的视角来看,农牧区转移人口进入西宁市后,其携带的与牧区、农村相适应的文化短时间内难以消失,其原有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难以短时间内与市民文化接轨,农牧区文化与市民文化的冲突是引发双方矛盾与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数民族农牧区转移人口要实现自我发展与生活环境的和谐统一,就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市民化,接受城市现代生活的基本规则,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生存方式方面实现由农牧民向市民的转变,从而减少与城市其他各民族居民的文化冲突与摩擦,共同构建和谐的城市民族关系。
城市民族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群众性极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各级相关部门在做好民族工作时,切实创造有利于农牧区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让其分享城市的公共资源,保障和改善他们的合法权益,让少数民族农牧区转移人口在城市生活得有尊严、工作得有信心,减少由城乡差异和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民族隔阂与不平等感,实现其城市梦。同时,在不同民族群体中宣传其他民族的知识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使人们对其他民族及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消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偏见,共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真正构建一个民族和谐的局面。
[1]林钧昌,赵 民.论西北地区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以西宁市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6).
[2]西宁市统计局.西宁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与全省州地市对比分析[EB/OL].http://xntjj.xining.gov.cn/html/1715/246499.html.
[3]尢启忠.西宁市人口分布状况分析[EB/OL].http://xntjj.xining.gov.cn/html/1715/256294.html.
[4]马晓东.居住格局对民族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西宁市城东区为例[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