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4-08-15 00:47:10唐剑郑洲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农牧业藏区产业结构

唐剑 郑洲

(1.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2.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持续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区域的差距,使各族人民平等享受国家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果,是新时期各族人民群众和民族地区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的必然要求。搞好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升级,使全国各地区资源、环境和产业优势互补,使国民经济保持的长期活力。这是逐步缩小区域间的经济文化差距、消除两极分化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也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要求。[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市场经济不断繁荣、产业结构持续完善、资源开发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历史、宗教、区位、体制和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地区经济的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发展。

一、西藏产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在党中央多次召开的西藏工作座谈会议的推动下,西藏得到了各级兄弟省市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努力改变藏区贫穷落后的生存状况,西藏整体经济实力得到大力提升,区内产业布局逐步优化改善。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藏区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传统特色产业得以持续稳固发展,新兴产业开始培育并发展起来,人民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生活水平也稳步提高,具体而言,藏区经济的总体情况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以农牧业为支柱,第一产业持续增长

由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不可替代的自然条件,农牧业一直是西藏的特色优势产业,从1959年至今,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产值远高于林业和渔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均在90%左右,占有绝对的优势,其中最高的为2002年,达到了97.79%,自2003年以来,西藏地区开始实行农牧业内部各产业分类的新标准,去除掉与农林牧渔等相关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并且由于林木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西藏林业经济发展迅速,从而农牧业在总产值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所占优势依然明显,即使作为历史最低点的2006年,农牧业在第一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高达88.25%。因受到独特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农牧业一直在藏区第一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于基础和支柱的地位,在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先行畜牧业生产管理方式的基础上,藏区农牧产品的产量不断增加,品质持续提高,最终带动第一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以轻工业为基础,第二产业持续进步

根据长期的经济指标分析,第二产业在西藏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都不高,而且增长速度不快,除了1983年及1997年两年,西藏年均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一直低于10%,虽然近几年也有较快增长,但比起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则有圈套差距。总体来说,西藏工业实力不强,在整体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一直偏低,发展速度不仅较慢而且很不稳定,长期处于较大的波动幅度,主要原因在于西藏工业过多依赖于农业品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藏医药生产加工等轻工业领域,这些行业的原材料来源、生产条件、生产环境等生产要素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较大。因此,从长期来看,处于不断波动的增长状况。近1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西藏轻工业总产值指数均远高于重工业的总产值指数。轻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劳动力就业方式的转变和工业经济总量的增长做出了必要的贡献。西藏轻工业基本围绕矿产、农产品以及藏药材等为核心原料的相关领域,2009年涉及这些领域的从业人员占轻工业总就业人数的90%以上,轻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也是由这部分领域产生。以上数据表明,西藏工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但随着农业技术的提高,农牧业产出不断增加,矿产资源和传统藏药产量的增长,与之相关联的加工制造业成为西藏工业的基础。正是这部分轻工行业的不断兴起和发展,从而推动了西藏工业持续的进步。

(三)以旅游业为支撑,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在产业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政策推动下,西藏的产业布局也逐步向合理化发展,最大的特点便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近二十年来,西藏就业人口还是以农业为主,但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持续减少,其余两大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持续增长,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人口的转移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西藏第三产业的重要特点体现为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持续延伸并迅速膨胀。西藏旅游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不断繁荣的过程。“九五”期间,全区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200万人次,达到213.56万人次,“十五”期间达到550.58万人次,“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各景点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已达2125万人次,旅客接待数的年均增长率为30.6%,同期旅游业创收总额达到226.2亿元,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29.8%。“十一五”期间,西藏星级饭店数量为165家,而且星级以上家庭旅馆数量已达315家,全区共有旅行社102家,共建有27处A级景区。旅游产业年均提供就业岗位超过3000个,在此期间西藏地区旅游业的直接从业人数达到4.38万。

二、西藏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建设获得了长足进步和可喜的变化,但对比西部地区其他省市,尤其是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较,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全国差距不断扩大

统计数据显示,从总量上看,2001年—2010年,经过十年的发展,西藏人均GDP占全国的比重最高值为2004年的65.69%,而且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2007年—2010年间,西藏人均GDP占全国人均GDP的比重均在60%以下。从结构上看,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西藏产业结构总体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需要在改革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2010年,西藏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3.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为3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为5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偏离度也比较大。近20年来,西藏产业结构的偏离度与全国的总体差距越来越大,虽然近10年西藏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基本呈现出逐年减小的趋势,但与全国减小的幅度有很大差距,从而使两者的绝对值不断扩大。

(二)传统经济运行模式导致结构性调整能力不强

一方面,工业结构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早期工业企业的设置体现出较强的政治背景,导致轻重工业结构失衡,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重工业却超前发展,失衡的工业结构使得资源和环境受到很大的破坏。另一方面,推动西藏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援藏项目和政策,处于“输血”式增长状态,导致地方企业内生发展能力较弱,地区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能力不强。此外,在传统经济运行思想的制约下,地方政府难以对产业链拓展和产业集群进行系统的规划,难以制定合理的夕阳产业以及劣势企业退出机制,从而引发部分资源的无效配置,传统落后的经济运行模式使西藏产业经济的结构性调整面临着严重瓶颈。

(三)特色支柱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高原农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畜牧业商品化率也有显著提高,但农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一,内部结构不合理,具有品种优势,但不具备规模优势,西藏畜牧业仍然处于自然放养状态,甚至还有游牧形式存在。其二,农牧民受传统小农思想和宗教思想影响较深,思想相对保守,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导致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生产力落后。其三,农牧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均不成熟不完善。

三、西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及建议

(一)创新农牧业技术水平和运营模式,促进第一产业快速发展

农牧业是藏区第一产业的主体和支柱,农牧业的科学发展对于藏区的农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通过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力度以及构建统一开放的商品交易市场等方式推动藏区农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培育并提升藏医药产业市场竞争力,带动第二产业稳步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健康理念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很大转变,天然药物的市场需求量大幅提高,以绿色环保和神奇疗效为特色的藏医药产业异军突起,已逐步成为代表本民族特色的战略支柱产业。但与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量和全面提升藏医药产业长远发展的要求相比,体现出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来增强自治区特色藏药产业的成长能力和竞争力水平,最终带动藏区第二产业的稳步发展。构建企业战略联盟,强化产业竞争优势,建立藏药材培植基地,实现资源的规模化经营,提高产品营销能力,培育知名藏药品牌。文化精粹的角度发掘藏药产品的品牌价值,提升其历史文化积淀和厚重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消费者对藏药相关产品的关注和认可。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加强与规模化医药商贸公司构建稳定的战略合作,借助大型医药企业连锁经营的规模化优势,进一步增强藏药产品的市场信赖度,缩小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推动藏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内地品牌。

(三)强化旅游业规划能力和队伍建设,推动第三产业持续发展

经过长期的调整发展,西藏旅游业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在持续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异军突起的藏区旅游业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合理的途径不断完善。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学的产业规划,分层次、有重点的开发旅游资源,强化人才培训,优化队伍结构。

综上所述,在党和政府倡导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推动下,西藏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西藏各产业均衡发展存在很大范围的不合理性,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全国的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必须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以及禀赋特色制定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目标和科学的开发战略,依托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探索并完善特色支柱产业合理的运营模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西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吴国才.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J].贵族民族研究,2012,(2):69-73.

[2]刘天平.西藏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67.

[3]王兆峰,谢娟.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对比实证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9-78.

[4]唐剑,贾秀兰.中国藏医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贵族民族研究,2012,(2):119-123.

[5]张心悦.藏药市场营销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144-145.

[6]胡炳章,胡晨.文化差异与民族和谐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4-39.

猜你喜欢
农牧业藏区产业结构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 07:35:24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西藏研究(2020年1期)2020-04-22 00:38:00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农资(2019年44期)2019-12-03 03:10:48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人民调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30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8
论藏区社会控制与赔命价习惯法的治理
锐意创新 扎实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29
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