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亮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1713)
目前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文化教学也引起了学界足够的重视,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有的学校开设了中国文化知识课程,包括中国经济、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医学、武术、民俗等,传统和现当代文化得以介绍给留学生。但是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却一直被忽视,有关少数民族的内容只是在介绍有关中国历史和概况时简单提到,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几乎是空白,据笔者对有关文献的调查,仅有一篇论文初步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优势条件和现实意义。[1]毫无疑问,对外汉语教学以汉语语言教学为主,但随着形势发展,在新时期仍承担着推广中华文化的责任,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2],相比其他国家,少数民族绝对数量大。少数民族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及时把少数民族文化纳入我们的教学和研究框架,给其一个恰当的地位,以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入发展。鉴于此,本文将在厘清有关概念的基础上,探讨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少数民族文化的概念不能孤立理解,它首先是文化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要从“文化”的概念来加以界定。按照语言文化著名学者H·H·Stern的定义,文化分为广义的文化,也叫大写的文化(Culture),包括了人类所有的物质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也叫小写文化(culture),仅指精神领域。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器物层,也叫消费层、物质层,是最外部的能被直接观察到的;制度习惯层,包括社会组织、行为习惯等;内核的部分是价值观念层,最不易改变和察觉,就像冰山下隐藏在海面下的部分。[3]根据该定义,少数民族文化也分为对应的三个层面。因此,我们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时,应该从大文化的概念出发,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准确把握三个层面的文化形态,广泛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形态多样性。[5](P79-84)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从风俗习惯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都千姿百态,呈现风格迥异的独特风貌和表现形式。比如,回族和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在饮食上不食猪肉,藏族信仰佛教,人去世后施行“天葬”等,而有的少数民族如彝族信仰以原始宗教和祖先崇拜为特点,巫术占卜盛行。在语言文字方面,有的民族语言文字属于汉藏语系,有的文字属于表音的印欧语系。在节庆方面,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文化等等。其次,不均衡性。这体现在少数民族人口和汉族人口比例、少数民族之间人口数量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等诸方面。从人口数量和分布来看,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少数民族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人口,而珞巴族和塔塔尔族只有3000余人。从发展情况来看,少数民族经济相对落后,文化在中华文化总体格局中处于“少数”地位。再次,保存完整性。和汉民族文化相比,大多数少数民族文化至今保存较为完整,虽然长期和汉民族杂居,仍然保持着民族特色和身份,很多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民族服饰、民族艺术、宗教信仰等传承至今。这一方面是因为少数民族长期以来不与汉民族通婚的习俗和长期保持民族传统的努力,以及居住在偏远地区,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采取有利的民族保护政策,如帮助少数民族恢复自己的语言文字,识别少数民族身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也有助于少数民族维护和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在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汉语言的教学,一个重要任务是推广中华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沟通。少数民族文化毫无疑问属于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应当给与其一个恰当的地位。此外,不少留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有强烈兴趣,希望到民族地区旅游体验,他们有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强烈愿望,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框架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设置有很大的必要性。
在确定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时,需要重点考虑以下两个因素,才能给其恰切的所占比例,既不能人为忽略,也不能过分拔高。第一,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按照目前一般的陈述,对外汉语教学总目标定位是培养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6]它突出了语言和跨文化的重要作用,但以语言为主,文化学习是辅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但在当前形势下,国家大力推动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进而提高国家软实力,所以,应加大文化教学的比重。少数民族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不可分割组成部分,离开少数民族文化的教学,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就有所缺失。第二,少数民族文化的总体特点。在中华文化总体格局下,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汉民族文化占主体地位,少数民族文化属于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属于“少数”派。对外汉语教学自然而然以教授汉语言文化为主,不能过分夸大少数民族文化的地位,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削弱汉语教学的主体地位,妨碍教学目标的实现。总之,基于这两个因素,我们认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处于有益补充的地位,所占教学内容比例以略高于其人口比例,达到10%为佳。
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适当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教学,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首先,长期以来留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较大的兴趣,增加一定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有利于满足留学生对我国文化多样性的现实需求,从而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内容的广度。把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不会削弱汉语教学的地位,反而有利于增加课程吸引力,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其次,这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在留学生中的传播和交流,有利于适度扩大其影响力,提高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发展权利,让少数民族进一步享受到在新时期国际交流背景下新的民族文化政策。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的宝贵文化资源,提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增加民族文化内容,有利于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生态的多样性,[7]与我国的民族政策保持一致。一直以来,我国反对大汉民族主义,鼓励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对于濒危的语言文化,组织抢救保护工作。最后,这也和当前提高国家软实力的目标保持一致。少数民族文化瑰丽多姿,留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体验,有利于他们增加对中国全方位的深入了解,改善西方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偏见,有力回应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人权攻击,消除西方有关中国压制少数民族文化的误解,从而有效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鉴于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汉语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我们要从教学大纲的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师资培养、教学方法等多个环节着手,努力改善目前学界对少数民族文化教学的忽视状况,适度增加少数民族文化教学的比重。
首先,在教学大纲制订和课程设置上,首先要明确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不仅是提高留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而且要为传播中华文化,扩大国家软实力做出一定贡献。少数民族文化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实现这个总的教学目标,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的教学内容。借鉴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下,也应及时打造对外文化教学领域的多元一体理论。具体内容是,在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教育背景下,不应局限于经典文化的教学,应适当增加对外文化课程的多元性,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共同支撑起了对外文化教学内容的体系。可以根据留学生的需求,在汉语课程中添加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教学,把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融入到汉语课程中,也可以在高年级学生中,单独开设一门少数民族文化选修课,供有兴趣的留学生学习。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少数民族众多,文化丰富,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只有选取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内容选择可以不拘一格因地因时制宜。不论是汉语课程之内还是单独的少数民族文化选修课程,内容都可以包括少数民族总体概况介绍,包括我国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历史、当前社会发展、旅游资源、饮食、民俗习惯、文化艺术以及和汉语言文化的关系等。此外,还应根据时事,灵活增加教学内容。例如有留学生问到是否中国压制藏民族、维吾尔族文化发展的情况,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马上实时讲解中国的民族保护政策和少数民族在中国享受的教育就业等优惠政策,而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遮遮掩掩,那样反而增加留学生的疑虑。甚至可以邀请本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和留学生交流,并教留学生演唱一些少数民族爱国歌曲,从而消除误解。
在教材开发上,目前的教材非常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教学,应大力改变这一状况。目前市面上的绝大多数对外中文教材都没有涵盖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常见的是中国概况或中国历史文化教材中包含少量的中国民族状况概览,而更多的内容则没有展开。此外,有一些专门介绍少数民族文化的书籍,例如贾银忠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以及国家民族书屋委员会文宣司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简论》、祁春英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艺术研究》等,但目标读者群不是针对留学生,而是中国读者或研究人员,所以要么学术性较强,要么语言表述过难,市面上并没有发现专门针对留学生的少数民族文化教材。以后这方面的教材编写应注意三点:第一,内容选取上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以主要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适当兼顾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容编排上,可以按照民族为顺序逐个介绍,也可以根据情况打乱少数民族的顺序,按照音乐、舞蹈、饮食、宗教等专题进行。第二,务必适合留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民族交流、普及性教材为主,努力做到简单易懂,双语对照,并跟上时代特点,配插图和多媒体,以便于师生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用教材。第三,由浅入深,灵活多样。初级阶段可以以语言操练为主,教材中设置一个单元的少数民族文化主题;中高级阶段加大少数民族文化的教学量。可以编写包含少数民族文化的综合课和视听说课教材,安排学生根据教材在课堂上观看少数民族文化视频,让学生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做报告,在课下体验少数民族文化,到少数民族家庭做客等。
在师资培养方面,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教学,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同样存在着“三教”问题。所谓“三教”指的是教师、教材和教学法,其中教师问题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因为好的教材是好的教师编写出来的,好的教学法是靠教师实践的。[8]关于对外汉语的师资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学界普遍认识到优秀师资的缺乏,而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师资,则更是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对外汉语教学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而外界需求巨大,教师培养尚不能满足针对汉民族语言文化教学的师资,所以更加专业化的少数民族文化师资缺乏就是情理之中的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学界忽视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汉语体系中的重要价值,没有有意识培养这方面的师资。在培养该领域师资时,应注意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重。对外汉语教师知识包括以下方面的因素: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对留学生的了解、总体的教学理论和技巧以及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知识,对外汉语教师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能力和对外汉语教学设计能力等。[9]按照这样的培养要求,努力打造一支熟悉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在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技能的培训,而应该在语言技能提高的基础上,加大中国文化教学的比重,以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软实力为宗旨。少数民族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把其纳入对外汉语体系,有利于满足留学生对我国文化多样性的现实需求,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自身的发展和维护我国文化生态多样性,也有利于消除西方有关中国压制少数民族文化的误解,从而有效提高国家的软实力。但是,少数民族文化不是中华文化的主体,不能忽视,但也不可过分拔高。面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下的被动局面,应当从教学大纲的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多个环节着手,努力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从而为丰富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传播中华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1]袁飞.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以缅族为例[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11).
[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H·H·Stern.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1999.
[4]吴钦敏.科学发展观与民族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5,(1).
[5]张桥贵.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与变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79-84.
[6]郭风岚.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定位、分层与陈述[J].汉语学习,2007,(5).
[7]腾星.“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0,(1).
[8]崔希亮.汉语国际教育“三教”问题的核心与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0,(1).
[9]张洁.对外汉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