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晴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长篇巨著自问世以来,文学评论界就从未停止过对安娜这个悲剧形象的讨论,研究者虽然对这不名著的解读各有侧重,但无不对安娜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对安娜形象及其命运悲剧的关注也早已跨越了国界。安娜的悲剧诚然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但是也与其自身的性格因素有关,其悲剧正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我们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探讨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丈夫卡列宁的虚伪、情人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悲剧下场。小说中的安娜是一个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女性,她不仅具有优雅的人格魅力,还有着崇高的人格追求,对真爱至死不渝,安娜将爱情等同于生命,也因为爱情最终选择了死亡。
安娜的悲剧在于当时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准则不允许她的追求,她本可以像当时的贵妇人一样,偷偷摸摸地当别人的情妇,以丧失个性的人格尊严来获得上流社会的默许,但这不是她想要的,她想光明正大的追求自己的爱情,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从一开始选择死亡就足以表明她对爱情的拳拳之心,而死而复生后,更加坚定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她抛下了一切,毅然决然地跟着渥伦斯基离开了圣彼得堡,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只有自己的儿子阿廖沙,当她在此回到圣彼得堡时,周围的人对她只有指责、挑剔,这些她都不在乎,有渥伦斯基在她身边就已足矣,然而她所托非人,最终渥伦斯基也离开了她,失去爱情的她即便不选择自杀,也已经等同于死亡。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将美好的事物加以毁灭,是艺术上凸显悲剧的深刻的主要手法,毋庸置疑,托尔斯泰将这一艺术手法运用的极为出色,他在《安娜·卡列尼娜》故事中塑造的安娜这一悲剧形象,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为经典的女性形象之一。安娜那美丽动人、风姿绰约以及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悲壮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安娜爱情的悲剧,引发了人们的无限同情,关于安娜追求真爱的精神,也引发了人们的无限赞美,而对安娜悲剧的探讨,自从小说问世以来,就从未间断过。早期分析安娜形象及其悲剧成因的研究文章,大都采用了社会历史批判。80年代以后,人们往往是对安娜报以同情的态度予以赞美,认为安娜是追求母爱与情爱的统一,而酿成其悲剧的罪魁祸首主要是当时的社会,她的死是对罪恶社会的控诉,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的悲剧,这些研究将安娜悲剧集中解释为社会原因造成的,赋予了安娜形象以社会价值,极大地抬高了安娜这一形象。
90年代的研究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安娜悲剧的内在原因,甚至有些观点认为“安娜精神境界的自私,使她产生了偏狭和庸俗,爱情并没有在精神上提升了她,反而降低了她”,这类观点认为安娜应该进行自我反省,读者往往因同情安娜而忽略了她身上的自私和极端倾向。这些观点主要是从社会角度和从安娜自身角度来分析悲剧成因的,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两种,安娜悲剧正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这样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对当时社会现状予以了高度概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人去做对的事,其结果也只能是错的。安娜悲剧的外在原因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道德沦丧、传统观念丑恶,没有爱情的婚姻普遍存在。安娜想要冲破上流社会强加给她的一切束缚,就只能使自己站到上流社会的对立面,与整个上流社会为敌,而这无异于自我毁灭。
安娜追求真爱没有错,只是她处在一个错误的时代,其结果只能以悲剧收场。安娜生活在资本主义扩张的时代,当时的俄国正在推行农奴制改革,正处于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旧的封建宗法习俗正在瓦解,人们开始追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然而,处在这一时期的人依然无法摆脱宗教习俗的束缚,安娜的丈夫卡列宁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当他听到安娜与渥伦斯基的风言风语后,他立即向安娜讲述婚姻的宗教意义,而事实上,他并不在乎妻子与谁相好,只是周围人的注意迫使他不安。安娜在追求真爱的道路上异常勇敢,可即便如此,在宗教面前她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她要为自己的“罪恶”而哭泣,甚至因存在负罪感而自杀。在上帝的意志下,婚姻不能以爱和不爱为依据,这就扼杀了女性的幸福。俄国当时的法律也不允许安娜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爱上丈夫以外的男人被认为是有罪的,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安娜追求真爱没有错,只是她处在一个错误的地点,其结果只能以悲剧收场。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在彼得堡是一个地位显赫的人,安娜作为一个贵族夫人,生活在上流社会,而在上流社会,出轨行为是极为寻常的一件事,整个上流社会都是肮脏的、虚伪的、腐朽的,没有爱情的婚姻和婚后淫乱的生活都表现出上流社会的道德沦丧。安娜的婚姻就是没有爱情基础的,在渥伦斯基出现之前,她也不曾想过要去追求真爱,他的丈夫卡列宁给他提供的是财富和上流社会的浮华,而这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当她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邂逅之后,她那沉睡已久的爱突然被唤醒,在渥伦斯基对其展开追求后,她认为自己遇到了有生以来的真爱,于是便奋不顾身地和渥伦斯基走在了一起,而在当时的环境下,偷情并不可耻,这是被上流社会默许的,但是公开示爱却是“不道德”的,备受上流社会唾弃,其原因就是打破了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这是在于众人为敌,与社会为敌,所以即便安娜遇到的是真爱,可在无力改变的充满虚伪道德和肮脏交易的社会里,她的“爱情”依然会迅速走向灭亡。
安娜追求真爱没有错,只是她遇到一个错误的人,其结果也只能以悲剧收场。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和情人渥伦斯基其实都是男权社会的代表,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不过就是一场交易,安娜只不过是他仕途道路上的一个点缀,他为人虚伪,以宗教、道德的名义胁迫安娜,拒绝与其离婚,还利用安娜对儿子的爱来对她进行精神上的折磨。而当安娜被上流社会遗弃之后,安娜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渥伦斯基身上,渥伦斯基给了安娜海誓山盟、永不背弃的许诺,然而,这些许诺只有在两人都处在上流社会时才有效,安娜可以为了渥伦斯基毅然决然地离开上流社会,但是渥伦斯基却不能为了安娜与上流社会隔断往来,他也更不可能放弃自己的独立性。渥伦斯基虽然对爱情充满了幻想,总是以玩世不恭的行为来慰藉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灵,他爱安娜,但他也爱功名,爱情无法占据他的整个世界,当爱情一旦阻碍他投入社会,妨碍他的独立,他就会把它抛到一边[1]。
悲剧人物自身都存有自我毁灭的因子。安娜作为19世纪的一个贵妇人,除了爱情,安娜几乎拥有了全部,而安娜又是一个接受新思想的人,她想要追求个性解放,想要去追求真爱,以至于她可以放弃没有爱情的全部,也要毅然决然地去追求除了拥有爱情便一无所有的生活,赋予她新生命的是爱情,置他于死地的也是爱情,她有自己无法克服的缺陷,其悲剧的发生也是有内在原因的。
安娜本是一位贵族小姐,在年少未尝愁滋味的时候便由姑妈做主嫁给了官位显赫的卡列宁,但是年轻的安娜从小就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对幸福和自由充满了渴望,在与卡列宁八年的婚姻生活中,她逐渐尝到了愁滋味,也开始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感到不满,她曾愤愤地说道:“八年来他摧残了活在我身上的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或者的女人。”长期的情感压抑让她在内心深处积蓄着一股力量,终于在遇到渥伦斯基后爆发出来,使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充满勇气,她甚至将爱情视为接下来自己生活的全部,这就为她的爱情悲剧埋下了祸根。安娜的一切行为都受到了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共同支配,这让她在追求爱情过程中,内心充满了尖锐的矛盾,这让她感到极度的痛苦,这种来自性格的矛盾给她带来的压力最终从内部将她彻底击垮。
安娜是贵族女性,从小又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利己意识深深地根植在她的身体里,这种思想带入爱情当中,她对爱情表现出来的极度自私,对她而言无疑也是毁灭的,她说道:“我没有罪,上帝就这样造就了我,我要爱情。”安娜对爱情的想象过于完美,渥伦斯基给她的爱情也在一段时间里满足了她对爱情的渴望。然而,渥伦斯基并不能一直都能做到如她幻想的那样,渥伦斯基虽然爱着安娜,但是他也不能每天都陪在她身边,他需要社交,需要立足于上流社会,他不能整天都围着安娜转,而安娜正好相反,她生活的全部都是以渥伦斯基为中心,这种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直到双方都无法忍受对方时,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渥伦斯基最后一走了之。渥伦斯基的出走,对安娜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她觉得自己将一切都给了渥伦斯基,自己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或者说不是她想要的,这种打击让她无法承受,她决定以死来结束这一切,这种选择既是在惩罚自己,也是要惩罚她的情人渥伦斯基。
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是对当时俄国社会的一些亟待解决问题的回答,安娜在临死时说出的“申冤在我,我必报应”这句话出自基督教的《圣经》,这说明宗教在安娜悲剧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安娜是一个真诚的女子,她对宗教的信仰是虔诚的,例如在调解兄嫂感情矛盾这一事件上,她曾多次向上帝做祷告,祈求主施以仁爱,宽恕哥哥的错误,而当兄嫂二人和好如初后,她立即就想到了感谢上帝。但是,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安娜又背叛了自己所信仰的宗教,这一矛盾始终贯穿于整个悲剧当中。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情问题也是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思考的社会问题,《安娜卡列尼娜》就是以爱情问题来反映社会问题,其悲剧的产生是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的,安娜对婚后生活的无比失望,才对爱情充满了希望,而最后渥伦斯基的离开,又让她变得绝望,是爱情让安娜选择了上流社会的决绝,但是也是爱情将她引向毁灭,正是身不由己的爱情酿成了安娜悲剧。鲁迅说:“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安娜悲剧的产生就是因为安娜心中有梦,她要实现心中的梦,但是现实却包裹着她,安娜也在传统与反传统中挣扎,她本怀揣着梦,却无路可走,最终梦碎了,人也走向了死亡。时代早就了安娜,又亲手毁了安娜,这就是对安娜悲剧最好的诠释。
安娜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在没有爱情的时候,她要忍受着无爱的苦痛,在有了爱情的时候,她还要饱受爱情的折磨,她那真挚的感情,蓬勃的生命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不免与悲剧的命运又让人扼腕惋惜。在安娜悲剧中,我们看到,爱情是婚姻的前提,如果把婚姻看作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换,双方还有共同生活的基础,要是像商品一种进行等价交换,这样的婚姻不会持久,没有爱情的婚姻是造成家庭不幸的重要原因。安娜的不幸首先在于自己的婚姻是无爱的,而以其他形式,例如宗教强调的婚姻责任,并不能带给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安娜在抛家弃子之后,甘心做渥伦斯基的情人,也不过是在过着奴隶式的生活,两人之间的关系脱离的家庭的责任,最终注定也不会得到幸福。
如今,女性主义已经在现代社会有了存在的土壤,女性不仅要在思想上独立,还要在经济上独立,一个思想上独立的女人,在婚姻里就有了独立的灵魂,一个经济上独立的女人,在婚姻里就能够获得平等的地位,安娜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其实也是向封建贵族虚伪的一种挑战[2]。
结论:综上所述,安娜悲剧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悲剧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现代爱情中,男女应该是平等的,爱情只有在双方独立、平等的前提下才能体现出它的神圣,不要想着依赖别人去得到什么,虔诚面对爱,爱才会赐予永恒。
[1]马秀丽,孙颖,刘凤丽.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剖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7).
[2]祝捷.情理冲突与矛盾合力的“共谋”——关于安娜悲剧问题的再思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