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雨孟
(天津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天津 300387)
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在经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后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品格”,是由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思维、地理观念,地理情感价值观等要素组成。[2]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应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地理思维能力,掌握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手段并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内容,[3]在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搞)》中,提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课程理念,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思考问题,提出地理教育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这一观点。
地理学科是连接人地关系的科学学科,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需要掌握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了解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掌握地理事物在时空关系发展中的变化规律。那么如何在中学课堂中培养公民的地理素养,本文主要从教学目标中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教学过程与方法”、“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
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地理知识的学习,地理知识也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基础。地理知识素养以人地关系为主要依据,主要包括地理核心概念、地理专业术语、自然地理规律、地理时空分布关系、地理思想等主要内容。
地理技能是地理知识的学习、地理问题解决时所拥有的手段和方法。技能的获得和知识的学习不可分割。培养学生技能新理念要求教师冲破传统“知识本位,教师主体”的教学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则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双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生应根据自己探索的实践活动和学习经验来建构知识框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作用是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指引学生思考探究,并给他们以支持和鼓励,使不同水平的学生的智慧、技能均得到发展。
地理教学过程广义上来看,是指在遵循地理教学,贯彻地理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地理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主动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并形成一定地理科学思想观念的过程。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地理科学方法的培养,例如地理观察、区域综合分析、地理实验等方法。
在现代地理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生成性地理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地理生成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对地理知识内容积极的认识和建构的动态教学过程。在开放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多元变化中,教师需要敏锐的发现从学生的思考活动中显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把预设中没有想到的有价值的问题和信息在教学中不断的动态生成,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情境,依据学生特点设计探究活动。探究是地理情境化教学的精神。地理学科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在地理情境活动中要体现自身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参加地理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地理学习资料分析、研究和讨论,获得地理结论,获取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环境,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提升地理素养。
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主要是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内容展开的,引导学生关心身边发生的地理事件,比如人口、环境问题、资源利用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内容,增强未来公民的责任感。地理素养有利于公民良好的思维品格的养成,有利于公民环境观的形成,更有利于公民国家意识、全球意识的养成。所以在进行课堂地理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情感的教育,努力营造探究情境,让学生具备地理学科的求实、创新的地理科学精神和务实、实践的地理科学态度。
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在掌握地理科学知识和地理能力方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所形成的概括和升华的价值观念。在中学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能够使人们正确认识地理科学的价值,提升现代公民的生活质量,更是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的最好诠释。
[1]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M].1992:1.
[2]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64.
[3]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