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四化同步”理论机制的构建研究——基于产业共生理论和城乡一体化理论

2014-08-15 00:53:22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4期
关键词:共生工业化城镇化

张 莉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1 贵州省“四化同步”建设机制

1.1 “四化同步”的内涵

在党的十八大开幕式上,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在这个报告里,首次提出了“四化同步”的概念。所谓“四化”是指,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而“同步”就是指四者之间互相照应,共同相互促进发展。“四化同步”本质是“四化”互动,是一个整体系统。就“四化”的关系来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信息化推进其他“三化”。因此,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在互动中实现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2 贵州省“四化同步”建设理论机制的内涵

“四化同步”是一个大方向的发展方针,具体到应用在贵州省的发展上,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理论机制的建设。贵州是一个欠发达省份,同时又是个欠开发的省份,目前正处在历史性跨越的重要阶段。贵州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有利因素,如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生态环境优势等,但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劣势。贵州省农业基础非常薄弱,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差距问题突出,工业化带动力不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放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没有有效地反哺于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严重滞后,加上对“四化同步”的认识不足等要求必须尽快地实现“四化同步”的协调发展。因此,具体探讨贵州如何构建“四化同步”协调推进动力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把产业共生理论和城乡一体化理论作为构建“四化同步”理论构建基础。

2 产业共生与城乡一体化理论

2.1 产业共生内在机制

2.11 产业共生内涵

共生理论是来自生物学的概念。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定义,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是一起生活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1。根据共生单元的不同,我们划分出不同的共生关系。在本文中, 我们将聚焦以产业为共生单元的产业共生问题。首先,因为本文所构建的“四化同步”理论机制跟产业共生有巨大联系。其次,经典定义的产业包括企业层面,通指同类企业的集合。因此,产业共生首先包括自身的共生问题,而且还涉及企业共生问题;另一方面,各个地区或国家都有其发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的诉求,而体现为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的共生现象则触及区域经济或国民经济的基本内核, 这与区域共生或国家共生也具有一致性。

2.12 产业共生机制

产业共生机制强调产业的系统性以及系统内部各个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和融合并协调推动产业发展的的关系。产业共生机制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选取一资源交换为基础的产业共生机理。如果产业间形成了共生关系,产业间的资源交换行为就会发生,这既是共生关系确立的基本前提,也是产业共生内在机理的重要构成部分。由此展开, 我们可以区分出三类不同的资源交换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业务模块A和业务模块B共享并使用同一资源,第二种模式是A和B使用的资源具有部分重叠,第三种模式是A和B 使用的资源完全分离。不同资源交换模式的共生机理决定了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和隐含了对经济体制效率的判断。并且,这种资源交换模式蕴含了产业发展的战略内容。

2.2 城乡一体化内在机制

2.21 城乡一体化内涵

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源自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社会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促进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 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2.22 城乡一体化机制

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构成要素有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空间、政策等要素。推动其实现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城市的带动力和农村的推动力。城市的带动力指由城市产生的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拉动)力。这种带动力由城市化升级和城市产业发展而产生。农村的推动力指农村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发展而在农村内部产生的推动农村向城市靠拢的力量。这种推动力的形成既有工业化也有城市化的作用。固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作用共同体现在城市带动力和农村推动力之中。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市的资金、管理、技术等资源开始向农村转移,而农村的劳动力(潜在的消费者)向城市转移,农村土地被集中后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3 “四化同步”建设理论机制构建

3.1 产业共生理论奠定“四化同步”机制互融互通分析思路

产业内的企业通过共生关系聚集在一起,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同单元之间的共生效应不断累积,从而使整个产业的共生产生巨大的效应。“四化同步”中各个单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相互影响、相互融通的协调之中发展的,四者互为补充 ,并不断积累共生效应,持续推动“四化同步”向前发展。因此,产业共生理论对于知道“四化同步”理论机制构建和实践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11 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形成“四化同步”的核心动力

共生系统的本质是共同进化。产业共生系统中各个共生单元之间的依赖和影响目的在于促进各个共生单元的进化发展以及整个系统的持续提高和发展,这种互惠共生的系统是每个产业共生系统的演进方向之一,由内部各个单元互惠共生产生的进化效应则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四化同步”来说,信息化发展贯穿且融合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中,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相互支持、相互影响,是共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相互支撑。四化中各个单元之间的共同发展进化推动着“四化同步”的建设,建设了一个内部单元的互动机制,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四化同步”的核心动力。

3.12 共生关系塑造“四化同步”良好的环境

产业共生关系不仅影响着共生系统中各个单元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发展,还影响着共生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它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和中性的。“四化同步”的环境包市场、资金、技术、文化等外部因素,它们为“四化同步”建设提供坚实的环境支持,确保“四化同步”建设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展环境。“四化同步”内的共生关系各自为对方单元和整个机制、经济发展大环境塑造着良好的发展环境。农业现代化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率,从而解放了更多农村劳动力,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剩余劳动力;在接下来的深化改革中,农业现代化将继续革新农业的生产模式,促进大农业的发展,为城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空间基础,进而带动城镇化进程。被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则成为了工业化发展成果的消费者,他们极大地扩充了消费市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信息化发展在“四化同步”共生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它是“四化同步”的有力促进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和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持,打造安全、高效的信息环境以及技术应用创新环境。它使工业化朝着高精尖方向发展、使农业现代化朝着优质、高产、高校发展、使城镇化朝着绿色、健康、便捷法相方向发展。

3.2 城乡一体化理论引领“四化同步”机制发展新方向

农业现代化应是“四化同步”的基础,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农业现代化如果跟不上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也会导致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受阻。而“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协调发展和相互融合,这正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两者的相互融通,也改变了中国过去三十多年发展中以工业化发展为中心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机制,引领其向着农业现代化促进“四化同步”建设的新方向转变。

3.21 城乡统筹发展突破“四化发展”动力不足瓶颈

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工业化发展,依靠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遭遇发展瓶颈,工业发展动力不足,工业生产效率低下、产能过剩、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不力,当前农业的生产率和效益低下,农业现代化程度严重滞后于其他“三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协调发展,在城乡互动过程中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并且依靠农业现代化的正外部性为工业化发展打开市场、提供原材料以及由延长农业产品产业链和增加附加值而带动的农业工业化发展。它弥补了工业化促进中的缺陷、为“四化同步”建设提供新的动力支持。

3.22 城乡统筹发展促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的带动力和农村的推动力,这种带动力和推动力使得城乡资源相互流动,不断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统筹发展中,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促使剩余劳动向城市转移和土地资源集中,这使得土地的大面积耕种和大农业有了可能性,因此城市中投资者和工业资金、管理方法和经验不断流入农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从而深化农业生产变革,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信息化发展;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过妥善安置之后转为城市居民,推动了城镇化进程,扩大了消费者市场,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因此城乡统筹发展为“四化同步”为闲置资源和配置不当资源提供了高校利用的契机并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向前。

4 结论与展望

贵州因其历史和地理原因,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长期落后于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十八大以来,改革春风又起,贵州省处在变革和发展的快车道上,拥有极大的发展机遇,贵州占据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优美的自然风景和生态环境以及多彩的民族风情,具备抓住新的历史机遇、赶超发展的无可比拟的先天条件。而对于处于落后的贵州来说,“四化同步”建设能够使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设工农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具有贵州特色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局面。

产业共生理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着眼于经济问题本身,从辩证的角度分析问题,它摒弃以往发展理论过于强调工业发展的缺陷,强调经济体内部各个单元的相互关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理论所强调的“相互关系”,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用“从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发展永无止境”为方针,建设“四化同步”机制,推动贵州走上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民族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经济的独特道路,建设具有贵州特色的经济发展机制。

注释

1 王珍珍,鲍星华. 产业共生理论发展现状及应用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0)

[1]王珍珍,鲍星华. 产业共生理论发展现状及应用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0)

[2]胡晓鹏.产业共生:理论界定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3]陈凤先,夏训峰.浅析“产业共生”[J].工业技术经济, 2007,(1)

[4]林金忠.论企业规模经济的四种形态[J].经济科学,2002,(6).

[5]杨玲.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5,(9)

[6]姚清波. 树立“四化同步”理念推动石家庄城乡一体化发展[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2)

[7]任迎伟,胡国平.城乡统筹中产业互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8).

[8]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我国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5)

[9]缪小玲,曾菊新.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要素互动机制[J].科技创业月刊.2004,(9)

猜你喜欢
共生工业化城镇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上海建材(2020年5期)2020-12-15 00:33:22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中国制笔(2017年3期)2017-10-18 00:49:11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50
城镇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