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斐
(河南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茶花女》是威尔第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剧本由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该剧以其缠绵悱恻的剧情,结合曼妙精美的音乐,成为歌剧史上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在这部歌剧中,威尔第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谓是生动鲜活、惟妙惟肖,“乔治·阿芒”在剧中虽然不是男主人公,但却是推动整部歌剧的矛盾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剧中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及各自命运的改变,都与这一角色有着紧密的联系。
小说、戏剧和歌剧作为三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都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往往以角色间的矛盾冲突构成剧情发展的动力,从而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相比而言,小说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叙事性;戏剧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戏剧性;歌剧的基本特征则在于它的综合性——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要素融为一体的艺术。
威尔第在创作歌剧《茶花女》时对原作小说有一些个人见解和相应的改动,加之舞台表演方面的诸多限制,使得歌剧情节与剧中人物形象在原作小说基础之上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而获得与原作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与小说中对“老阿芒”行为、心理的客观描写相比,歌剧中该人物的唱词则更加直接、主观地刻画出其形象特征,因而观众能够得到更为直观的审美体验。
进一步来看,与小仲马在刻画该人物形象时所运用的客观描写手法相比,威尔第在歌剧创作中增加了该人物在主观情感表达方面的比重:通过一系列咏叹调和重唱曲目,成功把“乔治·阿芒”从小说的“幕后”推到了歌剧的“台前”,更好地借助于音乐来表达人物的形象特征。
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威尔第在小仲马原作基础上改编而来的歌剧脚本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其批判现实的思想性与原作有着一定的差距,篇幅原因在此不再赘述。综上所述,小说中“老阿芒”的文学形象是成功的,这为以它为脚本而创作的歌剧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基础。小仲马当初在观看歌剧《茶花女》后曾这样感慨:“一百年后,我的小说也许会被人遗忘,但是威尔第的歌剧却将永世不朽。”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是歌剧《茶花女》自首演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风靡至今的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乔治·阿芒”这一角色在歌剧中的重要性及其对剧情发展的推动性,并不亚于剧中的男、女主人公“阿尔弗雷多”和“薇奥莱塔”。作为推动歌剧的矛盾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角色性格上的复杂性与多变性集中体现在歌剧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人物形象也通过相关咏叹调和重唱曲目一步步得以呈示和展开。
(一)以重唱突显人物形象。重唱是歌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表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推动剧情发展等方面往往有着特殊的功用。尤其在威尔第富于戏剧性的歌剧创作中,不同声部的旋律交相呼应,在体现出剧中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同时,生动塑造出相关角色形象。
“乔治·阿芒”在歌剧中的首次出现是在第二幕第一场,当他与女主人公“薇奥莱塔”初次遭遇时,即引发了歌剧开场以来人物间最为激烈的矛盾冲突,集中体现在二人共同演绎的重唱曲目《你可是瓦莱丽小姐?》中。从歌剧的情境发展来看,彼此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差距悬殊的社会地位为全剧的悲剧性结尾埋下了伏笔,“乔治·阿芒”以“上流社会传统婚姻观念捍卫者”的姿态首次出现,并在这首重唱的开篇向“薇奥莱塔”发起了蛮横无理的羞辱和责难,随着音乐的发展,在他软硬兼施的阻挠和逼迫下,贫病交加的女主人公放弃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追求……威尔第将“乔治·阿芒”安排在此处重唱中并突显出该角色的负面形象,使得本应缔结于男、女主人之间的浪漫姻缘瞬间转变为一场不可避免的爱情悲剧。由此可见,重唱曲目《你可是瓦莱丽小姐?》不仅突显出“乔治·阿芒”的形象特征,更是以其中所展示出的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增强了歌剧情境继续发展的动力。
在整部歌剧的结尾部分,“乔治·阿芒”在一首由多声部构成的重唱曲目《安息吧,薇奥莱塔!》中再次出现。与《你可是瓦莱丽小姐?》中所体现出的负面人物形象不同,该人物在此阶段音乐中展示出其在面对临终前的女主人公时内心极度的悲痛和忏悔。与其余角色相比,威尔第在这首重唱中更加注重“乔治·阿芒”作为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在此时的表现作用,他赋予了该角色歌唱性较强的旋律线条,以突显“乔治·阿芒”在此时由负面转为正面的形象特征。最终“薇奥莱塔”在这首重唱曲的结束部分死去,由此可见,威尔第通过重唱这种形式,再次加强了歌剧结束时的悲剧性色彩。
(二)以咏叹调深化人物形象。众所周知,倡导“声乐交响化”的威尔第最擅长以咏叹调来抒发歌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在歌剧《茶花女》中,咏叹调亦是威尔第用来深化“乔治·阿芒”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幕终场时,“乔治·阿芒”在咏叹调《普罗旺斯的陆地和海洋》中,通过对故乡普罗旺斯的回忆,以安慰、规劝的口吻试图感化并说服儿子跟随自己回到家乡,并以维护家族声誉的名义恳求儿子不要令他失望。这首咏叹调集中体现出“乔治·阿芒”期盼儿子“迷途知返”的迫切愿望。
与之前面对“薇奥莱塔”时所表现出的负面形象特征相比,尽管“乔治·阿芒”在此时对儿子的规劝仍是以拆散二人为目的,然而却也表现出他作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这种表面上的转变,实则亦深化了“乔治·阿芒”作为“上流社会传统婚姻观念捍卫者”的人物形象。
此外,在“乔治·阿芒”与“薇奥莱塔”首次遭遇时的重唱曲中,威尔第为两个人物各自安排了一段咏叹调,这两段咏叹调尽管篇幅短小,但同样深化了人物的形象。在咏叹调《我有一个好女儿》中,“乔治·阿芒”企图利用女主角的善良和软弱,以自己女儿的幸福未来为借口,恳求对方作出牺牲,从此离开自己的儿子。这首咏叹调的出现,使得“乔治·阿芒”与“薇奥莱塔”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剧,在情节方面一波三折,表现出极强的戏剧性。从剧中人物表现上来看,“乔治·阿芒”由出场时对“薇奥莱塔”蛮横无理地斥责转变为此时假仁假义地哀求,这进一步深化了该角色此时作为负面人物的形象特征。
(三)以乐队烘托人物形象。虽然威尔第在歌剧创作中始终坚持以“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但他也同样注重器乐声部与人声旋律声部之间的平衡。在通过一系列咏叹调和重唱曲目对“乔治·阿芒”形象进行塑造的同时,威尔第也善于利用乐队所营造出的音乐氛围来烘托该人物的形象。
例如,在“乔治·阿芒”首次登场前,乐队营造出紧张的音乐氛围已将该人物“来者不善”的形象通过厚重的音色“预示”出来。在器乐声部烘托出该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为之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再如,“乔治·阿芒”与“薇奥莱塔”间的矛盾冲突在歌剧第二幕首场中爆发时,乐队以音响效果极不和谐的减七和弦,烘托出“乔治·阿芒”蛮横无理的态度和当时极度紧张的氛围。
又如,该人物在第二幕重唱中的咏叹调《我有一个好女儿》的引子部分,结合之前剧情发展中“乔治·阿芒”的负面形象,通过象征着“家庭传统婚姻观念”的音乐烘托,乐队向观众进一步展现出此阶段“乔治·阿芒”伪善的人物形象……
如何在保证演唱技巧的同时准确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之上对作品进行富有特色的“二次创作”,这对每位演唱者而言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我们在演唱和教学过程中对“乔治·阿芒”人物形象更加精准地诠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