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思楠
(吉林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21)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的本质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教育则是让美在人们的心里传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启迪艺术灵感。舞蹈美感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的感觉器官在对舞蹈美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的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愉悦和欢乐的一种心理状态。
通过对一个民族的舞蹈艺术中对美感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发展的轨迹。汉民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相比,其民间秧歌舞可算是迄今仍然活在民间的汉民族舞蹈的代表。东北地区的秧歌是民间舞蹈中流传甚广的一部分,其民间歌舞包括:秧歌、龙灯、旱船、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东北秧歌也从其逐步的发展中被人们所重视,通过老一辈舞蹈家的努力和细心钻研归纳,东北秧歌已成为现今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纳入了正式的教学计划中去.
一、在民间舞教学的初级阶段,单一的动作要注重高低、轻重、刚柔、动静的起伏对比和变化。动作组合都是靠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对比和变化来产生特殊的美感的。只有强调其精细过程才能真正把握其独特的风格韵味,达到在训练时一投足、一身手就有美、有思想。举例:区别于单一动作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前踢步、后踢步和旁踢步贯穿在一起组成一个短句来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当中对学生提出多一步的要求,在规范的把单一动作做好的基础上,要加深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感,使整个短句不拖沓,动作与动作不分离,把动作交替之间的韵律美发挥到最好!使学生把握好这种交替动作的韵律特点.更进一步的体现出逗、哏、翘,稳、美、浪的动作特点与艺术美感。给以后教学中出现的脚下的步伐,身上的动律以及手上的手巾花训练做好铺垫。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在循序渐进中逐步得到提高。
二、经过单一动作、短句训练过程后,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的提高过程就是组合训练过程。是区别于单一短句训练的更高的具有表演性的提高训练过程。这种组合的编排,可以从安排一些具体情节、情绪出发,给动作技巧的运用找到情感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把动作间的技巧、风格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技”中有“舞”,“技”中有“情”,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东北秧歌的火热与活力,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东北秧歌特有的韵律美及感染力。形成一种渗入骨子里的韵律美。
三、在学生高年级阶段,进行剧目的编创阶段。训练学生有自我的创作和编创能力。学生在自己编创剧目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风格特点。再通过个人的长处以及风格所长,创作出适合自己、符合自己肢体协调性和内心韵律美的作品。另一方面,在自我创作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借鉴一些比赛中获奖的优秀剧目,通过学习这些优秀剧目,提高自己的反应能力、诠释动作的能力以及掌握不同韵律风格的能力。体会不同风格的动作美,举例:第六届桃李杯中国民间舞二等奖、教学剧目创作二等奖的剧目《喜雪》,这个秧歌独舞以揭示汉民族人民的生活风俗与喜闻乐见为创作动机,并以此为基点塑造典型形象。“雪”在东北的冬季是很寻常的,但它在寻常中也有它的意义。它代表了冬去春来的美好征兆,代表了节日的喜庆,也代表了新年的依始。编导正是以独特的舞蹈审美视角抓住了这种汉民族文化中人所寄予的这种内心的情感关系,从观察外部形态入手,到开掘内部心理特征,用身体动态去呈现这种心里对于韵律美的方式。作品从舞动的汉族小姑娘的欢喜气氛中出发将汉族人民淳朴的民族气质融合在一起,并且作品的舞蹈身体动态并未停留在表层意义的风格化动作,而是充分发挥了舞者内心的感受。
综上所述,对于东北秧歌的学习,既能加强学生的身体灵活性,又能丰富其表演内容。在对东北秧歌的理解和感受上也受益匪浅。对于教师来说,要把所学的东北秧歌的知识加以总结,这样既能加深记忆和了解又可以为将来所涉及到的教学打下基础,另外再加以研究和整理,继续挖掘新的具有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独特动作和丰厚的知识。把这门具有东北民族风格特点的秧歌和许多专家辛辛苦苦开创的结晶及自身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到教学中去。用自己的努力,继承这份浓厚的热情,执着地迈向新的学习之路。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