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荣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文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原动力。“文生于情”,是中国传统文沦中的这些精辟论断,早已明确阐明了情感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是何种力量推动作者继续写作?是某种社会感受。作者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上受到某种刺激,酿成某种感情,心中有话,不吐不快。明人李贽在《杂说》中指出:“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很明确地道破了文章因情而生的事实。情感不仅是作者产生写作欲望的动力,而且对整个写作过程都有深刻的影响。
其一,它影响着主题的提炼。我们常说,感知了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知它。这句话强调了理解对认识事物的必要性。但是,对某一事物的深刻理解,感情因素无疑是一种有力的“催化剂”。有人说“诗出于激动之后的沉静”,这是很合哲理的。然而如果不先有激动的情绪,自然也无从谈后生灼沉静。正如前述,现实生活的纷坛万状,使作者产生不同的情感。茅盾的《白杨礼赞》的主题,是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对敌后抗日军民间结一致,顽强战斗革命精神的热烈歌项。这样严肃、深刘的主题,是与作者对中国共产党项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崇敬赞美之情分不开的。其二,文章的语言与作者的感情关系也至为密切。“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特定的言,是表达特定的情的。所以,特定的语言总会打上特定情感的烙印。
文生于情,文又须生情。文章有情,是文章美的标志。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情感或者情感不强烈,即使用了许多华美的词句,刻意雕琢,也决不能给人以亲切的感受。清人袁枚《余贤村太守诗序》“文者情之著也,情不婵嫣则文敝。”
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无不凝聚着浓厚的情感。以唐人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为例,每读这篇文章,总令人回肠荡气深受感动。韩愈一生写了不少祭文,独有《祭十二郎文》堪称悼念文章中的千古绝调。它的最大特点,便是情感深厚,催人泪下。十二郎是韩愈长兄韩介之子。韩愈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长大,自小与侄儿十二郎相随,感情至深。所以当他惊闻十二郎不幸天亡的噩耗,肝肠欲断。文章反复抒发了对侄儿旱死的哀情,曲折真挚。
情感在写作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只要有了丰富的情感活动,其文章便可感染读者;须知引起共鸣作者的情感还必须在文章中得到准确充分的表现,才会产生感人的力量。我们把这种表现,称作文情表现。
回荡式抒情。这种抒情方式的特点是:善用重章叠句、排比反复的方法,反复吟咏,抒发回环荡漾的情感,起到荡气回肠、饮蹿自醉的效果。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祭奠亡友石曼卿,全文三哭曼卿,动人心腑。一哭虽卿,赞其声名,“生而为英,死而为灵”,“著在简册,昭如日星”;二哭曼卿,悲其墓荒,“荒烟野蔓,荆棘纵横,风凄露下,走解飞萤,惊禽骇氰悲鸣沸蹋”;三哭曼卿,自述伤感,“感念畴昔,悲凉凄沧,不觉临风而陨涕者,有愧夫太上之忘情。”读之如见其状,如闻哭声,感情浓挚,音调悲怆,令人伤感欲绝。回荡抒情,反复咏叹符合感情表现的规律。
柔润式抒情。这种抒情方式的特点是;迥过含情的细节描写和心理的细微变化,表观深沉、细腻、柔婉、蕴藉的情感,如洞涓纫流,联接春雨。抒情所至,沁人肺腑,润泽心田。冰心的《往事》通过三个晚上观赏月光的内心感受,抒发了愁乡思亲的情怀,情思缠绢,韵昧深美。八月十四日夜,“我看见一轮明月,碉悬在远远的塔尖。地上是水银泻地般的月光。……”望明月顺心上如同有了一鞭,见其感情的细腻、强烈而与众不同;中秋日,始而天气晴明,感到“心慑”,学友相约到湖上泛舟赏月,倍感“黯然”;我却“说不出的心里的感谢”;赏月无望,大家帐悯而归,我则“释然”。极言其怕看明日而引起乡愁,作者细腻他表现了心情的变化,把对整个内心情感都悄真意切的描述出来,读来如浸入酸苦的大海之小。
[1]孙犁.文学短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王辰.略论盛唐诗作中包蕴的人文情怀[J].河南大学学报,2013.
[3]张炳煊.文情说发微三题[J].武汉大学学报,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