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友欣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谈论艺术的现代价值,第一个关键术语是“价值”。从价值论的视角理解艺术,不是“艺术是什么”的哲学思辩,而是从主体需要、客体功能的角度去把握艺术的本质。“在美学的范围里,价值论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转向,它使审美活动中主客体双方相互作用的关系得到明确的揭示,而逸出了认识论美学的框架。同时,也使审美主体的作用得到了强化。所谓价值,即使客体和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肯定或否定)关系。”可见,价值与需要相关,价值具有流动性和多元性。
我们对艺术的现代价值的思考,坚持两个维度。一是在历史的演变中阐述艺术的价值,关注传统的艺术精神或价值是怎样演变生成为现代价值的;也就是说,在艺术的现代价值的思考中,重视艺术价值的生成性。二是系统性。从艺术与艺术,艺术与政治、经济、科技等的相互关系中,在艺术的“外部研究”(韦勒克)中,系统地来把握其艺术价值。此外,注意艺术的空间性、地方性差异。正如现代性有中国现代性、西方现代性一样,艺术的现代价值应该同样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不能一概而论。
艺术价值具有多元性。在传统的美学体系中,按照康德知、情、意的划分方式,艺术价值一般分为认知价值、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为了更好的在时间进程中呈现艺术价值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我们粗略地将艺术分为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让我们在历史的梳理中澄明艺术的现代价值。
艺术具有认识功能。随着新的方式和方法的介入,艺术的认识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艺术具有社会价值。儒家讲“兴、观、群、怨”,艺术具有“怨”的批判功能。在现代艺术中,艺术的批判社会的价值表现的更为明显。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又高于现实生活,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与超越的维度。否则,艺术难称为艺术。另外,作为艺术家应保持着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艺术不仅仅具有个体价值,不仅是个体的独语,艺术要能够唤起社会的责任感甚至是人类的责任感。电影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与深刻,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相比于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电影传播对未成年人世界观、价值观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艺术应该承担起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责任。相比于原始社会和古代社会,现代社会中艺术对公众的引导作用更为强烈。电影艺术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力是深远的。优秀的动画电影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品质。电视剧艺术更是大众的艺术,其价值观念、思维取向都对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艺术还具有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艺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格。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的商品性逐渐显现出来。艺术成为文化产业经济的一部分,也成为提升国家、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但是,艺术品毕竟和一般商品不同。伯明翰学派的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提出了“两种经济”理论。一是“金融经济”,一是“产业经济”。“金融经济”侧重于经济价值,“文化经济”同时侧重于文化意义的生产和传播。艺术产品应该有机融合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两种要素。电影本身就是一个艺术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存在。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危机也凸显了市场的重要,凸显了艺术的经济价值追求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中国艺术产业应该立足形成自身的经济模式和价值体系。艺术产业化对提高中国的整体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艺术具有交往价值。艺术是一种交往的形式。艺术本身是一种以情感交流为基础的交往行为。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交往价值更为明显。艺术呈现出主体间性特征,现代是一个交往对话的时代,人与人之间,艺术与艺术之间的交往日渐密切。在古代社会,诗歌、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是一种交流的手段;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更为密切。文化艺术的交往活动可以促进艺术的不断发展。就电影艺术而言,中国电影除了坚持自身的民族化道理之外,仍然致力于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社会确证自身的民族性、本土性。就戏剧而言,“本土精神和国际气象是全球化格局中戏剧发展的正途。任何缺乏本土精神的戏剧都不可能具有国际气象,任何缺乏国际气象的戏剧也都不具备真正的本土精神。”通过艺术交往,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产生碰撞,在碰撞中丰富自身。
艺术是用来传播文化的,因而,艺术具有文化价值。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的京剧和昆曲是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民族的文化瑰宝。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中,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艺术家的责任应该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传播民族核心文化价值的使命。电影学者贾磊磊指出,“中国的主流电影应当在不同的叙事形态中建立一种共通、共享的文化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把和谐、仁爱、自然作为核心的文化观念来整合不同艺术作品的精神图景,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成为支撑不同电影叙事形态的共同根基。……建构的主流文化价值观要与大众的、商业的、流行的艺术创作理念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与现代文明进行历史性对接。”艺术,还可以提升城市、国家软实力。“这些成功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建构和提升国家的软实力,首先就是要提高本土流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电影,作为流行文化的标志性产品,作为大众消费的时尚性艺术,其软实力的强大魅力不可以低估。”因此,从传承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角度来看,艺术的现代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艺术具有伦理价值,这是艺术和伦理的相互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在历史视界中,伦理道德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艺术的伦理价值体现为艺术的现代伦理价值。
艺术是传统伦理的承载者。在原始艺术中,呈现原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封建社会中,艺术是封建伦理道德的载体。小说中忠孝仁义,诗词中的家国观念等无不宣扬着伦理道德的观念。即使在今天,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依然得以传承。在电视剧中,《渴望》所营造的家庭伦理着实让人感动。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那种大公无私的、先人后己的精神,那种的保家卫国、舍己为人的精神依然值得提倡。电影《暖春》之所以感动我们,是对人与人之间传统伦理精神的感动,并非华丽的形式和现代的精神。因此,传统的伦理道德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可以有存在的价值。但是,时代在变迁,伦理价值观念在变迁。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对公共伦理价值的追求,对人类普世价值的探索,理应成为艺术现代性进程中的一部分。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致力于传统战争观念、伦理观念的反思,在守护个体生命中,在个体生命忽视与死亡的渲染、反思中,来重新思考战争的意义。战争不只是英雄、权力、荣誉,还有“一个人”的魅力,生与死的追问,这与《亮剑》、《历史的天空》等明显不同。同样,许多优秀的电影(例如《可可西里》展现了生态伦理空间,呼唤人们守护自然,守护生态家园。网络空间的发展,给艺术提供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是由此而产生的伦理问题更值得重视。艺术在公共空间的传播涉及到公共伦理的问题。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最本原的伦理的关系的守护,应该成为艺术的现代性追求。
艺术价值的归宿点在于终极价值。“艺术是一个多层次的统一体,社会本质、情感本质、审美本质等是其初级本质、而其最高本质是其揭示人的生存的澄明状态的价值本体论本质。”人正是通过艺术的体验和感知而返回到感觉的始源,回归于沉醉的状态,感悟瞬间永恒之意味。因此,艺术通过生成人的鲜活感性,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人,是艺术的起点和归宿点。无论在何时,艺术应该具有人文精神,以艺术的人文精神不断反思和批判人性的堕落,见证了人性的单纯、人性的裂变。艺术应该成为人心的标尺,成为心灵的探索者,成为灵魂的反思者。小说《阿Q正传》活现出国民的灵魂,电影《辛德勒名单》展现了人性的残酷,呈现出灵魂拯救的意义。艺术不是宗教,但是同样有一种审美救赎的意义,引导着人心向善;电影《广岛之恋》没有战争场面,却展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巨大的身体创伤和心灵创伤。艺术具有一种终极关怀的价值,在世界的这端遥望自由、幸福。人,不应该成为大地上的异乡者。艺术应该坚持批判和反思的维度,促进人性的灵魂的探索,为现代人找到还乡路。面对现代社会的压抑,艺术应当提高一份不能算是救赎却能给人以终极关怀的价值担保。
在艺术的审美价值中,艺术的娱乐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凸显出来。审美价值的一个层面是游戏精神。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在原始艺术中,游戏、娱乐的价值受限制于实用的目的。庄子也赞扬了艺术的游的精神。戏剧的“戏”,本身有娱乐的成分在里面。游戏并非毫无价值。游戏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它指向自由。德国美学家席勒指出,游戏冲动介于形式冲动和感性冲动之间,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游戏弥合了人性的分裂,对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中,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娱乐市场的兴盛,艺术的娱乐功能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小品、相声等娱乐形式在现代社会很受欢迎。影视艺术是大众娱乐形式。人们看电影和看电视行为本身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休闲娱乐。但是,对于影视艺术而言,娱乐并不应该仅仅是享乐,而是应该“以娱乐的方式参与精神文化的再生产”,在娱乐中审美。娱乐并非仅仅是宣泄和释放,更是人性之完善。艺术的娱乐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人的压力,使现代人获得了休息的空间。电影《大话西游》,电视系列剧《武林外传》充满了喜剧色彩,带给人休息和欢笑,同时还有欢笑后的淡淡的回味。
在消费社会中,艺术离不开审美消费的价值。原始艺术中,审美和实用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古代艺术中,中国在魏晋以后,西方自文艺复兴后,审美逐渐摆脱了实用功利的目的,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地位。艺术的美变的越来越纯粹。艺术的纯粹形式美在现代艺术中达到了极致。唯美主义随着消费社会的道理,审美和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的审美价值能刺激消费,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也被人称呼为“眼球经济”。一般来说,审美性越高的艺术所获得的消费价值也越高。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融入生活,艺术与生活合一。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艺术同生活统一的结果,是对现代艺术精英意识的反叛。在电影中,电脑特技镜头的使用,可以制造出虚幻的世界。艺术和生活的合一,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在美学领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成为热门话题;在具体的门类领域,设计艺术满足社会的需求,使人们的衣食住行走向更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服饰不仅仅是遮体,而走向美观、时尚;住房不仅仅是居住,而是栖息的家园;景观不仅仅漂亮,而要符合人性的需要。
[1]张晶.图像的审美价值考察[J],文学评论,2006(4).35.
[2]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3.
[3]王廷信.全球化格局与戏剧的未来[J].艺术百家,2008(6).25.
[4]贾磊磊.中国电影的精神地图——论主流电影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路径[J].当代电影,2007(3).24.
[5]贾磊磊.用流行文化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J].半月谈,2008(11).01.
[6]王岳川.本体反思与文化批判[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