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莹
(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8)
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多具有对社会矛盾的讽刺寓意,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第一次接触这篇作品是在高中时代的语文课本,但是当时学完课文之后,对于阿Q的没有太多的以新娘,仅仅是对阿Q这个人物的性格好奇,对这个人的自我嘲讽的方式有点同情。第二次接触这篇作品是在大二的《现代汉语》课上,在老师的课前作业要求下,我第一次认真研读了这篇课文,读完之后才发现,中学时代的阅读有多么肤浅,才真正感觉到原来阿Q的性格所代表的时代色彩,对他的同情之心也越加浓重了。
真正深入了解这篇文章的精髓,应该是在现任岗位上讲授这篇课文时。由于在讲授之前要进行备课,因此对于小说的作者、当时背景、人物的性格、故事的情节性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课文也进行了反复的阅读,这次的阅读和之前的两次都不一样,看完之后除了之前的同情,更多的是悲哀,悲哀的是阿Q这个悲剧性人物,以及这个人物所代表的一代人。文中多描写的阿Q是一个值得大家同情和怜悯的人,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却是用另类的手法来进行描绘和表达的。作者利用戏剧性的表达方式对阿Q日常生活进行剖析和展示,如果只是通读就会对阿Q这个人物可笑的言论逗笑,但是也难免对阿Q的不幸遭遇而感叹。可以说,整篇课文柔和了喜剧元素和悲剧元素,在喜剧的描绘情境中让人感受到了悲伤的情怀,这有点类似我们的药丸,外面甜甜的,里面苦苦的,因为药的本质就是苦的,甜只是让你能接受它。
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多数都是通过生活细节反应当时的社会黑暗,他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先生创作阿Q这个人物的背景是想通过阿Q来描绘他所感受到的中国国人的腐朽灵魂,从而揭露中国人的人性弱点,凸显出社会的病态弊端,借此来唤醒中国人勇敢、创新、推翻统治的愿望。因此,在文中鲁迅先生对阿Q的性格定义是反面的,从阿Q的社会地位和命运看来,他是一个被封建统治阶级压迫的最底层的人,在他生活的几十年中,承载了大家都没有承载的心酸和灾难,被剥夺姓氏,被践踏人格,被嘲讽,被利用,最后连生命都被利用,无情的被杀害。他的遭遇让人同情、痛心。在阿Q身上有被压迫的底层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勤劳优点,在性格中也有直爽的一面,虽然从他的内心也希望能改善现状,但是更多的仅仅是停留在想,而没有实际的行动。鲁迅先生曾说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唤醒国人奋发向上的激情,正是这样的小说主题,也就注定了阿Q的悲剧人生的基调。
生活中都充满了喜怒哀乐,人都有七情六欲,在小说中阿Q这个人物出现的理所应当又特别凸显,理所应当是他的现实生活遭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阿Q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他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生活追求正式当时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如果丢在人群中一点都不显眼。但是他的自我嘲讽、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却是给予了这个小说人物以特色。阿Q实际生活得十分悲惨,但他从来不正视自己的悲惨生活,而是用一种虚假的想象生活麻痹自己,以此获得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在小说里面许多的情节融入了较多的喜剧元素,比如他与别人发生争执时,很喜欢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个什么东西”;没有结婚却经常标榜自己儿子以后会很有出息;一会反对革命,一会拥护革命,在这个物质横流、精神空乏的社会,阿Q所充当的是一个草根般的人物,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现实自我陶醉,有理想却没有行动。看似他的人生充满了喜剧色彩,但正是这个喜剧性更加凸显他的悲剧人生。
在小说的整个发展思路中,一直是悲喜交织融合,从前半部分的喜剧性较强,到后面的悲剧色彩浓重,到“大团圆”这一部分让大家看到了悲情的结局,这个时候虽然也融入了部分的喜剧因素,但是读者再也笑不出来,阿Q上刑场被枪杀被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枪杀加大了这个悲惨结局的渲染,这无疑是最沉痛的悲剧。阿Q精神是鲁迅先生刻意凸显的一种精神,在看似大喜的背后藏有浓浓的悲悯,这是一种含着泪水的笑,这种笑里面装满了苦涩的味道,无奈的选择。多看几遍小说,细细品味里面作者所表现的艺术手法,小说主题,写作目的自然浮出水面。鲁迅先生用讽刺、挖苦、调侃、嘲讽的笔调引发读者的喜,再然喜生悲,喜,是这篇作品的外衣,而悲才是这篇作品的精髓内涵。
[1]周洪年.中国现代文学作品[M].湖南师范大学.
[2]曾加乐.中学生文库精选[M].上海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大学发展史[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游夏兰.阿Q正传的悲喜剧艺术.教学参考20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