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让南杰
(甘南州藏族歌舞剧院 甘肃 甘南 747000)
藏族具有神秘色彩,有着浓郁的地域风情。雅鲁藏布江中是藏族先民很久以前就居住的两岸,在6世纪建立奴隶王朝,称为“博”。在藏族,畜牧文化较为发达,藏族文化也有文学艺术和医药文化,同时具有很高的成就,藏族有自己的固有民族特点,比如语言文字,比如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族与祖国的经济联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藏文的使用与传播,随后,藏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联姻,也促进了藏族文化的发展。藏族文化的发展是随着先进的封建文化,以及各种艺技的进入丰富起来,使得整个藏族文化,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展现自己独特的民族艺术活力,使得藏族的经济文化都发展较快。藏族人民对大成佛教十分信仰,这种舞蹈形式展现的是歌舞。在歌舞中自然而然会有不少宗教成分,其所体现的是人们对宗教的理念与态度。
藏族作为我国的古老民族。其地域环境较为特殊,有着广阔的草原,生产过程中也主要是以牧业为主,其中青藏高原被人们称作“世界屋脊”,有着十分雄伟的高山,以及名山众多,为很多佛教徒向往。藏族的文化历史较为悠久,艺术表达了藏族的热情与文化特色,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由于常年面对那些冰封的雪岭,以及瞬息万变的完美景象,将会产生十分美好的神奇幻想。藏族的自然环境特殊,藏族人民不管是用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活着,都不能够脱离自己和自然环境的联系,他们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同时互相影响着,养成了高原人民淳朴豪放的个性,同时形成了特定的民间舞蹈,这种民间舞蹈可以称为是农牧文化型。青藏高原的气候十分恶劣,道路也十分崎岖,藏民在生活过程中,有着自己的言辞与行动以及劳动方式,任何一个方面都深深展现了一种高原情愫。舞蹈中“一顺边”则是这种动律体态的完美体现,能够对这点予以完美阐述,而膝部松弛等舞蹈动作,从而展现出了一种微颤的下沉感,同时还会运用屈伸步去保证身体重心的上移,进而形成一种晃动感,这些都同藏族人民的劳动生活相互关系。
在我国,民间性的舞蹈,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谐”,一种是“卓”。藏族舞蹈则可以细分为四种类型,《果谐》、《果卓》、《堆谐》以及《谐》。随后,藏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又添加了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上肢动作、原地旋转等。正是这些变化,使得藏族舞蹈能够渐渐形成适应于男女交替的舞蹈,同时通过劳动的形式予以表达。这种劳动式的歌曲已经活跃在现今的舞台之上,是我国用来几年劳动的一种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广泛应用在各种节庆互动中旅。它在藏族人民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其具有比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同时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也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流传到现今。藏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其风格也多种多样。下文分为四类进行具体介绍堆谐、果谐、卓、热巴。
在表演时,演员会先喊“拉索”,随后乐曲就会开始,此时一系列堆谐动作会进行,同一般的流行踢踏舞相比,这种舞蹈的打点方式是上半拍以及后半拍进行踢踏打点,此时,膝盖会松弛,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脚下灵活的踢踏悠跳等都会发生变化,进而展现一种灵活性,这种灵活性表现了轻捷灵活、热情朴实等特征。谐,舞蹈动作较为舒展,同时具有柔美性,当长袖进行轻拂时,舞步会轻踏,手臂表现得较为圆润,同时具有一定的流畅性。
果谐广泛流传的区域是后藏农业区域,受到了广大藏民的喜爱,同时也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圆圈舞,素有“藏族农村歌舞”的称号。“果谐”在藏语中进行音译,表达的是圆圈的意思,“谐”是一种舞蹈。藏族的农民群众对这种自娱性的舞蹈十分喜爱,在农村的广场上,在大麦场上都是进行表演的场所。表达了人们在劳动以及庆祝劳动成果中,所展现的舞蹈,感染着广大人民群众。
卓舞有较多的种类,主要表达的情怀是对家乡以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当然对社会的其他各个方面也有所阐释。卓有很多名字,比如农区果卓、牧区果卓、寺庙果卓等,这种形式都是歌曲和舞蹈一同进行,一般在宗教寺院的节日场合表演得多,在节奏、气氛上都比较凝重,对曲调、舞蹈以及表现内容、表演时间和场合等都具有特定性。男性在舞蹈过程中,则表现得十分阳刚,在女性舞蹈过程中则展现了相对的一种美感,优美流畅,而二者的主要区别在甩袖和脚下动作时,男性的幅度大,女性的幅度小。
热巴舞是为了向佛祖求得保佑,使得村子平安,六畜兴旺。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融合汉族的文化以及其他民族的特色,形成了一种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质。铃鼓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了热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可以分为九种鼓点,这种划分是以鼓点节奏为划分依据。在表演过程中,男性手中会持有铜铃,女性会拿着手鼓,在舞蹈过程中,还会加入一些具有杂技性质的难度动作,比如较为精彩的是“躺身平转”、“跨腿原地转”等等。
藏族民间舞蹈所展现的是一种农奴文化与宗教文化,是二者的完美融合,不仅表现在舞蹈的形式上,同时体现在舞蹈曲调、伴唱以及旋律等特征上。藏舞同时也表现了藏族文化的丰富性,充分展现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人们的穿衣打扮,更展现了藏族舞蹈的风格与特点,同时在舞蹈中,松胯、弓腰、曲背以及前微倾中,都展现了一种基本形象,都表现了高原人们的劳动形象,而这种形象或许也表达了人们对宗教的一种心理状态。但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看,这些动作的产生是为了去减轻人们的体力负担,使之进行自我协调,同时进行艺术性的创造。总之,从舞蹈的角度来看,其自身也表现了另外一种美,因为在劳动形成的过程中,其身体每个部位都有着一种协调性,也是劳动实践的客观要求。在整个藏族舞蹈过程中,审美特征与文化标志,涉及到了整个藏族舞蹈,这种舞蹈在人们的整个生活中都有着烙印,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舞蹈文化的发展,本文中对整个藏族舞蹈文化与风格特点的形成分析并能够充分证明这一点。
[1]侯志军. 浅谈舞蹈创作中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的体现——以舞蹈<珠峰绝恋>的创作为例[J].西藏艺术研究. 2013(02).
[2]丹增贡布. 浅议为什么西藏当下不少歌舞无法超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优秀作品[J].西藏艺术研究.2012(03).
[3]宋瑞江.从<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看藏族舞蹈的现代特征[J].艺术教育. 2009(03).
[4]格珍.藏族儿女的颂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藏族舞蹈,<彩虹儿女>编导感言[J]. 西藏艺术研究.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