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诗密码》的审美意蕴

2014-08-15 02:21李大为
海燕 2014年8期
关键词:意味唐诗诗人

□李大为

【新批评】

浅析《唐诗密码》的审美意蕴

□李大为

古典诗词的现代解读,并且汇入“回忆”这一更大的诗学范畴,是常华君奉献给读者韵味独特的文本。二十一世纪,是精神还乡和文化重构的时代,任何对历史题材的片段化阐释,其讲述的都是永恒的失乐园与复乐园的母题。常华的笔下,有的正是这样一些闪烁着古典意象和人性光辉的“历史片段”,而这些经过作者精心打磨的“历史片段”,一经现代诗学和哲学意蕴的浸染,使之拥有了极其诗性美的当代韵义。

早从中学时代,常华君便展示出过人的文学禀赋,而且性格中有着感人的精神气质:勤勉,执着。文学,是他儿时美丽的后花园。心灵的世界,也在古典诗词跳跃的文字里,变得敏感而丰富。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诗文的国度,所谓“诗言志,文以载道”;更所谓“文章乃天地之经纬,经国之大业。”从大学起,常华君便立志以他独有的方式,对唐诗中的精品进行现代化品位的审美解读。这包含着三个渐进的美学层次:背景梳理(史影),历史评述(史说),叙写韵文(史咏)。

对于二十一世纪的新读者来说,常华君所提供给他们的,不仅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和阅读习惯,更是一种全新的审美风格和审美体验。在没有丧失文化深度和历史张力的前提下,其呈现出的是一种非常时尚、非常有语言质感,同时又非常有历史画面感的现代模式表述。荷尔德森说:“语言的深处是思维的构架”。法国结构主义者们所强调的文本意识,其核心正是不落俗套的叙述风范和美学精神的自然植入,常华君的努力正在于此。在他的作品中,其运用更多的是间接抒发的方法,即把自己的情感交融到具体的景象之中,并借之抒发自己的内在表达。这种交融形成了常华作品中最富传统特色的美学范畴,也就是情境、氛围和意味。常华作品抒情性的主导功能,也以此得以真正的实现。

情境:情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诗学范畴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不可缺一的两种重要因素,所谓“合情景以成意境”,几乎是古今人们的共识。“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可见,“妙合无垠”的境界才是诗的神化境界,只有通过有限的情与景的完美结合,才能使意境之美趋向无限。常华君的《唐诗密码》中,就非常重视对情境的营造。

《黄鹤楼》一诗,作者以追光摄影之笔,今诗与古诗相对照,写出了中国文人特有的人文情怀和生命意识。《夜泊牛渚怀古》是李白的一首寄情诗,作者却有自己别样的解读。在常华的笔下,心与境遥相呼应,情与景水乳交融。在皓月当空的秋叶,流洒而下的却是诗仙落寞的情怀和一缕无法散去的诗意的苍凉。《题李凝幽居》则是一幅素描画,画中寄寓了贾岛对故交韩愈的知遇之情,常华君则以此驰骋千里,抒发了自己对诗人命运的悠长喟叹,真正使“情”与“境”达到了一种绝妙的聚合。

氛围:在醉心于情境创造的同时,常华还极其重视对氛围的渲染

这里说的氛围,是一种浸透了创作主体自身情感色彩,因而具有浓郁抒情气氛的环境与背景。这种环境与背景由于有作家内在情感力量的依托,因而总是呈现出一种纯真的诗情画意之美。

作为一个抒情味十足的诗人,常华更倾心于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一个个富有情致的小片段,并依靠这些小片段的诗意连缀,来组织其作品内在的结构形态。而这些小片段的撷取,则主要取决于他对氛围的营造。常华对这种无所不在、具有弥散性特色的氛围的渲染,既为他的抒情传达提供了一个个富有神韵的小片段,也使他的作品增加了内在的情感厚度和民俗文化蕴含,从而使他追求抒情性主导功能的美学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与实现。

在《唐诗密码》中,“火”是一组让人无法忘怀的意象序列,有“焚书坑儒之火”,有“孔明夜半之火”,有“西施飞蛾之火”……这些跳跃的火,构成了常华诗歌意象中特有的氛围。他试图拨开蒙蒙历史的迷雾,在被火光映耀的历史隧道里,将一个个闪光的片段凝固,抒发自己的生命情怀。每一朵火焰,都在照耀着一个生命,同时也在讲述着一个生命。

而对历代士人的境遇,诗人也给予了特殊的审美关照。诸葛亮、曹操、贾谊、屈原、李白……他们独特的人生境遇,构成了一种极为生动的抒情语境。或报国无门,或壮志未酬,或闭门自省,或憩身桃园。而他们的命运,却无一不笼罩在庭院深深的皇墙之内。这就是作者给我们营造的历史氛围。

意味:情境和氛围是常华作品中极其富有情致的场景和片段,而要是这两者完整地融为一体,则必须要由意味来贯穿、来激活

与情景一样,意味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诗学范畴。在常华的作品中,意味是他与对象世界相抚摸,相拥抱,相撞击而产生的一种贯穿其创作过程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情感态度。它来自常华对历史过程和现实生活的深切感悟。从表层的现象,特别是透过喧闹的社会生活场景企及人生的底蕴。当周围人表现出昂奋的激情,而常华却又悄然沉重地抚触人生的悲凉。这正是他有别于他人的特殊的“意味”。是的,当他以一种深情且忧郁的目光注视着历史,当他结合了自己的人生际遇、人生体验,对生与死做出了令人心灵颤动的体悟,一种难言的历史焦虑和现实创痛便煎熬着他那敏感而苦痛的心。于是,由此而产生的一种深刻且悲凉的人生滋味,便成了贯穿其作品中的意味。

我们要关注诗人对古代女性命运的抒写。王昭君、西施、杨玉环、苏小小,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个有着花样面貌百样娇的传奇女子。若论这些人在历史上的影响或传为佳话美谈的故事,莫不落入俗套。诗人则另辟蹊径,将视角“向内转”,通过对她们内在世界的细致描摹,唱奏出对她们悲剧命运的无尽喟叹。她们无从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追求真爱,无法聆听自己内心真切的呼唤。在男权话语占据主导的传统社会,她们必然被“异化”,必然成为历史车轮下幽香不尽的芳尘。于是,在王昭君远去的琵琶声中,在杨玉环枉死的凄风冷雨中,我们看到的,只有一颗颗流星般短促易逝却又刹那芳华绝代的背影。在这缕闪烁的背影中,荡漾着无尽的凄凉。这缕凄凉的意味,弥漫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成为常华君作品中所特有的“悲凉”意味。在对士大夫、诗人命运的叙述中,也随处可见这缕“悲凉”的味道。李白、贾岛、屈原、鲁连……这些有着相似灵魂的诗人们,无一不在历史的刀光剑影中,成为匆匆的过客,背影决绝而苍凉。让人不禁要问一句,是什么样的人生,给了他们那样的悲凉。

布洛特·维罗斯特说:“抒情是诗人的外衣,只是不同的诗人会呈现出不同的抒情方式而已。”常华,这位诚挚而纯真的翩翩少年,更是在“情感的外衣”下率性地、不加雕饰地把那些历久不忘的经历和体验填充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他忠诚于自己这种澄澈透明的情感姿态,怀抱一颗赤子之心,心中是纯洁无瑕的真。他以“情境、氛围、意味”三者贯连,使他的《唐诗密码》呈现出少有的诗情画意之美,悲凉沉郁之美。其作品的抒情性的主导功能也由此得以实现。

责任编辑 曲圣文

猜你喜欢
意味唐诗诗人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下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上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唐诗赏读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