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地区高职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与分析

2014-08-14 08:11刘凤娟等
卷宗 2014年6期
关键词:动态调整高职

刘凤娟等

摘 要:本文以烟台市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为抓手,深入学院进行了专业招生、动态调整等方面的调研与分析,并就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提出了几点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烟台地区;高职;专业结构;动态调整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生活方式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中。上佳的专业结构,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教育的整体功能,提高办学效益,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但是,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与扩招的形式下,对于专业的取舍、抉择、优胜劣汰,何去何从,成为制约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的一大难题。因此,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区域经济负责,对专业负责的态度,笔者对烟台市几所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就高职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情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1 专业调研分析

1.1 调研样本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烟台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所高职院校、山东省城市服务技术学院一所中职院校等5所院校。

1.2 调研方法

课题组成员深入院校调研与实地考察,确保一手资料真实可靠。

1.3 调研数据分析

对五所学校财经类专业近五年招生情况,五年内新上专业或停招专业进行了深入调查与分析,发现几所学校具有较鲜明的特征,现分析如下:

(1)专业结构稳定,基础扎实,势头良好

以烟台职业学院、山东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为骨干院校与商科较知名院校来说,两所学院在财经类专业招生中颇占优势,几年来,会计、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招生人数稳步提升,多数一年招生突破200人以上,其中,两所院校会计专业招生2013年均超过1000人,可喜的招生形式也促进了学院对专业的投入程度,增设实训设备与软件,积极参加各类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习气氛浓厚,大赛成绩优异,专业建设良性循环,形成了较完整的专业建设群,能够共享专业群资源,打造专业群整体建设,收效较好。

(2)专业少,底子薄,专业建设缓慢发展

以烟台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烟台工程仅有营销策划、物流管理两个财经类专业,招生情况不温不火,不足百人,仅物流管理专业在2013年招生突破100人。烟台汽车学院更是专业薄弱,报关与国际货运五年来招生不足三百人,时高时低,会计专业作为2013年新生专业,招生突破120人。对于山东省城市服务技术学院来说,在财经类专业招生上也碰到了瓶颈,连续五年会计、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等专业招生呈下降趋势,以现代物流为例,连续两年招生竟不足10人,当然招生情况不能从一而论,这与生源、学院品牌、学生认知、社会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

(3)新上专业较多,淘汰专业少

近几年,经济形势变幻莫测,新兴行业迅猛发展,专业结构也在不段更新与调整。几所高职院校也紧跟形势发展,紧锣密鼓新上专业,2012年烟台职业学院新上电子商务专业,招生超80人以上;2013年烟台汽车新上专业会计,首次招生超120人以上;城市服务学院也新上中职电子商务、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招生人数一般。2014年,烟台工程的会计、电子商务;烟台汽车的国际商务、市场营销4个专业即将面临艰难的专业招生形式,迎接专业建设的第一炮,对高校来说不可预估,压力山大。纵观五所学院的专业建设,新增专业不少,但淘汰专业极少。仅烟台汽车学院痛定思痛,综合考察专业建设与就业情况,2012年停招应用韩语(电子方向)。

(4)专业投入不足,新上专业举步维艰

紧跟形势发展新上专业,势必要配套专业师资、实训条件等硬软件设备与设施,但部分高校存在“先上专业,后配设施”的思想与思路,专业建设落后,配套设施跟不上,把学生招来,却在很长的时间内缺乏专业投入,实训条件跟不上,老师缺,学生怨,恶性循环,更不利于专业下一步的建设与发展。

2 专业结构调整机制调研

通過与几所院校领导与老师的深入座谈,发现多数学校没有成文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没有专业结构调整的量化考核标准,很多专业取舍更是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与考察,更多的是领导的意愿与拍板;更没有向国外那样,借助第三方专业监管平台,在新上专业之前,能充分考察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确保专业万无一失;而在淘汰专业之前,更是有较长时间的监控与干预,做到淘汰专业毫不手软。

2.1 成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指导机构

专业动态调整指导机构全面指导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职能是进行人才需求预测与调研,全面确定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对现有专业进行评估,对专业结构进行全面规划。专业动态调整指导机构负责对新上专业、老专业的转型或关闭做最后审定。 2.构建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

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指导机构可联合政府发展研究机构、统计部门、企事业单位、劳动和人事部门、招生就业部门成立专门部门负责收集人才需求信息,定期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涵盖全国、省、市等三个等级。从预测的时间长度来看,除要有短期的预测外,更应重视中长期的预测。机构要深化校企合作, 合作办学,订单培养,深入企业,与企业共建长效合作机制,及时动态预测企业所需人才与要求,建立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指标体系,构建人才需求信息网络系统和信息数据库建设系统,保证预测结果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2.2 构建专业结构动态调整预警机制

高职专业结构调整预警机制也包括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及学校层面。国家层面主要对全国失业率最高的专业和失业量最多的专业小类进行招生结构与在校生专业调控;省级专层面是对本地区高职教育与劳动市场特有的供需情况进行预警和调控。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因此,省级专业建设预警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校级专业建设预警机制要对本校毕业半年后的学生进行年度就业状态调查,对就业率连续两年排在本校各专业最后的专业发出预警,调减其招生计划,进行专业重组和改造。出于调整专业结构、优化教学资源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虑,对少于10人的专业要暂停开设,连续4年不招生的专业将予以撤销,逐步形成一个动态化专业退出机制,逐渐淘汰就业困难、办学质量不高的专业,有效而平稳地化解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对应的整体性危机。

2.3 构建特色专业体系的培优机制

专业结构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更不是朝令夕改,专业的调整优化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特色发展,非均衡建设,重点管理,专业群发展”的原则与策略。紧密结合学院发展与定位,发展特色专业,做到人无我有;对于专业建设资源要集中,在招生规模、专业投入、师资力量、实训建设等方面都给与倾斜,突出重点,做到人有我强;而对于专业群,更要以龙头专业为抓手,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

刘凤娟,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研究方向:高职教学,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动态调整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初步研究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需求估计理论下的高职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研究与实践
一种利用Gauss变异优化BP神经网络的方法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