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448年,德国金匠古登堡发明了包括印刷机、油墨、金属活字在内的一整套印刷术。他的这一发明是当时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和产物。古登堡在印刷术上的改进和发明使许多古典作家的著作得以批量印刷和出版,书籍总量成倍增加。
关键词:古登堡;印刷术;革新
1 古登堡生平
历史上有关约翰·古登堡生平的记载并不详尽,人们无法确切知晓他的生日。1400年是经过考证推算的古登堡诞生年份。因为有关史料上最早出现古登堡的活动记载是在1420年,说明这时古登堡已经最少具有十四岁的法定年龄。人们推断他大约出生在1400年,最晚不超过1406年。
约翰·古登堡出身于美因兹的一个贵族富商家庭,其父在该城造币厂工作。受到父亲职业的影响,古登堡年幼时曾学习过金匠工艺。大约1406——1420年间,古登堡先在美因兹的著名拉丁语大学预备基础学校读书,并在后来接受了大学教育。
1434——1444年他离开家乡到斯特拉斯堡谋生,与当地人安德烈·德里策恩、汉斯·里费等人合作,加工宝石和制镜。1444——1448 年“他去荷兰、瑞士和意大利等地,进行技术考察”。1448 年回到故乡美因兹进行金属活字试验。他向本城富商富斯特贷款,用来开发技术,以所发明的技术和设备为抵押。
试验很快取得技术性突破,1450年金属活字已处于实用阶段,用大号字出版了《36行圣经》。1454年出版了教皇尼古拉五世颁发的《赎罪券》。古登堡技术生涯最大的成就是1455年用小号字出版《42行圣经》精装本,双面印刷,共1286頁,分两册装订。这一年契约期满,古登堡无力还债,富斯特获得了古登堡的印刷厂。
古登堡则继续贷款在美因兹重新建立了印刷厂,继续出书。他印制的其他印本图书除《42行圣经》外,还有《圣经诗篇》(1457年)、《三十六行圣经》(1460年前)、《万灵药》(1460年)等。
1462年,美因兹发生动乱,富斯特印刷厂在战火中被毁,印刷工们四散逃命,使金属活字技术扩散到德国其他城市,乃至欧洲各国。金属活字印刷此后逐渐成为欧洲印刷的主流。古登堡在目睹了其技术成果传遍欧洲后,于1468年辞世。
2 印刷术发明的过程
2.1 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前的印刷技术
欧洲人使用印刷术,最初是从中国传入的,虽然具体的传播媒介还不很清楚。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造纸术首先传入到中东地区。12世纪时,意大利商人从中东将造纸术带到欧洲。引进造纸术及以后造纸业的发展,欧洲使用和推广印刷术的物质基础条件变得更为成熟。
13世纪末,雕版印刷术传入德意志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但最初发展很慢。14世纪后期,北方的巴伐利亚、士瓦本、奥地利、波西米亚等国家开始使用雕版技术印制的宗教圣像画。而在意大利,直到1400年左右,威尼斯等城市才能印制整张的纸牌和圣徒像。但是,从学者的研究看来,印刷单张的宗教招贴发展成印刷宗教书籍,所用的时间是很快的。
最先运用的是木板雕刻印刷术。木板雕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15世纪中叶,在木板雕刻印刷的基础上发展了铜版雕刻印刷。木板材料容易取得,但是它受潮或风干时易变形。金属板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过,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书籍的铜版雕刻印刷迅速被淘汰,仅有铜版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流传了下来。以上的这两种方法在印刷大量书籍时就显得不实用了,因为每个重复的字都必须重新刻在模板上,印刷之前必须准备好每页的模板,雕版印刷术既费时又费力。
2.2 古登堡对活字印刷技术的革新
众所周知,早在11——13 世纪,中国就已普及包括金属活字在内的活字印刷技术原理和排印技术,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古登堡并不是金属活字的发明人,但他是活字印刷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技术革新家。
普通印刷过程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字模板、印刷材料、墨水、印刷机。与此大致相适应,古登堡的对活字印刷术的革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字模材料的制作、印刷油墨的改进和印刷机的研制。至于印刷材料——纸张,如前所述,早已由中国传入欧洲。
古登堡是金匠出身,对几种主要金属的性能都比较熟悉,所以制作字模也得心应手。古登堡制作字模的材料是一种锡合金。这种合金熔点较低,易于浇铸,冷却后却坚硬而不易变形。由于拉丁字母有26个,在理论上算上字母大小的变化只需准备52种模板,因而铸字过程比数千个常用的中国汉字简单的多。但在实际中需要考虑字号、字体等因素,所以古登堡一共只做了270个字模。“在活字印刷术发展的初期,一个熟练的工匠每天就可以制作4000个活字”。
印刷过程中使用的墨水一开始与笔写墨水相似,但是随着新的印刷技术的出现,这种墨水显然已经不适合了。要将墨水均匀的涂在木制的字模上都是困难的,何况要涂抹在表面就不沾水的金属模板上。而且纸张吸水,墨水在印刷的过程中受到强压,易渗透到纸的背面。由于这些问题,古登堡制造了油性墨。其制作方法为:将用亚麻仁榨成的油煮沸,冷却后,以少量蒸馏松树脂得到的松节油精与炭黑搅匀后,再添加铜、铅、硫磺等物质,放置数月即成适于印刷的油墨。这是其他地方不曾用过的方法。
在印刷方法上,“中国的活字印刷和欧洲早期的木版印刷都把纸覆在上墨的印版上,以棕刷或皮垫擦拭,只印单面”。用这种方法印薄纸容易, 而印厚纸则需加大擦拭力度。古登堡将欧洲压葡萄和油料的螺旋压榨器加以改造, 研制出螺旋压印器, 可用于厚纸、羊皮纸的双面印刷, 这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发明。这种机器采用压印方法,为木制,底部座台上固定已排好字的活字版,上面的压印版借铁制螺旋杆控制,可上可下。螺杆下有拉杆,以人力推动,得到印刷时所需的压力。用羊皮包以羊毛的软垫蘸墨,将墨刷在活字版上,再铺上纸,摇动螺旋拉杆,通过压印版压力即印出字迹。当时印的书是一纸双页,双面印刷,然后装订成册。“用这种方法一小时最多可印20张,一天可印300页”。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发展起来的活字技术在古登堡这里得到套用,但他以自己的方式变换了活字材料、墨水及压印方法,引入新的工具设备,从而革新了传统工艺。
3 结语
综观全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登堡发明印刷术是当时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的需要。它一经产生,就惠及当时社会尤其是文化方面。
参考文献
[1]程常现、何远裕:《约翰·古登堡及欧洲印刷发展史简介》[J],《印刷杂志》,2002年第7期,第61页。
[2]孙宝国:《论古登堡活字印刷术及其历史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3期,第157页。
[3]刘景华、张功耀著:《欧洲文艺复兴史·科学技术卷》[M],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4页。
[4]项翔著:《近代西欧印刷媒介研究——从古腾堡到启蒙运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5]吴廷俊著:《科技发展与传播革命》[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5——86页。
[6]潘吉星著:《中国、韩国与欧洲早期印刷术的比较》[M],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 193页。
作者简介
鞠凡,男,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