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台湾命运的两英雄

2014-08-14 07:15曾董超
卷宗 2014年6期
关键词:郑成功

坐落在泉州的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一座反映祖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在该馆馆藏文物中有两尊清代塑像格外引人注目,一尊是郑成功漆木雕像,一尊是施琅将军石像。前者木雕像,高31厘米,宽18厘米,头戴冠,身穿龙袍,系玉带,右手微握,端坐于座上;后者石雕像,高164厘米,宽67.2厘米,右手抚膝,穿戴清朝服饰,亦端坐于座上。郑成功漆木雕坐像虽然年代已久,色彩日渐斑驳,但还是可以清晰看出其衣着华美高贵,服饰繁复堂皇,一手握拳一手扶膝,仰首挺胸,眉目安详融和,一幅胸有成竹之态。而施琅将军石像一样是正襟端坐,一样是威仪堂堂,甚至一手握拳一手扶膝的坐姿都相仿,却显得衣着朴素,宽背微驼,面容沧桑,姿态充满紧张感。由此可看出,郑成功为人较为外倾,情绪开放性较强,自我满意度较高,个性唯我独尊,这样的人格较为容易出现偏激等负面人格;施琅为人更为内倾,情绪内隐,孤独、冷酷等负面人格特征十分明显。

郑成功与施琅作为同乡,皆是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他们的活动影响到台湾的历史进程从而影响到了国家的统一大业,影响到了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扩张。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显著的区别的。

施琅当年投奔清朝一为求生,二为复仇,就是毋庸质疑的。而郑成功驱荷收复台湾主要目的是抗清。为了抗清,他不惜家破人亡,背负“孽子忠臣”之名,而与清廷的杀父、迫母自刭之仇又加剧他的抗清决心。同样施琅他与郑成功及其子孙的个人恩怨也加强施琅灭亡郑氏政权统一台湾的决心。在这方面,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点。纵览郑成功一生作为,“忠义”二字是其行为的主要动机。郑成功与郑芝龙不同,郑芝龙醉心于利益的攫取,醉心于其在福建沿海海商集团中的地位与利益,他先降于明后降于清,他置南明朝廷之重望于不顾,自以为稳妥万全之策,孰知最后引颈就戮。他脑中是无“忠义”二字,盖因其出身于海商集团,狡谲势利是其个性。郑成功坚持抗清不就抚是清廷最终杀郑芝龙的原因,“孽子”骂名由来于此。郑芝龙自顺治三年归降至顺治十二年被杀,当中清廷是頗费一番踌躇的。郑芝龙也竭力帮清廷招抚成功 ,屡失败,几次于上本中自责,而成功在回郑芝龙家书中说道:“清朝外则以礼待父,内则视父为奇货。今观此次敕书、使臣举止,确有欲借父以挟制儿之势。一挟则无所不挟 ,然儿岂可挟之人哉?且父初见贝勒时已落入其圈套,至今安然无恙,亦甚幸哉!若父万有不幸,天也命也。儿必素服三载,以尽忠孝。”①由此可见郑成功抗清之决心。以上是分析郑成功抗清的因,而其抗清的果是收复了台湾。

再来分析施琅抗清活动。在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明政权摇摇欲坠,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为施琅施展才能提供一个宏廓的历史舞台,施琅先是因应募明朝军队任千夫长,时年十七岁,后任南明福王弘光政权副总兵、唐王隆武政权“左先锋”,顺治二年(1645年)从黄道周抗清,由于道周不能采纳施琅意见,施琅离开黄道周,投归郑芝龙,顺治三年,随郑芝龙归降清朝,施琅任总兵。顺治五、六年之间,施琅受命征剿东南抗清武装“领兵东粤”,险遭举兵反清的广东提督李成栋部将郝尚久加害,仅率八百人的“劲卒”躲避于广东黄岗,不久被郑成功“遮”入海,改投郑成功。这是施琅在投成功之前的活动,当中既有抗清又有拥清,我认为施琅抗清是不坚决、不彻底的,在郑芝龙投清之时,施琅决无郑成功之勇气:离开郑芝龙继续抗清。

施琅投郑成功之后,两人人生轨迹出现了“交集”。施琅很受郑成功器重,“以琅为左先锋,相得甚,军储、卒伍及机密大事悉与谋。”②施琅助郑成功攻下漳浦、云霄、诏安、广东潮州、揭阳等,献计除郑联夺厦门,立下了赫赫战功。郑施之间矛盾却由此缓缓展开,先是与郑成功重要将领陈斌发生矛盾,使陈斌因惧死于施之手而投清,使郑成功徒失一名骁将;顺治六年,郑成功以粮食匮乏准备剽掠广东充实粮饷,施琅正言阻之,郑成功隐而不发。顺治八年郑成功决意南下勤王,施琅知其不可为,犯颜劝谏,不惜托梦为辞,郑成功以施琅动摇军心,夺其先锋印于副将苏茂管辖。双方矛盾公开化。二个月后又发生一件事,清朝总兵马得功乘郑成功入粤,进攻厦门,负责防守厦门的郑成功从叔郑芝莞怯懦怕死,席卷珍宝,弃城逃跑,郑氏积累的大量财宝、粮食被清军掳掠殆尽,闲员施琅仅率数十人与郑鸿逵一起勇猛冲杀,为夺回厦门立下大功。这件事说明了郑成功南下勤王战略是错误的,施琅的建议是对的。但郑成功议功过,杀从叔郑芝莞,赏施琅银二百两、加二级,仍令施琅闲住不予兵权。这是郑施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说明郑成功并未因此尽弃前嫌,这让施琅很失望,从另一方面讲这足以给施琅敲一严重的警钟:叔父获罪且诛之,施琅何惜乎?施琅负气要求辞职为僧,以此向郑成功施压,在没得同意情况下竟自削发,不见成功。在此心情郁闷之时,又逢家丁与右先锋黄廷手下争执,施琅竟亲率手下到黄廷行营处,谩骂摔毁家俱,黄廷忍让躲避未发生直接冲突,后黄廷向郑成功告状,必加深郑成功对施琅的反感。事情发展到“曾德事件”,终突破成功忍耐极限。曾德原系施琅亲丁,犯法当死,但其依仗与郑成功关系交好,逃到郑成功的住所避难。施琅擒之,欲诛之,郑成功驰令勿杀,施琅不顾而杀之。郑成功身为统帅当执法必严,而驰令宽宥当死之卒,殊实不对。而施琅意气用事,诛杀太急,其实本应面禀成功,据理争之,征得成功同意后行刑,因为两人本有很大猜忌,此时当慎之又慎。所以就此事而言两人各有一半错误。郑成功闻曾德已被处死,大怒,下令抓捕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弟施显,施琅使计逃脱,父弟被执。郑成功此举实有公报私仇嫌疑。郑成功并未立即杀施大宣、施显父子,其目标是施琅,至于会作何处置,永远无从得知。施琅脱逃至已归降清朝郑成功五叔郑芝豹、叔父施福处,此举使郑成功火上加油,于是派吴丰行刺他,失败后下令杀施大宣、施显,卒使施琅无与成功和解之望,郑成功成施琅一不共戴天仇敌,为复仇也为生存,施琅再次投清。这次投清是坚决、义无反顾的。只有清廷才能提供他复仇的机会。后清廷杀郑芝龙,清廷、施琅、郑氏三者构成奇特的三角关系。

详细分析郑施交恶始末对正确评价郑成功与施琅很重要。了解这个过程,我们知道施琅最后叛郑事清实出无奈,不能以反复无常、事清背明的“汉奸”指骂施琅。如果施琅在父弟被杀后不背郑,那反而令人奇怪,郑成功也不会接纳他。虽然施伟青先生认为施琅投郑芝豹、施福是求和解非降清,但施琅此举大大激怒成功,以至派刺客追杀,失败后杀施氏父子。郑施矛盾并不是利益冲突,而是双方性格“天然”的、激烈的抵触之结果。施琅恃才自傲、极自负,甚至到了飞扬跋扈地步。且心胸狭窄、脾气暴躁,往往意气用事不顾大局。李光地初接触施琅,就认为“此人为人骄狂 ,未必能成事,亦未知其实际若何。”康熙帝也认为其“度量褊浅,恃功骄纵。”姚启圣曾向皇帝力荐施琅征剿台湾,后施琅却与其水火不容,两人争先向皇帝打小报告。郑成功性格刚烈,易意气用事,往往“郁怒之余,致病肝急,以致滥用权威,人多思叛,于是众叛亲离,反以自戕其身。”③成功执法严峻,有时甚至达到残忍地步。如吴芳负责看守施琅被其使计逃脱,成功怒杀吴芳妻子五人,后仍令吴芳追寻施琅。此举实乃匪夷所思,吴芳能不叛成功乎?从永历三年(1646年)到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诛杀将吏有姓名记载七十五员,往往戮其妻子或全家。诛杀太甚,部署心寒,有时阳奉阴违甚至公开抗命。如郑成功知道长子郑经与四弟乳母私通生子谎报为妾所生的实情后,羞愤交加,两次遣使赐上方剑,去杀郑经及其母子,但均阻于部属。施琅投清后成郑氏政权劲敌,在围剿招抚郑军立下大功,但至成功去世,郑施未再有正面交锋。

台湾历史进程因为郑、施而不断改变轨迹,那么如何看待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国内意义远大于国际意义。傅衣凌先生曾这样评价:“郑成功率师收复台湾,他是当时世界上惟一的赶走西方殖民者的一个最伟大的人物。”④他使台湾在荷兰人38年统治之后重新回到中国人手中,當时荷兰人在台湾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郑成功登陆台湾,原住民热烈欢迎,男女老少夹道欢迎,万人空巷。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目的决不是永赖天堑,割据一方,而是休整,伺机反攻大陆,恢复明朝。虽然最后归于失败,但收复台湾成了他一生当中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民族英雄的美名由此得来。张学良诗云:“孽子忠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施琅十几年坚决力主挥兵东向消灭郑氏政权一统台湾,即为复仇也为报清廷接纳重用之恩,而施琅统一台湾也顺应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台湾至才能平庸的郑克爽统治时,权臣刘国轩、冯锡范各拥朝政、政治腐败,为抵御清军不断加重赋税兵役,加上自然灾害频仍,人心思归,已处于内乱边缘,大陆东南沿海人民苦于海禁,田野抛荒,渔民、农民无以为业、流离失所,商人的海上贸易受阻碍,皆盼一统台湾。岁月流逝使施琅心中仇恨趋向平淡,且郑成功已长眠地下。施琅以战攻取澎湖,以抚取台湾,实际上反映其不想以血腥手段对付郑氏后人。否则,将帅在前线,足以一手遮天,制造一个非剿非战不能收台湾的形势并不难,施琅到台湾宣抚也宽容地对待郑克爽及其部属。施琅灭郑氏政权后又力主保卫台湾,上《恭陈台湾弃留疏》,详列台湾不可弃的理由,朝中将臣中惟施琅收复台湾且亲身上台湾90多天,所以较有发言权,康熙帝此时充分信任施琅于是采纳他的建议,将台湾纳入版图,设一府三县,与厦门共设道员(台厦道)一员,拨兵一万驻守。在清朝统治台湾两百三十多年间,大陆移民纷拥而至,大量土地被垦殖,开发迅猛,走上了近代化进程。

郑成功与施琅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终郑成功在世时,施琅只不过清朝一才能突出的降将,无甚大功绩,所谓“时势造英雄”,清朝巩固了在全国统治之时,台湾已处山穷水尽之时,为施琅提供难得的机会,卒成一世功名。因此,评价这两个人物应以历史的、客观的角度,不能强古人之所难。应持三个基本的态度:一是详细分析人物所处历史条件,不同的历史条件既提供机遇又预设局限。二是认清中国历史发展大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由隔阂走向融合。三是要站在劳动人民立场上、在生产力发展的立场上评判人物功过。

参考文献

[1]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郑成功满文档案史料选译[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2] 福建通志·《施琅传》

[3] 杨英《从征实录》

[4] 施伟青.施琅评传[M].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

作者简介

曾董超,女,汉族,福建泉州人。2007年就职于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担任党政办公室文秘至今,长期从事博物馆工作总结与规划、对外宣传、新闻策划等工作。

猜你喜欢
郑成功
学郑成功 我真成功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的情报工作
浅谈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成功之道
郑成功的黑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