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云格日乐
摘 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知识,却不善于解题应用,这是一线教师最头疼的事。初中物理实施新课标以来,原有的教学模式有些不适应了,反映到学生作业上,就是解题的能力似乎在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探讨习题课的教学就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全面分析,精心设计,注重方法,是提高习题课教学效益的有效策略。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初中物理习题课;精选习题;合适的教法
1 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1.1 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笔者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笔者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1.2 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1.3 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2 认真选用合适的教法学法
习题课中免不了教师进行示范,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许多经验不足的教师容易把习题课变成个人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了下面的观众。这样做违反了学生为主体这个原则,这样的教法是失败的。成功的教法的设计上,要把握住一个原则:让学生“动”起来。这个“动”既包括学生的嘴动、手动、更强调学生的思维动。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还不完全,一堂课坐40分钟不动做不到。在备课时,教师要注意隔一段时间,设计一个兴奋点,要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游戏”的氛围中去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这样做学生最乐于接受,效果最好。经过实验,我认为比较有效的方法有:
2.1 对抗法
让班上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对抗,或者让男女生分成两个大组进行PK,同组之间允许补充,不同组之间可以提问,最后计算积分。这种方法除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以外,还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这种方法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特别适用于基础题和难度不太高的习题。
2.2 换位法
让学生在讲台上扮演教师,给全班同学讲解习题,教师在座位上扮演学生,通过在解题过程中的不断提问,引导全体学生去思考、辨析。由于题目事先已分分发下去,学生为了能在台上讲好,事先已经多方查找资料。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思辩精神,特别适用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和发散性的习题。
2.3 找茬法
由教师提供一份错误的解题过程,可以是思路的错误,也可以是格式的错误,甚至是计算的错误,将学生平时容易出的错展示出来,让学生来找错误。这种方法学生的参与性强,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2.4 实验法
一些习题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预先布置学生课前进行小实验,课堂上通过展示他们的实验来进行验证。这种方法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内在因素和他们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思维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