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华
家庭是儿童与世界最早的接触点,是一切教育的开端,更是小学生接受教育和影响最持久、最广泛的地方。国内外的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在当今时代,教师已经不能独立解决许多迫切的教育问题!现代的学校需要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其工作。而如何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至关重要。
1 当前家长与教师沟通存在的现状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在很多的方面,这里我就不多说了,主要谈谈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对孩子的影响。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可以算作是人际沟通的一种。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是一种面与面的直接沟通形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感觉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和老师越来越频繁的接触沟通了。当然了,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成绩不错,学习也无须老师家长操心,可就是他不愿意和父母多说话,父母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可是孩子已经适应了这样的家庭环境,现在又要一下子改变,是比较困难的了。老师能做的也就是尽量的和家长沟通,尽量改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发现班上有个学生最近一段时间,作业总是做不完整,学习也有退步。老师就要和家长联系了,学生说家长出差了,不在家。言外之意,就是你也别找了,没有人的。老师不相信,主动和家长联系,果然,家长是出过差,不过已经回来了。问及学生近日的学习,家长说,老师不是因家中有事,离学校数日吗?可见,学生为了逃避学习,对家长和老师两边撒谎了。这时候尤见教师和家长沟通的重要性。
家长发愁,愁自己的孩子怎么会是这样;孩子也不开心,父母永远是高高在上的,不能平等地和自己交流。这时候,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就很重要了,可以充当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桥梁,帮助家长和孩子之间进行沟通。 孩子的行为往往隐藏了孩子很多的信号,孩子就像是家长的镜子,我们总能在他的身上看到家长的影子。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除了要关心学生自身外,还要了解他的家庭,积极的和学生的父母进行沟通,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学生。 有的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们对生活的不满与改造的愿望都加在了正在成长的孩子身上了。他们只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不知道孩子的需要是什么,属于孩子的特点是什么;他们只知道对孩子提出要求,却不给予孩子相应的指导;他们只知道付出了多少经济代价去培养,却不知道教育本来就应该因材施教,孩子的成长不能简单的以经济的投入来计算成效。有的时候,做父母的自己的压力就很大,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给他们这些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更多的时候,他们会把这些压力转借到孩子的身上,希望能够和孩子来共同面对生活压力,这是许多成年人用回避或躲藏所没有办法得到的效果。
老师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技巧,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来和家长谈论他的不足之处,应该尽量以客观和公正的态度来评论孩子的行为,不要加上教师自己的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可以适当的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和家长进行沟通。
2 家长类型及沟通技巧
2.1 唠叨型
典型症状:汇报孩子一天的安排,从刷牙到洗脚,不放过任何细节,同时向你诉说孩子的种种不良表现,如何让她伤透了心。她在一直诉说,你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 分析:这种情况较多见于妈妈,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未能得到爸爸的支持,属于孤军奋战,她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而忽略 了孩子的优点。 对策:用具体的事例,帮助家长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让家长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孩子。
2.2 成绩型
典型症状:家长和我讲,孩子在小学时优秀的表现,成绩如何好,上了中学以后学习如何不得法,学习效率低下,语 数外不突出,小科目一无是处。 分析:这是绝大多数家长都具备的类型,不是应试教育不好,而是纯粹的应试教育不好,能不能在搞应试教育的同时 融入一些人文关怀,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改变,家长更要改变。做这件事情是有一定风险的,往往会陷入两难的 境界,就好像在食品 中加入添加剂,如果添加,有违自己的职业操守,如果不添加,产品的口味、色泽都将不被消费 者接受,结果是为对方考虑,而对方却不买你的帐。 对策:我给家长们渗透一种思想,孩子的发展,除了学习,还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成绩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更 要关注。
2.3 放任型
典型症状:孩子不听我的,他爸爸在外地,希望您帮帮我。 分析:孩子长期不服管教,让家长协助管理已成为不现实的想法。 对策:我认为首先要对该家长的情况表示同情,并让她注意孩子在家的表现,一有进步,马上表扬,重新树立家长对 孩子的信心,重新树立孩子对家长的信心,同时要让孩子体会到进入中学后,充满了新意,并在感恩班会上让他说出 对家长的感激之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2.3 沟通方式
(1)电话访问
多赞美,少批评。孩子都是父母心目中的宝贝,没有一个家长喜欢听老师只诉说罪状,所以,老师要多表扬孩子的优点、成就,例如:“这孩子长得很可爱”“挺聪明的”,家长在听了这些好话后,自然较听得进去老师诉说孩子的其他缺点,以及需要父母加强管教孩子的种种了。因人而异,运用共同语言。老师如与家长语言不通,或受教育程度不一致,不注意语言的运用,就难以沟通。对于受教育程度低,平常也不关心教育的家长,满口“教育改革”、“期望教育”,家长哪里听得懂。应针对不同对象,转化成家长能理解的语言,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注意电话中的语辞和声调。电话看不到对方表情,所有的感觉、印象都来自电话中的声音,不论家长的语气、言语如何?老师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称赞肯定时,语气要坚定;诉说孩子问题时,语气要婉转。 电话既方便又普遍,是个很好的亲师沟通媒介,在老师的善用下,那一条线会成为拉近距离,凝聚力量的“感情专线”。
(2)举行家长会
这是学校与家庭的集体工作方式,创造条件,请家长到学校来参观、听课、座谈。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直接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并指导学校工作。 学校通过会议,向家长汇报学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情况及今后工作计划,并向家长提出教育的具体要求,听取家长的意见。共同研究改进工作,从而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举行会议前要有充分准备,目的要明确,内容要充实,中心要突出。会议时间的选择要周密考虑,便于家长出席。家长会可以促使广大家长关心学校、关心孩子,并积极主动协助学校教育孩子,从而有效地完成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工作。
(3)建立联络簿
设计:联络簿是很好的亲师沟通渠道,有的老师把它当成“作业交待簿”。除了交待作业、提醒携带物品外,没其它用途。老师还应把对学生的关注、鼓励、评价写在联络簿上,让家长了解“老师很关心孩子的成长与表现”。批阅:老师对每天的联络簿不要怕麻烦,坚持做到亲自批阅,及时批阅,而且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