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要有“首尾呼应”的智慧

2014-08-14 09:08潘淑芬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米处宝物寻宝

潘淑芬

“首尾呼应”,一般是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之间存在着相互接应的关系,它是写作时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种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的写作手法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凑,情感更为强烈。其实,这样的写作手法在数学课堂中同样也能加以巧妙运用!下面笔者以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圆的认识”为例,在教学开头与结尾的赏析中,谈谈“首尾呼应”间所蕴含的教育智慧。

教学片断之“开头”

(出示图片,其主要信息为:小明站在一个草地上,在他的身后是一棵茂盛的大树。)

师:小明参加头脑奥林匹克的寻宝活动,寻宝图上这样写着:“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孩子们,你们知道宝物在哪里吗?

生1:可能在左脚的左边3米处。

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2:可能在左脚的右边3米处。

生3:可能在左脚的前边3米处,也可能在左脚的后边3米处。

生4:可能在左脚的左上方3米处,也可能在左脚的右下方3米处。

……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宝物在什么地方?

生5:宝物在一个圆上!

师:你真聪明!宝物可能在这里,也可能在这里!(手势相机配合),左脚所在的位置就是圆的圆心,左脚到宝物的距离就叫作圆的半径……

师:宝物为什么会在一个圆上呢?圆又有哪些特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教学片断之“结尾”

师: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其实,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经常反问自己: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宝物距离你的左脚3米,难道它就一定会在圆上吗?

(学生陷入沉思)

生1:可能挂在树上,距离左脚正好3米。

师:有可能!

生2:可能在左脚下面的泥土里。

生3:可能在距离左脚3米处的泥土里。

……

师:宝物在以左脚为球心的球面上。圆,一中同长也!球,一中同长也!

一、“首尾呼应”,保证了课堂结构的整体性

数学科学具有很强的整体性。为了教与学的需要,人们常常会将数学知识进行人为的分割与细化,然而,这样的划分难免会造成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让学生产生误读与曲解。为此,执教者应从知识的细枝末节中走出来,站在整体的高度,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统一。

在本课中,华老师在教学的开始引入了“寻宝”的游戏环节,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自然、巧妙地引入了学习的主题;在学完圆的相关知识之后,华老师在课尾同样还是借助了“寻宝”的游戏情节,有的放矢地突出了圆的特征,并加以适时的拓展,学生在内化新知的同时深化了认知、突破了认知、重建了认知。同样是“寻宝”,但前、后两者之间却有着不同的教学定位:前者侧重于圆的特征的学习,而后者则着眼于球的特征的渗透。它们在看似重复实则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彼此呼应,使本课的教学结构形成了一个“首尾呼应”的教学整体。

这不由得使我们想到了散文中所追求的意境——“形散而神不散”,其中的“神不散”也就是指写文章时要有明晰的“思想线索”。其实,在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也需要一定的“思想线索”来保证课堂结构的整体性。除了上述的“首尾呼应”的手法以外,我们还可以以“经历知识的生长过程”为线索、以“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为线索、以“知识、思想、智慧的逐步提升”为线索……这些“思想线索”承载着执教者的教育理念,它们贯串、统领、协调于各个教学环节,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统一与和谐。

二、“首尾呼应”,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层次性。

在本课教学的开始,华老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宝物在哪里吗?”从而引导学生开展了思考:宝物“可能在左脚的左边3米处”“可能在左脚的右边3米处”……“宝物在一个圆上”。在这样的“寻宝”过程中,学生渐渐地感悟到了圆的本质——圆其实就是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虽然教材中没有出现关于圆的概念的描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没有提及关于圆的本质属性的学习要求,但华老师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数学味”的浸润,从数学的本质出发,让学生在猜测、意会中自然地感悟到了数学的极限思想。

同样是“寻宝”活动,同样是极限思想,在课的结尾,我们也看到了类似情节的存在。 然而,当这个疑问——“宝物距离你的左脚3米,难道它就一定会在圆上吗?”——被教者很“意外”地提出时,学生们产生了迷茫,陷入了沉思,他们刚刚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此刻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与冲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一番讨论交流之后,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迈向了更高的层次——“球,一中同长也”。 从平面的圆形到立体的球体,从“圆,一中同长也”到“球,一中同长也”,在“首尾呼应”间,知识的难度由浅入深,知识的体系由立到破,再由破到立。在这些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的眼界得到了开阔,知识得到了拓展,思维得到了提升,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首尾呼应”,展现了智慧生长的过程性。

数学是一种智慧,我们的数学教育要“为智慧的生长而教”。然而,在数学课堂中该如何让学生的智慧得到生长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群忠老师指出:智慧与知识有关,虽然两者之间并不完全等同,但智慧并不排除知识,智慧与知识也可以相辅相成。所以,就我们的数学课堂而言,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能成为智慧的生长过程。

在本课的开始,学生在“寻宝”的过程中,由“可能在左脚的左边3米处”到“可能在左脚的右边3米处”,再到“宝物在一个圆上”,从部分到整体,从有限到无限,从不完全归纳到完全归纳,数学的过程、方法和思想正在逐步地进行着提升,而与此同时,智慧的种子已在学生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有人说:数学学习中的“再发现”比其他学科难。正是因为如此,在课的结尾,教者这样进行了引导:“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经常反问自己: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宝物距离你的左脚3米,难道它就一定会在圆上吗?”这一问,打破了学生已有的认知平衡,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回到知识的“原点”,在“融错”的过程中不断否定自我、完善自我,从而使学生的智慧在知识的上升过程中实现了超越!正如华应龙老师自己所说的:“能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受到成长,不单是知识上有心得,而是在思维上、品德上有提升,更重要的是孩子对课堂生活,乃至对将来的人生有一种感悟,有一个思维爬坡和心灵绽放的过程。”

“首尾呼应”,其实不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种奇特的教育思想,但它却好似一滴晶莹的水滴,折射出了智慧的光芒:这里既有教者整体架构课堂的设计智慧,也有知识层次不断递增的发展智慧,更有学生悄然萌发、生长的人生智慧!

(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225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米处宝物寻宝
卖 梦
寻宝藏
寻宝
冠军诞生记
武馆寻宝
走钢索的人
摄影欣赏
海豚馆寻宝
弹球入门
那些穿越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