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材探析

2014-08-14 02:26伏成云
地理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课标变化内容

伏成云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必然带来地理课堂教学的变化。如能深入理解《2011版课标》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课标》)的区别和联系,领会《2011版课标》的修订意图,把握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必然能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本文以“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为例,探究新旧课标的变化,探索课堂教学应对策略。

一、“地球和地球仪”内容总体变化

1. 新旧课标内容对比

“地球和地球仪”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之一,对其它地理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不论是《2011版课标》还是《实验稿课标》都很重视。因此,从位置的安排上来说,它都被作为地理学科的开篇,排列在课标的首要位置,这样从远到近、从大到小的安排顺应学生认识知识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那么新旧课标对于该部分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表1进行如下对比。

分析表1可以看出,不论是《2011版课标》还是《实验稿课标》,在“地球和地球仪”的要求上,大的方面没发生变化。但在“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的小栏目中,出现较大变化。

变化一:《实验稿课标》具体的标准有3条,而到《2011版课标》中修订为4条,增加“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增加的该项“标准” 是从《实验稿课标》的活动建议中“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迁移而来的。但和《实验稿课标》相比有明显的变化:明确这是一项必须进行的教学内容,而不是在《实验稿课标》中可选可不选的“建议”,该条标准的内容在地位上有所提高。

变化二:演示地球运动方法的范围有所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演示地球运动的方法可以是地球仪;也可以就地取材用手电筒和其它球体相配合;还可以用三球仪;学生也可以上网下载有关地球运动的课件。而非《实验稿课标》中所建议的仅有地球仪一种方式,这种修订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变化三:降低要求。《实验稿课标》有关地球的形状要求“让学生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该项标准要求较高,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作为一名刚上初中的学生,虽然在小学接触过太阳、地球和月球三方面的知识,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但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丰富,要求提出证据说明地球的形状显得要求太高,不用说初中学生,就是高中学生也很难提出证据来说明地球的球体形状。因此,《2011版课标》中修订为: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修订后的标准建立在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基础上,不过更重视学生对其认识的探究过程,这样的变化符合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获得知识过程的理念。对于地球大小的要求保持不变,均要求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三个方面来描述。

变化四:表述上的变化。《实验稿课标》中有关地球的运动表述为:“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显得生硬拗口、逻辑混乱、表述啰嗦。修订后的课标为:“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言简意赅、一目了然。新旧课标关于地球仪的内容均提出:“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保持不变。

变化五:《实验稿课标》中“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修订为“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通常经纬网存在于地球仪或地图上,在实际地球上并不存在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的网络。其次,地球的某些特殊地点并不存在经纬网,如极地只有纬度而无经度。《实验稿课标》中该标准在表述对象上既泛化了经纬网覆盖的范围,又和标题中的地球仪不完全吻合。因此,《2011版课标》对于学生的经纬线知识的要求更明确、更具体,也在原来基础上降低了要求。

2. 新旧课标活动建议对比

《实验稿课标》和《2011版课标》在活动建议上也出现明显变化,具体见表2。

变化一:《实验稿课标》中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活动建议由3条修订成为《2011版课标》中的2条,把“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从“活动建议”修订成“课标内容”。

变化二:《2011版课标》明确提出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要求,呼应前面标准中有关“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实验稿课标》中要求学生会“比较”高于《2011版课标》中的会“观察”,修订后降低了难度。《实验稿课标》中“不同季节”修订为“不同季节(或一天内)”,时间长短发生变化。“正午太阳光”修改为“太阳光下”,删去“正午”一词,该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弄清,降低了教学难度。“影子的长度”修订为“长度的变化”,表达要求更明确。增加观测影子方向的内容,旨在为高中地理太阳方位的学习做好铺垫。“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简易地球仪模型”在新旧课标中保持一致。

二、“地球和地球仪”内容变化意图

1.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要求地理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方面,能够实现其独特价值,从而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所以地球和地球仪相关内容的修订符合社会的变化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2.减轻学生负担

课标是教材编制的依据。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2011版课标》的修订暗合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降低教学难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如《实验稿课标》中“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的修订。按照原制定者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来理解某地12:00时,物体影子长度的变化,但该原理涉及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太深、太繁,学生难于理解,所以删除。

三、“地球和地球仪”内容教学建议

1.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2011版课标》要求“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部分学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如在地球的运动中可以用学生小时候就熟悉的儿歌“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来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样做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2011版课标》提出:“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组织教学,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在“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划分”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四组,通过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出东经和西经、南纬和北纬的划分依据;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谁先完成任务。学生对活动参与热情高、兴趣浓,教学效果自然也好。

3.注重衔接高中地理

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在内容选取和安排方面与高中地理相差不大,只是初中地理对学生要求层次较低,不涉及成因等深层次的问题。纵观2011版新课标的修订已经注意到初高中的衔接,“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和高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一脉相承,“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高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异曲同工。因此,分析2011版新课标时要注意初高中地理的衔接。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标变化内容
这五年的变化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