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蓉(1991—),女,江苏徐州人,青海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摘要: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流传中国已经两千多年,佛教伦理道德思想也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不断丰富、发展和积淀,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所宣扬的伦理思想如扬善弃恶、众生平等、慈悲为怀、自利利他、克己容忍、超脱生死、孝亲忠君等,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现当代价值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流传至中国已两千多年,追溯中国佛教伦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即是本土文化与印度佛教伦理文化冲突、融合的过程。随着佛教的中国化,其伦理道德思想也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佛教东传中国后,深深地打上了伦理道德化的印记。中国佛教伦理思想概括起来说,其主要内容有:
1扬善弃恶
善与恶是世俗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佛教所说的“善”,是使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符合佛教教理教规,是顺理、顺世;“恶”是使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违反佛教教理教规,是逆理、逆世。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禅宗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观点。
2众生平等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众生”是广义的众生,是人与一切有生之物。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只能彼此平等相处、互相关爱,而不应无情无义、互相残害。
3慈悲为怀
“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大慈大悲是佛教伦理的根本。佛经指出:“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就是说,给人欢乐叫“慈”,予人痛苦叫“悲”。佛教的慈悲观与平等、博爱精神是紧密相关的。
4克己容忍
佛门所说的宽容,就是像慈颜常笑的弥勒佛那样,做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佛门所说的忍受,就是安于受苦、受难、受耻辱,而无怨恨情绪及行为的意思。
5超脱生死
佛教的“四圣谛”指出:生活在现世的一切众生,都必然会遇到生、老、病、死、爱离别等。佛讲“苦海无边”,在无边“苦海”中生活,是无幸福可言的。要想超越这无边的“苦海”,就要遵照佛法的启示,使众生努力摆脱世俗利益的纠缠,到达“涅槃圆寂”,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二、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现当代价值目前我国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搅乱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打破了原有的道德规范,产生了一系列的价值危机和精神危机。为此,佛教所宣扬的伦理道德思想及其所倡导的精神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1开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佛门经典教义反复强调“正见”“正思”“正念”“灭无明”,僧尼居士也经常劝导人们去恶存善、去邪存正、去假存真、去染存净,随时随地都要把净化心灵、提高觉悟、转变认识、端正意念作为伦理道德的指导思想。
2激励大众讲精进勤奋、尽义务、作奉献
佛门一再告诫众生:要实现理想,就得用达摩面壁、玄奘取经、鉴真过海那样的精神和毅力,尽心尽力地为大众尽义务,作奉献。
3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怎样对待生命,五戒中不仅有不杀人,还有不杀动物,不毁坏植物,不破坏环境,不仅要不杀生,更要放生、护生。这些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走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实践之路。
中国佛教伦理蕴涵着深刻的智慧和宗教伦理哲学,它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争取早日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参考文献:
弘学主编.佛学概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
方立天.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中国社会科学,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