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亚雷斯:放弃他?用他?爱他?

2014-08-14 21:22庄文静
中外管理 2014年8期
关键词:苏亚雷斯管理者规则

庄文静

“牙咬肩和背后踢人,共同点都是身体接触。而不同点是,一个会给对方留个牙印,一个可能踢伤对方,甚至踢断腿。可见,咬人危害性远小于踢人,而踢人很常见。咬人不是本质问题。和平时期,球场如战场,教导后可用!因小过而废大将,可惜!”

这是7月4日,本刊在小范围内做如何应对“苏亚雷斯”式员工的调查时,一位管理者的心声。如此惺惺相惜,爱才惜才之情表露无遗。

而数据统计也显示:参与调查的百余位管理者中,近90%为民企管理者(包括老板和中高级管理层)中,有78%的参与者都表示要用这样的人才,有36%选择“唯才是举,业绩是硬道理”,有42%选择“阶段性使用,快速消费”;只有16%的管理者选择“坚决不能用,德重于才”;还有6%的人选择其他。杰克·韦尔奇当年言之凿凿的人才矩阵,显然已被抛之脑后。

有八成管理者选择要用这样的人才,这个结果颇为耐人寻味。

“苏亚雷斯们”:想说爱你不容易

当一些个人能力出众的员工,时常做出有悖行业规则的行为,但结果却总能为组织赢得关键利益时,作为老板和组织,很容易陷入纠结。对于其价值的综合评价显然就非常重要。那么,又该如何评价和任用这样的员工?

当被称为“真正的全球化公司”——空中客车中国公司HR总监张妍对此发表看法时,她的观点也许正代表了一些跨国公司、外企的观点:不会用和推荐这样的员工。

“我们的绩效指标是分为业绩指标和行为指标(behavior objectives)的,年度绩效是综合评定的。即使业绩指标再突出,行为指标有问题,也不可能成为highperformer(高效率的员工)。而当其行为已经超越行业规则和企业规则的底线时,公司是坚决采取不容忍态度的。”张妍解释道,“这样的员工可能会给部门和企业带来短期利益,但是对于企业文化的有效建立和企业自身的健康、长远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可见,大公司因为有其长期的文化积累和价值取向,它们不会看重一时之利,会更看重文化的融合度和综合价值。同时,一位业内资深人力资源高管说:“用这类人才,要看该行业对规则的重视度有多高。若不守行业规则,会对企业造成多大伤害,对比员工价值利弊,再权衡是否用此人或如何用。像我目前刚刚进入互联网金融企业,就不会向老板推荐此类员工,由于行业性质使然,信誉和品质是我们企业必须保卫的,因此用人德为先。”

“咬人”背后的心理逻辑

早在上世纪末,前通用电气CEO韦尔奇就在其能力框架中清晰地阐述,他认为“有才无德”的员工,应该坚决清除。但在我们的现实实践中,这种决绝与流行于中国本土的“黑猫白猫论”,似乎相去甚远。在短期利益的趋使下,人们还是更愿意用苏亚雷斯们。同时,有不少管理者形成了“挺苏派”,对苏亚雷斯的“咬人”行为充满同情。

咬人属于“价值观”范畴吗?

当人们在谈论“能力与组织价值观”的辩证关系时,有管理者说:咬人是错,但不涉及价值观。正如一些心理学观点所示,苏亚雷斯的行为正是一种心理疾病,这与之身份、背景、童年境遇等直接相关,甚至在他第一次咬过人后,大脑神经会形成一个回路,认为紧张情绪有一个行为可以释放,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就会出现同样的行为。而对于苏亚雷斯来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咬人更能释放自己的情绪。

但是苏亚雷斯冷静清醒下来也会反省和意识到自己“闯祸”了,这从他赛后并没有大肆庆祝的行为便可看出。而所有的社会惩罚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幸好,据外媒报道,已经为苏亚雷斯请到了大牌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

组织对苏亚雷斯有真正的关怀吗?

对于业绩优秀,某些行为却异常的员工,组织有没有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特别是在快速成长的组织中,人常常被当作“生产资料“,价值最大化的加以使用。而在人才的使用中,组织是不是对他进行了“保养”、“培养”,乃至对其能力和自我管理的“升级“?因为人的心理对应着行为,如果能把行为加以改变,那么他对应的心理特质会发生变化。而这些,管理者们都没有做或者是做得不够。还只是在一个劲儿思考,该什么阶段性用,用完就怎么“打发”掉,辞退、转岗或其他。

有一些管理者甚至认为,一些组织会“故意“放纵这样的员工,放纵就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被自己宠坏便无人能驾驭,岂不是可以长期为我所用?当然,功利的结果也是“玩得好”的组织能控制局面,稍有闪失就功过相抵,没有把控好就只能是弊大于利。

“苏亚雷斯们”不是快消品

一个人再有“锋芒”,也一定会有其软肋。大多数管理者都认同要分岗位用人的原则,像这类情绪化的员工,其天赋致使他们一般更适合在设计部门、创意部门、销售部门的发挥,有才华能创业绩,出点错公司可以容忍、引导和教育。而大多数组织,更愿意阶段性使用人才,在成长期、在开疆拓土阶段,重要项目时期为组织多“进球”。

同时,组织也都抱有谨慎用人的态度:“用他之时,就要想到控制与修补的办法,甚至已经有了随时替换他的方案。”一位管理者说,“同时,还可以用他制造些新闻,产生广告效应。”这是苏亚雷斯们之幸,还是不幸呢?“完成任务后,要钱给钱,要名给名,但就是不能留在队伍里。”一位管理者如此绝决地表示。

此时,“苏亚雷斯们”光环的背后,似乎有着一抹浓重的悲剧人物色彩。难道,苏亚雷斯们是快速消费品吗?难道组织不应该对人才的成长和未来尽到责任吗?组织是不是可以既完成了组织的业绩需求,又为组织的长远发展,以及苏亚雷斯们的个人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呢?他不应该只是组织的消费品,组织也应该为其职业生涯、心理健康,乃至人生状态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如何将“苏亚雷斯们”的个人能力,转化成团队和其他成员的能力,都将是对组织的一大挑战。

试想,当苏亚雷斯们实现了马斯洛的最高需求层级,即自我实现后,他们的下一步追求是什么?也许,他们的心理需求也依然会有一个轮回,相信苏亚雷斯们此时更需要被尊重、爱和归属感。而谁能给足他们这些感受,谁才会真正的得到这个员工的心,并使他真正发自内心地愿意改变,并能为企业奉献更多不可预测的惊喜。

猜你喜欢
苏亚雷斯管理者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