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
7月10日晚,王新霞给我发来了一条微信:“7月8日,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人民医院发生暴力伤医事件,院长被殴打至脑震荡,多根肋骨骨折,昏迷不醒。政府要求医院赔钱了事,令医护人员心寒。他们走上街头,要求警方严惩医闹。”
转发完这条消息,她没有说一句话。最早,发生这样的事件时,她曾在网上写跟帖,表达愤怒。现在,她认为自己已经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像她前一天接受我的采访时说的那样,“要学会麻醉。要跳出来,相信医生的未来。”
但是,沉默背后,好像仍能感受到她芜杂的心绪——愤怒、心痛与无奈。
这个从医已近二十年的女医生就职于北京安贞医院呼吸科。这几个月来,她一直在外面学习,这暂时的抽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她工作中的压力,让她对自己的职业和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如果是几个月前你采访我,我可能会有更多牢骚。现在,因为有这个喘息的机会,让我能全面地看待医生这份职业,看待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平静了很多。”
她的平静,来自于她对自己职业真正的喜爱及信念。整个采访过程中,她多次提及医生这个行业的魅力:“有很多挑战。另外,这一行有很人文的一面,我们面对的患者来自社会各层次,在情商和社会认知上有不断的提升。当然还有救治患者后巨大的成就感。”
“一个职业不停地增强你的智商、情商和成就感,它会没有吸引力吗?”王新霞说,“可是这个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让无数医者困惑。”
“我们应有信念,相信未来。”在一个值班失眠的深夜,她在微信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她在自勉。在努力寻找希望。
医生被妖魔化了
王新霞最初学医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妈妈是医生。她还记得小时候人们看妈妈时尊敬的目光。“到哪儿都特别受尊重”。
刚毕业时,从小医生做起,“经验不足,气场不足,病人不信任你。有很多苦恼”。这么多年过去了,王新霞真心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可最近几年医患矛盾和暴力伤医事件越演越烈,她有了更多的困惑和烦恼。
“医生被妖魔化了。”她强调,“对于不时见诸媒体的一些关于医院的虚假报道,很多人的辨别能力是很差的,轻易就被蛊惑了。”
“医生这个行业是非常严谨的。”她解释道,“正规医院里,医生诊治病人,不是一个个人行为,而是一个团队行为。比如住院病人,有一线、二线、三线的医生在层层把关,治疗方案的调整,是集体的方案。门诊也是一样,门诊病历全都是可以调出来的,也是有法律效应的,没有医生会信口雌黄。”
医学院的学生入学时都会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些信念深入了很多医生的骨髓。但是当下,王新霞悲哀地发现,曾经被患者托付性命的医生,有时会不得不付出自己的性命。
“如果是在抗震救灾的现场,在SARS传染病房,医生付出生命和健康的代价,那是医生的天职。可是如果是治疗过的病人在你不知情时对你以暴力作出宣判,那就是医生的悲哀了。”
“现代医学并不能治愈所有病痛。很多时候,医生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患者的生命。那么患者应当怎么看待医生,尤其是当病患的痛苦不能被解除的时候?”王新霞提出了问题。
现实是,“社会观念中,我们要满足患者提出的所有要求,治愈一切疾病,否则,有的人就可能愤怒,甚至极少数人可能会采取极端措施。”
王新霞在会诊病人时,曾有病人对整个问诊过程全程录音。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她的同事告诉过她,一位护士给病人扎血气时,病人也用手机照相。诊治过程,都会纪录。当晚,她在微信里写下一句话:“一切明着在你眼前。蔓延着冰冷。”
近来,王新霞看到很多在“文革”时打老师的人出来向老师道歉的报道,“现在这么打医生,难道也是要等很多年过后有人出来忏悔和道歉吗?”她问。
两头都在燃烧的蜡烛
四月,一个去世的先心患儿的家长们来医院大闹。那天,王新霞刚刚参加完心外科一个患者的会诊出来。在门诊大厅里,她看到了那一幕。
一瞬间,她很恍惚。患者口中狰狞的医生形象与她看到的、听到的同行、同事们的疲惫、焦虑、压力,形成巨大的反差。
“医生的劳动强度太大,没人能体会。”王新霞感叹。最多时,王新霞一天看过138个病人。她的同事,看过176个,是最高记录。
她在微信里记录过自己最累的时候。“一天看一百多个病人,晚上还要值夜班。上了五个呼吸机,一晚上没怎么睡,第二天早上又看了半天的专家号。脑子最后都木了。然后还得想着每个病人的状况。”
从医这么多年,她几乎没有休过年假。“医生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能休吗?休不了。家里没有特殊事,都不好意思请假。”
在身体的疲惫之外,心理压力更让医生不堪重负。“病人的诊断没弄明白,就会一直想着。一个复杂的发热可能要考虑到几十种疾病的鉴别。而病人病情时时变化,压力、焦虑时时存在,甚至有时候半夜做梦有了思路,马上起来给医院打电话。”
有一次,呼吸科里来了一个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病人。“晚上12点多了,主任还打来电话问病情进展,调整治疗措施。由于病人病情凶险,主任凌晨1点直接来到医院,在病人床前守着调节呼吸机、泵入药。直到3点多病人病情平稳,才在值班室休息一下。”
“这种付出在每个大夫身上都是常有的。”王新霞感叹,“当病人病情危重时,没有医生会去在意别的什么,有的只是心无旁骛尽一切努力去抢救病人。”
王新霞记得医院里一个院长说过一句话:“我们医生是蜡烛,是两头都在燃烧的蜡烛。”
一个关于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上流传这样一个故事:王新霞的同事——安贞医院心内科吕树铮教授的办公桌玻璃下,有一张告知函,要求“该员工必须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因为吕教授体内的放射剂量大大超出了国家规定剂量。
在医疗圈,吕教授是天王级专家。二十年前,他完成了中国第一例冠脉内支架,至今是国内冠心病介入治疗个人例数最多的专家。
做介入手术时,医生虽然顶盔贯甲,穿着厚重的铅衣,但体内累积的X线辐射伤害非一日之寒。几十年下来,曾经一度,吕教授的血小板只有8万,正常值是10万到30万,碰哪儿哪儿出血。由于铅衣长期的压迫,他的胯骨双侧股骨头坏死,在1995年到1997年两年间不得不拄拐行走。
王新霞很担忧,“医生是这么一个重要的行业,应该吸引很优秀的学生来学习。但是,我们靠什么来吸引优秀人才?靠这么灰暗的职业状态和前景吗?”
医者不仅仅是技术
感受过痛苦与快乐,纠结和幸福,现在,王新霞已走向平和。“如果你沉浸在愤怒和绝望的漩涡中,不停地埋怨,那你就没法继续往下走了。就像面临手术的疼痛,只有麻醉后,才能完成手术。必要时暂时的麻醉,会带来有希望的未来。”
那么,如何往下走?如何做到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王新霞选择不断学习。“为什么我现在还出来学习?在医学中探索,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患者,这很快乐。不断地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用来激励自己。如果没有这种信念支撑你,你会被那些琐碎的繁杂的东西给弄崩溃掉。你应该跳出来。”
在精进技术之外,她希望在人文方面能对医生这一职业有更深的认知。
“你看那些医学教授、专家,魅力从内而外散发出来——人格的魅力、人文的魅力,非常吸引人。”
王新霞喜欢一部叫《周一清晨》的美剧和《奥斯卡和玫瑰夫人》的电影。这两部作品讲述的都是医生的故事。前者让她看到了美国医生的敬业和对生命的尊重。后者让她学会了面对,学会了医者不仅仅是技术的。
“作为医生,更应关注病人的心理。当患者突然面对疾病的打击时,艰难时刻的理解、鼓励和支持也许不能改变他最终的病情,但你带来的温暖一定可以减轻他的痛苦。这就要求医生要更多修炼。”
曾经,作为医生,看到很多生命消逝而自己不能阻挡时,王新霞感到特别无力,甚至有了不愿面对的挫败感。
“好医生不是能够消灭疾病和死亡的人,而是能够帮助病人面对疾病和死亡威胁却仍然充满幸福感的人。”现在她明白,“在技术之外,医生的陪伴对病人来说更加重要。
“医生应是最好的行业。”王新霞以这句话作为采访的结束语。我相信,这是她真实的信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