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窦勇
就业问题作为民生之本,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为不容忽视的现实,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形式非常严峻。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和工作者,但多重原因使大学生就业之路异常艰辛。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力求解决目前存在的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一)2014年毕业大学生727万就业人数创新高
从扩招之后的大学毕业生开始就业的2001年到2014年14年间,每年毕业大学生人数呈直线上升势态,竞争日益激烈。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115万人,逐年递增到2013年699万人。教育部公布2014年高校毕业生规模727万人,比2013年多28万人。
(二)就业率不高
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数据显示,毕业两月后就业率82.4%,失业率17.6%,农村家庭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失业率30.5%。重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80.5%,普通本科77.7%,高职院校91.9%。很多毕业生选择继续教育推迟就业,找不到满意工作,选择考研和考公务员。
(三)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一边人才过剩,一边招不到人,两难并存。“招工难”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中高端用人单位。前者如纺织、服装、制造、餐饮等,难以招到普通工人;后者如高新技术企业或大中型企业以及某些机关事业单位,难以招聘到需要的中高端岗位人才。
(四)存在就业歧视
第一,院校歧视。新员工招聘要求“211工程”“985工程”高校毕业才有资格参加人才选拔聘用,优先录用。第二,性别歧视。68.98%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性别有明确要求,女大学生就业率低于男大学生。第三,关系歧视。基于社会关系作用有些毕业生获得求职优先。
(五)毕业生心态发生变化
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导致学校教育无用论。大约30%毕业生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工作。许多学生对学校教育不满意,认为学的专业知识无用,对专业课学习采取应付态度。他们接受就业难的现实,普遍降低就业预期,对初职月薪水平不断下调。
(六)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低频繁跳槽
《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1/3发生过离职现象,45%对就业状态不满意。收入低、待遇差、专业不对口、无发展前途等原因,导致毕业生跳槽现象频繁发生。毕业半年内27%本科毕业生跳槽,48%大专生跳槽。
(七)自主创业人数增长但失败者多
麦克斯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从2008届的1%上升到2012届的2%,五年翻了一番。但由于创业项目科技含量不高、创业经验和市场经验缺乏、能力和资金缺乏等原因,创业成功率仅2%。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
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批蓝领工人,对大学生需求有限;毕业生因为缺乏经验和技能,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用人单位需要;第三产业不发达,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知识型服务业长期低迷,导致大学毕业生从事的白领岗位需求不足。
(二)高校培养模式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第一,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高校专业设置以四年为周期,无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人才需求变化;第二,师资队伍发展速度落后于办学规模;第三,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缺位,无法给学生提供及时优质就业指导及信息服务;第四,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
(三)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加剧大学生就业难
大城市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提高就业进入门槛,形成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加剧毕业生就业困难,形成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严重浪费。人才高消费是毕业生工资收入偏低主要原因,迫使大学生抱着先就业后择业观念,导致职业稳定性差,跳槽现象频繁发生。
(四)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观念有待提高和转变
第一,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存在知识面窄、实践能力差、依赖性强、创造力弱;职业生涯模糊和就业准备不足的问题;第二,就业观念有待转变。大学生更倾向去大城市稳定性强的单位,使原本应成为最大就业领域的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次优选择。
(五)部分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落地较难
由于对应该把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成培养人才的课堂还是学生经营的平台这个问题,存在认识上差异,同时缺少相应的风险投资和赞助扶持,导致学校相关政策和制度、创业基金设立、申请、使用和监管仍停留在制度设计层面。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第一,将建设创业型国家上升为国家战略。进行宏观战略定位和综合体制改革,在党和国家层面上,将建设创业型国家上升为国家战略。将宏观调控目标依次调整为:就业、增长和物价水平;将地方主要领导政绩考核指标排序依次列为:就业、环境、经济增长;进行各部门体制改革,出台促进创业政策,并颁布《创业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
第二,实施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对大学生新办企业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对限制大学生创业的法规和条例进行清理,实现大学生创业“零门槛”和“非禁即入”的环境。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就业,给予政策优惠,鼓励大学生回乡就业和创业。加大对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实行创业手续的“一站式”服务,简化手续、降低费用。各地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自主创业毕业生保管人事档案(包括代办社保、职称、档案工资等有关手续),提供免费查询人才、劳动力供求信息,免费发布招聘广告等服务。endprint
第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政策壁垒。改革户籍制度和档案制度,消除地方性政策限制外地生源和外地学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限制,按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促进大学生自由流动。通过放松户籍限制、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工作。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把大学生纳入失业保险覆盖范围,降低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率,鼓励企业招收更多的毕业生。完善大学生失业登记制度,将未就业大学生纳入“低保”范围。
(二)大力发展就业中介服务业
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化公司,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性、技能性、专业化服务;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就业发布渠道,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在公益性和公共化服务中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做细、做深、做好。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第一,改革教育体制,加强产学研结合。使教育更好与市场需求对接,大幅度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第二,加强对学生创业指导,做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搭建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做好项目背景、资金投入、运营方法、效益评估、风险防范等前期工作;引入有丰富创业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社会人士、企业家,联合对项目进行遴选,发掘有效项目,指导学生创业;成立创业导师库,汇集学院教师、成功企业家、咨询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风险投资专家,对创业中出现的困难给予解答和咨询。
(四)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第一,对性别歧视这个法律概念予以细化,包括对违法者处罚措施,避免因法律过于原则、缺乏执法标准造成法律无法落实。
第二,设立“就业平等委员会”,建立统一的主管行政机关,制定细致明确的投诉、监督、调查工作程序,专门接受公众相关投诉、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应处罚,避免形成监管真空。
第三,畅通诉讼渠道,筑牢法律屏障。解决反歧视诉讼立案难、审理难等问题,形成反歧视的法律压力,实现真正平等就业。
(五)增强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
第一,做好生涯规划。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第二,注重自己适应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进而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同频共振。
(六)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低端产业稳步更新换代,在国际产业链条上提升位置;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扶持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知识型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多白领、灰领岗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岗位需求,从根基上缓解毕业生就业难。
(张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教授。窦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助理研究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