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现在我国接受剖宫产术的孕妇越来越多, 所以对术中麻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目前的剖宫产术中, 硬膜外麻醉是最常使用的麻醉手法[1]。在杨萍的《持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2]一文中也曾提到若在剖宫产术中使用持续性硬膜外麻醉的方法, 可以大大地减轻产妇在分娩中的痛苦。所以另外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麻醉技术往往被人忽视——浸润性麻醉, 通常认为由于浸润性麻醉给药方式的局限性,其麻醉效果和适用证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也正是因为其给药方式, 若用于剖宫产术中的麻醉, 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都较小, 所以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84例接受剖宫产术的产妇, 需在手术前先征得产妇和家属的同意, 且84例产妇均为ASA I级足月妊娠, 均为首次接受剖宫产术, 其平均年龄(26.54±3.5)岁, 平均体重(62.42±1.76)kg, 平均身高(155.78±7.12)cm。按随机分组的方法, 把84例产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42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进行剖宫术,两组的不同主要在于麻醉方法的不同, 研究组采用局部浸润性麻醉的麻醉方法, 选用局部麻醉药中的利多卡因作为浸润麻醉给药, 用量为0.25%~0.5%的利多卡因进行诱导麻醉, 对照组则采取硬膜外麻醉, 在L2~3间隙进行硬膜外给5 ml 2%的利多卡因, 续加量为2 ml 2%的利多卡因, 两组均根据阻滞平面对利多卡因进行追加, 用量为2% 4 ml/次, 直到无痛平面达到T8, 两组术后使用麻黄碱等来控制剖宫产术中的低血压情况。然后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AVS)和观察两组的新生儿1、5 min时的新生儿Agar评分来作为指标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该项实验所得结果数据均就计算机整理完毕并予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就整个手术过程的V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的新生儿1、5 min时的新生儿Agar评分, 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两组产妇的AVS评分作为比较标准,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的AVS评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产妇的AVS评分比较(±s, 分)
注:两组产妇的AVS评分比较, P>0.05
组别 例数 切皮时 娩出胎儿 关腹时研究组 42 0.51±0.13 2.51±0.32 1.16±0.08对照组 42 0.27±0.21 2.07±0.29 0.80±0.51
由于几乎所有的麻醉药和镇痛药都会对中枢系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都有可能通过胎盘屏障而进入胎儿体内, 若用量稍有差错或时间控制不当, 就有可能让胎儿心跳过缓,严重抑制胎儿呼吸和循环中枢时甚至会导致窒息[3], 或者也有可能通过抑制产妇的呼吸循环能力而间接对胎儿产生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当有时候过量使用麻醉药的时候, 由于对产妇的严重的呼吸抑制而产生低氧血症, 这样往往会影响胎儿的供氧和代谢, 直接威胁到胎儿的生命。所以在进行剖宫产术时, 麻醉方式的选用和用药尤为重要[4]。
在麻醉方法中, 熟知的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两种, 对于剖宫产术, 由于全身麻醉对产妇和胎儿的抑制作用太强,容易引发产妇休克, 新生儿窘迫等并发症, 所以很少使用,现在剖宫产术中最常使用的便是硬膜外麻醉, 因为它安全可控, 所以至今仍没找到更加适合的麻醉方法[5]。
但是根据本篇文章研究所得, 浸润性麻醉作为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麻醉技术, 并且研究表明, 也确实在AVS评分中优于硬膜外麻醉, 只是对于浸润性麻醉的用药、用量等要进行探讨确定后才能用药, 比如本次的研究组中, 采用的浸润麻醉用药就是利多卡因, 之所以没有选择普鲁卡因, 是因为利多卡因对过敏体质使用安全性更高, 虽然不确定接受手术的产妇是否过敏, 但是为了安全性, 选用利多卡因更佳。虽然现在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广泛使用, 但是只要把握得当, 浸润性麻醉在剖宫产术中也是一种可行且安全性较高的麻醉方式, 也同样可以进行临床使用。
[1]贾杰, 胡祖荣, 危早梅, 等.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在剖宫产术全身麻醉中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 2014, 9(4):538-542.
[2]杨萍.持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西南军医, 2010,2(12):217-218.
[3]王冬青.硬膜外术后病人自控镇痛120例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16(2):317.
[4]支成瑞.腰麻联合硬脊膜外腔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观察.浙江临床医学, 2014, 2(5):816-817.
[5]Hall WA, Stoll K, Hutton EK, 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sleep on obstetric interventions, mode of birth, and neonatal outcomes among low-risk British Columbian women.BMC Pregnancy Childbirth, 2012, 2(12):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