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家梁
盘点十八大以来落马的贪官污吏,大多曾经是反腐倡廉的“排头兵”,而且心里都揣着一套为官的座右铭。
官员座右铭历来有两种——心里想的和桌上摆的。心里想的,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私家菜”,味道甚佳而制作过程有些龌龊;桌上摆的,是给人家看的蒙着麒麟皮的玩意,拿来迷惑上级和群众,掩盖贪腐劣迹。这是所谓“表态式政治”的产物。
从旧时代过来的人说,满口讲贞节的多是丑妇人。写“贤德”二字要太太牢记,且写了挂于床帏之间的,一般都是喜欢纳妾、盼望外遇的花花公子。座右铭发展到今天,其内涵、作用已经非同往昔了。有几个贪官的座右铭不是廉洁奉公、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
譬如某领导,桌上的座右铭常换常新,现在换成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原来是李耳在《老子》中阐述“明哲保身”观点时所说的“名言”,意思是“知道满足的就不会受辱,知道适可而止的就不会遭遇危险”。鲁国的公仪休爱吃鱼又不接受别人的馈赠,是为了保持长久自在地吃鱼的资格。对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个故事是比较贴切的诠释。
当“先锋”“模范”太辛苦,成本太高,于是退而求其次,就在“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上做些文章。忽略或回避这句话本身的消极意义,好多官员把它当座右铭,无非想向外界传递这么一个信息:本人对金钱、名利的态度——“不贪婪、做人做事有底线”。良言佳句一旦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总感觉味道不对。
当年,唐宪宗学习前辈的做法,把许多朝代的兴亡得失和治国经验、名人警句“写于屏风,列之御座之右”,希望自己“目睹而躬行”,并经常与大臣们交流。他的初衷是好的,也有过勤勉政事的举动,但没有坚持下来。唐宪宗后来荒于游宴,晚年服食金丹,经常不上朝。眼前的座右铭再好,可是一旦置若罔闻,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有些官员的座右铭,实际上跟大街上的标语、饭店的幌子、男厕里“请上前一步”的提示没多少区别,只是用词比较雅致。有些“公仆”的座右铭,在明眼人看来,不过是自我说服、自我宽慰、自我欺骗罢了!
虽然有人把座右铭的作用吹捧得居功至伟,但我觉得,它们用在某些官员身上,是多么“酸、假、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