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裕铭 陈玉华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115-02
近几年来,农村中小学生源急剧减少,这对农村学校生存乃至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到位,人口下降;其次由于携妻带子外出打工人员增多,更重要的就是农村学生受城区学校的诱惑,转向城区中学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每年新学期招生工作成了大多数农村中学的一大难题。特别是离城区较近的学校,优等生流向城区,大量的中等生也纷纷转出。
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
作为政府,应该履行自己的职责,对教育发展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作为教育的主管部门,教育局应该对学校布局、设施设备、师资调配、生源调剂有统筹规划,形成“全市教育一盘棋”的整体性和有序性,讲究教育的整体利益和综合利益。而现在,在有数的生源面前,城市与城市学校在竞争、城市与农村学校在竞争,为了招生,你吹你的牛,我夸我的口;还有相互褒贬甚至相互攻诘,有的甚至对学生“蒙”之、“骗”之,许下不切实际的诺言,夸下不着边际的海口,这样有损人民教师形象,有损教育的形象。
面对这种无序的招生状态,主管部门应该“针对生源设学校,针对规模算投资,针对投资算效益。”一个地区的教育应该有“一盘棋”的统筹规划。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不履行增设与裁撤的“生杀大权”,让下属学校无序竞争,大家在“一个锅里抢粥”,在“一个碗里扒饭”,最终将为了“一粒米”而闹得不可开交。长此以往,何来安定、何来和谐?
所以说,行政部门要做细致的调查研究,本着方便学生读书、发挥资产效益、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原则,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不搞“亲疏有别”,使各学校的软件、硬件设施大致相当,让学生家长觉得无择校的意义;同时,适当出台一些招生政策,比如以户口所在地为依据划片招生、就进入学等配套措施,都能很好地抑制学生异地流转的现象。
二、优化教育环境,促进教育的公平竞争与共同发展
当前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存在的差别固然有历史的原因,这种差别不可能一下子就消除。怎么办?一是政府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更多的关注农村学校、关注条件还较差的学校,就像哺乳的母亲给体质弱的孩子“多喂一口奶”,从政策上加以倾斜、从资金上加以帮助、从技术上加以指导,使之变弱势为强势,以促进教育的公平性,促进各地各区域教育的共同发展。二是从招生政策上加以引导,比如适当限制城市学校在农村招生的比例,包括优生的比例。这项工作最切合实际,也最有“立竿见影”之效。
三、加强农村学校自身建设,创特色,创品牌
1.精心打造优势学科,形成学校品牌,吸引学生到校就读。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学校是育人的摇篮,无论大小,无论地理位置的偏远与否,只要能办出质量、创出特色,造就精品,学校则名、则灵。所以各校也可打造自己的学校品牌,加强薄弱学科的投入。现在,许多家长把孩子转向城区中学最大的原因就是其校的外语这门学科有较强的师资队伍,还有吸引他们的外教。于是很多家长便对农村学校的外语这门课产生了偏见。农村学校可从外语这门学科入手,注入一些经费让青年英语老师到外交流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此后在校开展“师徒结对”“青蓝工程”活动,让优秀、有经验的老师把其余所有老师都带动起来,打造一批个体素质较高、群体结构合理、充满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会有优势学科的存在。
2.做好农村中学寄宿生的服务工作,留住学生人心。农村中学98%的学生都是寄宿生,后勤服务工作要做细做实。具体从“吃”“住”“行”上下足功夫:一是在吃上能抓住学生的胃。学生的一日三餐,关系着学生的身体健康,牵动着每一个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对饭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学校要合理调配学生生活所需营养,及时调整膳食结构。总务处可每周征求学生意见,及时变换副食花样。二是在住上能稳住学生。农村学校要确保住宿生的生活质量,要将食堂与餐厅配套、太阳能与澡堂配套、宿舍与厕所配套、洗衣与洗澡配套、学习和娱乐配套、生活与医护配套,好的条件才能使学生住得舒适安稳。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基础,让学生收获更多。我们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尽力开展多项活动,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我们要对“阳光体育运动”常抓不懈,对“校园飞歌”落到实处。每天的晨练要坚持不懈,春、冬两季的田径运动会、迎国庆、庆元旦的文艺汇演更不能遗忘。日常要经常开放音乐室、图书室,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精神食粮。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还要加强与家长配合,印制“家校联系卡”。每周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由班主任或生活教师填写,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家长再在联系卡上反馈意见,从而构建了和谐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是我家,老师如爸妈”的家庭温暖。对留守学生、班主任要经常与其家长保持联系。如每月班主任可给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写一封信汇报其学习、生活情况,让其家长在外安心工作。
(责任编辑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