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摘 要]声乐是音乐学科的一个重要专业方向。它在理论研究、“教”与“学”的特点、训练方法与技巧获得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艺术学科特征,所以声乐教学充满了智慧,学习充满了难度,在教学实践中要具备独特的思维、科学的方法、丰富的经验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声乐 教学 途径
声乐教学是音乐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声乐教师的教学是自身技艺和经验的传授,学生的学习是对经验的学习和声音的理解,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过程成为声乐“教”和“学”的难点,所以只有客观准确地把握声乐学科特点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一、声乐教学特点及其表现
声乐学科在歌唱艺术特征、声乐理论、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与学的辨证关系等方面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声乐理论与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声乐经过长期发展和音乐教育家大量实践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对声乐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是对声乐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共性特征的一种理论指导。相对于理论来讲,声乐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则主要是一对一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位学生当前所处的声乐学习阶段来确定教学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当然,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甚至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因生理条件的不同、歌唱习惯的不同、歌唱心理的差异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比如,共鸣理论强调“歌唱发声的共鸣有三个条件:一、共鸣空间;二、存在与共鸣空间的音响;三、通过共鸣空间里的空气,共鸣三要素缺一不可”。①这一理论对共鸣的获得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其具体的三个条件涉及到腔体的打开、歌唱的发声、气息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歌唱状态又完全不同,这就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找到不同的切入点,解决不同的问题,来满足三个条件从而获得良好的共鸣。所以声乐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差异性是声乐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声乐训练方法与技巧获得充满辨证的思维。声乐教学总体培养目标是通过声乐教学使学生掌握发声技巧,能够演唱适合自身特点的声乐作品。这些不仅需要“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哲学的思考和辨证的思维,才能真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基于声乐自身的学科特点,训练方法不像其它学科具有规范严格的训练过程或者具体技巧的操作流程。在声乐训练中教师常常采用很多训练方法,不同的老师也会采取不同的方法,相同的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也会选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意念教学法,它要求歌唱者未发声前在大脑中有声音的概念,在思想上赋予声音适当的色彩、音色和表情,这种意念学习法要求学习者刻意记住和留意某种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对于学习者来讲有时是对的,有时是错的,这次获得了一种感觉演唱起来很好,但是下一次用同样的感觉却又不是同样的效果。在情感教学和处理方面,声乐教师往往又要求学习者“以情带声”,甚至要求在歌唱中忘记歌唱技巧,而实际上歌唱是必须使用技巧的,这些引导使声乐技巧的获得和使用显得较为抽象,这就需要教师用辩证的思维来完成教学的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配合老师的教学。在呼吸和气息的运用方面,教师会要求学生体验“闻花、抬重物、叹气、打哈欠”等状态,以此引导歌唱者寻找歌唱呼吸与气息,并且要求“把气吸到腰上”,但事实上气不可能吸到腰上,这就要靠演唱者自身的一种感觉来感受和掌握这种技巧。对气息的控制和放松在某种程度,气息与其它方面的配合是否到位,这些都需要去思考。此外,如身体和声音平衡方面的“支点”提法,为获得良好高音提出的“关闭唱法”等等,都需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理解和把握。
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声乐教师需要积累大量教学经验才能将声乐教学方法吃透,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经过不懈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将声乐学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还要求师生充满辩证的思维、聪明的智慧和良好的悟性,才能将声乐教学理论、经验、听觉、思辨达到完美统一,所以声乐的学习是天赋、勤奋、智慧、情感的有效结合。
(一)理论与实践的辨证统一。教师欲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需要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对正确声音的听辨能力,第二是对正确声音的示范能力。第一种能力主要来自教师长期的声乐教学实践,对众多声音的判断和辨别;第二种能力则主要来自自身的歌唱实践和经验,教师通过正确的声音示范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听觉体验和声音对比。只有具备了这两种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向才能正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明确,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声音概念。正确的声音概念,是指对通过科学的发声技术(呼吸、共鸣、位置、语言等)训练后,演唱出来的声音效果的正确认识,所以声乐教学是教师在具备两种能力前提下对学生声音及发声技术进行听辨、纠正、示范指导的过程。
教师教学只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才是科学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科学发声方法的过程。科学发声方法是声乐学习不断进步最为重要的一点,但是很多学生有着不同发声问题,比如高喉位、气息僵、下巴紧张等等。如果老师发现不了这些问题或者发现了而没有及时得到解决,那么教学方向将出现偏差。对每一位学生来说,自身问题不及时解决,声乐水平的提高将无法继续,所以声乐教学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另外,学生学习声乐要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的观念,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动脑。声乐实践性较强,器乐专业学习的工具是乐器,而声乐的乐器是自己的身体,所以学生在日常的声乐练习中会因为自己的发声给耳朵产生一定的错觉,正是这一点,大大增加了声乐学习的难度,所以声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正确的声音概念。
(二)辨证施教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和“学”是分不开的,二者充满了辨证关系。声乐教师要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对声乐教学的科学认识,同时还要着手解决不同学生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课堂的学习和课下的练习,课堂学习是老师对声乐学习方向的指导,课下学习则是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巩固,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可能还要面对不同的老师,所以教和学相辅相成,教学相长。
辨证施教在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声乐教学能否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涉及到教师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嗓音条件、歌唱心理、学习方法、领悟能力等方面。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先了解“材”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学生的声音条件、歌唱心理、歌唱阶段,以及在这一阶段整体的学习方向,在实现这一学习目标过程中学习个体存在的问题等。教师应对学生的整体情况做出客观整体的判断,实施针对性的方法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曾经说过,“作为老师,你同时教授若干名学生,虽然教学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很不一样。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个经验,某种现象来代替学生千差万别的状况。也就是说,你教出一个学生,你不能用这个经验原封不动地套在另外一个学生身上,这是绝不该发生的”②,这些足以说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三)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来源于学习动机,在教育心理学中,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而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和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在学习动机中有高尚的、正确的动机和低级的、错误的动机;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内部学习动力和外部学习动力。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动机也不能忽视外部动机,使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保持正向的一致性。
在歌唱中,生理器官在不断地进行调节,身体的整体或局部在不断变化,寻找平衡感。所以歌唱是人体器官进行的音乐活动或者是人体器官的协调活动,这种协调是人的学习心理指导下,肢体、感官、听觉、情感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这种学习心理还表现在声乐学习中学习者有时候充满自信,有时候无所适从,状态会时好时坏,情绪也会大起大落等方面,所以就声乐的学习而言,教师在解决学生的声乐技巧的同时,也在对学生歌唱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正面作用。
(责任编辑:尹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