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政治文明的理论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属性,符合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趋向。由于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价值体系,政治文明及其价值体系的衡量标准是公共性,所以,可以用公共性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文明程度就是其公共性体现、实现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文明性或公共性主要体现为:维护公共利益,倡导公共精神;超越传统公观念;扬弃西方公共观念。它以体现公共利益、促进公共利益为核心,既接续传统,又超越传统,既借鉴西方,又适应国情,因而具有更强的公共性和更高的政治文明程度。
关键词:政治文明;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7-0004-04
作者简介:刘学斌(1977-),男,山西长治人,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研究人员,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背后都必然有一套强大而先进的价值体系。价值体系一方面可作为文明的支撑和灵魂,起到凝聚、推动、调适、提升等作用,另一方面也集中展现了文明的特性、价值、贡献。而今,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推进民族复兴事业,这实际上也是在进行中华文明的更新和重塑,其中必然包括核心价值观的重新凝练、实践。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价值体系进行了科学概括和阐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不同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从政治学的、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视角看,它的意义主要是符合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趋向,展现了更高的文明程度。
一、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价值体系
文明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它通常与国家、民族、文化、宗教等相联系,而且包括了物质、精神、制度等多个层面。文明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美好的、正面的、先进的、符合人们愿望的东西才会被归入文明。由于人类生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文明性的东西,所以,文明存在于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相应的文明,从而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政治领域中的文明,反映的是人类政治生活的文明成分,同时,它也是整个文明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它所在的那个文明的特质。虞崇胜教授认为,政治文明“就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程中取得的全部进步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组成部分,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1]123亦即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美好的、正面的、先进的部分。
价值也是一个常用的概念,而且使用比较随意和混乱。价值就其本身来讲,应该指的是主体和客体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特定关系。”[2]3不过,许多时候人们使用价值概念时实际指的是价值观、价值取向等。与价值不同,价值观是一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价值和价值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具体地说,价值观是人们心目中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2]12至于价值体系实际并不是价值构成的体系,而是价值观构成的体系。所以,价值体系实质是价值观体系,是一系列价值观按一定逻辑形成的体系结构。一个社会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价值(观)体系,每种价值(观)体系在社会中的地位并不相同,其中一般会有一种体系居于核心地位,这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价值体系的统摄和支配地位,是一个社会倡导和主导的价值体系。”[3]核心价值观则指诸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领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理念,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长期普遍遵循、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3]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和精神之魂,也就是‘核心中的核心,决定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没有核心价值观,就不可能有所谓的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必然的逻辑展开,是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3]亦即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概括,两者指向一致,只是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更充实、丰富、全面,所以,就当今中国社会而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明与价值体系高度相关。文明总是包含着价值体系的内容,并集中体现为某种价值体系,同时,价值体系则构成了文明的内核和精神实质。
价值体系是文明的全面、集中表现。文明作为一种全面性、整体性的存在,会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制度、物质到人的行为和思想意识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文明来。但是,不同领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主要反映的是某种文明在该领域的状况或该领域的文明状况。虽然该领域的文明必然与整体的文明有关,体现整体文明的特性,但并不能全面反映该文明的特性。而一个文明的价值体系则既与文明的各个组成部分有关,又能超越各个组成部分,从而既能够概括文明每个领域中最重要、最特殊的性质,又能概括文明不同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加总的整体的特性。亦即价值体系可以全面反映文明的特质。同时,价值体系对文明的反映还是一种集中的反映。一方面,它并不能毫无遗漏地反映文明的所有方面和全部内容,而只是反映了文明的部分方面和部分内容。亦即,价值体系在反映文明时,对文明的内容进行了选择,只保留了其中一部分东西。但保留的这些东西却是文明中最重要、最核心、最能反映文明特质的部分。因而,它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仍能够很好地反映文明。另一方面,价值体系并不是文明的直接反映。价值体系本身并不是直接体现在文明的外表,且无法直接通过人的感官感知。它隐藏在物质、行为、制度等的背后,需要人们用心去体悟和进行抽象概括。所以,价值体系是经过人的思维加工后的产物,是对文明的间接反映。但这种反映是一种简约的、深刻的反映。价值体系一经形成就可以超越文明的众多、复杂的表象而成为文明的集中反映和代表。endprint
价值体系是文明的内核。价值体系是人类意识形式的一种,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但价值体系并非仅作为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而在文明中发挥作用。它不同于其它的意识形式,它是一种高级的意识形式。它高度概括,又深入文明的内部,揭示了隐藏在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以及人的行为、各种制度背后的秘密,从而直接揭示了该种文明的特质。因此,价值体系不是文明的一个普通的组成部分,也不是一种普通的意识形式,而是一个文明的内核。价值体系隐秘而深刻地对文明的存续发生着重大影响。价值体系为文明、为人类的社会生活、乃至为个体的人生设定了价值目标,从而为人们生命、生活的意义提供了论证,明确了人们奋斗的方向,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持续而强大的激励。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价值体系有明确的指向性、导向性,可以告诉人们在什么情境下应该怎么做,以及某种行为是应该的还是不应该的、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等。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判断标准。价值体系为人们判断、评价事物的是非、好坏、善恶、美丑以及价值的大小提供了标准。可见,价值体系通过设定价值目标,规定行为准则、提供价值判断标准等对人们的生活、对行为、制度等发生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构成了文明的内核。
价值体系是文明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多种文明,同一时空中也总是有多种文明并存,而一个长期延续的文明可能经历了多个差别较大的文明发展阶段。文明与文明能够区别开来,是因为其间总是存在着许多差异。文明之间的差异也总是表现为诸多方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概括、比较。但在文明的诸种特质和差异中,价值体系是最重要的。从深刻性来说,相较于行为、制度,价值体系是最内层的东西。从全面性、概括程度来说,价值体系贯穿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中,反映了文明的整体性质。从稳定性来说,价值体系是文明中最稳定、变化最慢的部分。从独特性来说,相对于文明的其它部分和层面,价值体系往往是最能反映一种文明与众不同的特殊性的部分,特别是对那些大的文明更是如此。所以,价值体系既能全面、深刻地反映文明的本质,也能集中、明确地表现文明的特殊性。它可以作为一种文明的标志,构成文明之间差别的主要方面。事实上,当人们说某某文明,如东亚文明、西方文明、儒教文明、基督教文明等时,都着重强调的是文明背后的价值体系。此外,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中,价值体系的比较和影响也是其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方面。
总之,文明的核心应该是价值体系。当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文明本身的内部构成具有复杂性、多样性,文明所包括的价值体系不会只有一个,而是同时有多个。多个价值体系之间也必然会有核心和非核心、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其中,能够和文明的整体相对接,体现文明整体特质的价值体系必然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体系。所以,在文明的核心是价值体系的论断中,所说的价值体系实质是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构成一个文明的内核,集中表现一个文明的特质,成为文明的标志。从功能的角度看,核心价值体系在文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系列价值功能,主要有凝聚、整合、引领、提升等。凝聚即将其它价值观念、价值体系聚集、聚拢起来,使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在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都能指向文明的价值核心;整合即以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吸纳其它价值观念、价值体系的合理之处,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和整体价值观;引领即引导、带领持其它价值观、价值体系的社会成员、社会群体走向更文明方向;提升即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境界和文明程度向更高水平迈进。
对于作为文明一部分的政治文明而言,其核心同样应该是一套居于中心地位的价值体系。这似乎和通行的观点不同。一般认为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文明。如刘明君等指出:“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制度文明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秩序保证。”[4]但实际上没有根本矛盾之处。将政治制度文明作为政治文明核心的观点,是基于对政治文明的三个组成部分,即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意识文明的重要性的比较而得出的。本文则着重强调,价值体系是贯穿于制度、行为和意识之中,并起着规范和约束作用的部分,而且,主要是从对文明的整体把握和文明之间相互比较的角度来考虑的。
二、公共性是政治文明及其价值体系的衡量标准
在明确了政治文明和价值体系的关系后,还需要解决政治文明及其价值体系的衡量标准问题。只有解决了标准问题,才能对政治文明及其价值体系的价值、意义做出评估,才能对不同的政治文明及其价值体系进行比较、鉴别。
政治文明的衡量标准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固有性。即用来衡量政治文明的标准涉及的是政治文明的自身具有的某种或某些属性,而不是政治文明之外的事物或属性。当然它也是可以与人们的需要构成价值关系的属性。二是共有性。即它必须是所有政治文明所共同具有的属性。不论是哪个民族的、哪个国家的、也不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政治文明都具有该属性。它不应该是某个时期、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政治文明或政治文明的某个特定阶段才具有的属性。因为如果它是特有的属性,那么它就不适于对其它政治文明或其它阶段的政治文明进行评估,也不便于对不同政治文明进行比较、鉴别。三是正面性。因为政治文明本身所强调的就是正面性、积极性,所以对政治文明进行评估时也应选择其具有正面性、积极性的属性。四是重要性。即被选作量度政治文明的属性应该是政治文明诸多属性中重要的、根本的属性,而非枝节的、片面的属性。这样的属性既应该是政治的,又应该是文明的。五是发展性。即被用作对政治文明进行评估的属性应该是一种可变的而非固定的不变的属性,而且它应该还是一种总体上向上升、前进方向变化的属性。如此,才符合政治文明所隐含的上升、前进趋向,才有助于揭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规律。
目前,学术界关于政治文明衡量或评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有很多,按照其给出的政治文明衡量标准应符合的条件,通常被视为政治文明重要内容和方面的民主、宪政、法治、权力制衡、公民权利等都不适宜作为衡量政治文明的标准。因为它们并不是政治、政治文明的基本属性、固有属性,也不是各类各型、各个时期政治文明所共同具有的属性,不便于对各种政治文明进行衡量和比较。对政治文明衡量标准的探求还是应该回归到政治、政治文明的本质。政治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政治的基本属性是阶级性(政治性)和社会性。同样,政治文明也具有政治性和社会性。“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任何时代的政治文明都具有社会性的特点。”[1]224政治的政治性是体现政治作为公共权力的特殊性,即脱离社会,统治社会,代表部分人利益的方面。政治的社会性则体现了公共权力的一般性,即与社会相联系,管理社会,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方面,也是体现政治文明性和文明程度的方面。政治的阶级性是与阶级社会相联系的,随着阶级社会的消亡,政治的阶级性也将逐步消亡,公共权力最终将回归社会。这是政治发展的总趋势,这也是一个政治逐步文明化的过程。所以,政治、政治文明的发展可以从社会性得到说明。政治的社会性实际是一种公共性。“公共性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伴相随而存在的观念,无论世界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公共性都是人们建构社会与国家的基本价值标准,是任何社会在任何情况下不变的诉求,以公共性为尺度建构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这在人类历史的演绎中成为永恒的追问。”[5]11“可以从政治学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生活的公共性,在这一学科领域中,公共性被看成是人类一切结社行为与组成共同体生活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追求,是人类政治活动的共同诉求。”[5]69公共性是政治的一个特点,是政治文明性的体现。政治的公共性既包括与阶级性、政治性相对的社会性,也包括与个别性、私人性相对的方面。超越于个别利益,也是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和本质,是政治文明性的体现。而且,随着政治的发展,政治超越于个别利益,维护公共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方面得到了更好的展现。endprint
由于公共性是政治、政治文明所普遍具有属性,而且体现了文明性,又具有前进、上升的发展趋向,所以可以从公共性角度衡量政治文明。即阶级性和公共性是政治的基本属性,政治的阶级性和公共性的消长过程也是政治文明的逐渐进步过程。政治的文明化过程也就是政治的公共性增强、阶级性削弱的过程。亦即,政治越来越多地用于体现、实现、维护公共利益。可见,政治文明的发展可以由政治公共性和阶级性的消长得到说明。反之,也可以通过公共性和阶级性的情况来衡量、评判政治文明。[6]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公共性是政治文明及其价值体系的衡量标准,并不是说不可以从别的维度来衡量政治文明及其价值体系,而是说公共性是一个基本的、适当的、容易操作的衡量标准。这种基本性、适当性、易操作性建立在公共性对政治、政治文明的本质性、普遍性、共通性之上。如此说来,公共性和文明性具有较强的互相嵌入的关系。当然也不能简单地将两者等同起来。公共性是文明性的最主要内容和体现,文明性不只包括公共性,某种公共性发展状态的文明程度如何,需要联系其社会发展阶段、时代等来确定。
既然政治文明可以以公共性作为衡量标准,那么作为在政治文明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价值体系发展程度、文明性也可以由公共性得到说明。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出高度的公共性即文明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文明属性在于它更好、更多地体现了政治的公共性、更有利于政治公共性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文明性亦即公共性主要体现在:
1.维护公共利益,倡导公共精神。公共利益即公众的利益,是不同于个别利益的一种利益。公共利益是社会延续、发展、繁荣的一个基础性条件。对国家而言,公共利益是国家存在的正当性理由,维护公共利益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对个人而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有关,但又不同于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实现和增长有利于个人利益的实现和增长。所以,国家和个人都需要、应该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而公共观念就是旨在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观念。公共利益和公共观念是联结、凝聚个人和国家、个人和个人的主要纽带。对公共利益和公共观念的维护、强调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等就是现阶段的公共利益。它实现与否、实现程度与国家、民族、个人的利益、命运都有密切关系。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则是体现公共利益、促进公共利益实现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传统,明确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取向,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共精神,有利于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体现出很强的公共性、文明性。
2.超越传统公观念。应该说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有大量的公观念,如公天下观念、万邦协和观念、大同观念、道观念等等。“‘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源最早的基本范畴之一,公观念和公共性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基础意义。”[7]其体现出强烈的对公的向往、喜好、维护。而且中国传统社会中,统治者、知识阶层、普通民众都非常认可“公”。“公”得到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支持、宣传,也得到儒学等学术思想的精心论证。“公”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道德规范、评价标准之一。众多仁人志士都积极践行“公”。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公”成为中国人民族心理的内容之一,成为中华文明的特性之一。公的观念和精神实际促进了中国文明的延续、发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当代中国发展可以利用、也应该利用的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共精神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公观念、精神的一种接续。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观念并不是简单继承,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创造和新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观念体现出一定的公共性、进步性,但对今天的社会远远不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观念的主要缺陷是:过于强调义务本位和责任本位、整体利益,缺乏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个体意识。这些限制了中国传统公观念的文明程度。今天,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破除了传统社会对公观念的制约,为公观念更好地展现公共性提供了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扬中国传统公观念进步性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人们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个体意识,从而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公观念的超越,推动了政治文明程度的提高。
3.扬弃西方公共观念。西方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有悠久历史、复杂流变、丰富内容、强大影响的文明,是当前世界的主要文明之一,是中国文明发展进步主要的学习对象、比较对象和竞争对手。西方文明有悠久的公共传统和丰富的公共观念,主要体现为公共性、公共领域、公民观等理论和观念。西方公共观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城邦的公共生活和公民实践。近代以来,在市场经济等新的条件下,西方公共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西方公共观念除了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政治条件有关外,也具有相当的文明性和一定的一般、普遍意义,其中的合理内容应当为中国文明所学习和吸取。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看,它吸收了西方文明中一些正面性的、具有借鉴价值的、同时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乏的因素,如民主、平等、法治等。但是,在借鉴西方文明的同时,其也发挥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优长,也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和奋斗目标。如在公民观上,西方公民观的主要基础是自由主义,其特点是强调个体权利和利益,对整体利益、公共利益、责任感强调较少。侧重强调个人的权利,有利于个人利益的实现,虽也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如果过于强调这一点,也会带来弊端。西方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也看到了自由主义公民观的不足,所以其它思想对之进行了批评和修正,如共和主义的公民观强调整体利益、责任感,社群主义则强调社群的价值,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的公民观则是在借鉴西方文明、接续中国传统、适应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基础上的创新,注重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平衡,强调公共利益、社会责任、和谐关系。“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这种新公民观的具体体现。
总之,从政治文明的视角,结合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公共性内容,鲜明的公共性导向,无论是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还是西方政治文明相比较,都具有更强的公共性,因而也具有更高的政治文明程度,更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中华文明的更新、振兴。
参考文献:
[1]虞崇胜.政治文明论[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吕振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3]戴木才.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一[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刘明君,王炳华.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走向[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236.
[5]秦菊波.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阿伦特公共性思想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6]刘学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政治文明审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
[7]胡群英. 中国古代早期的公观念及公共性思想探微[J]. 社科纵横,2009,(8).
【责任编辑:张亚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