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忠
[摘 要]湖南影戏的表演是一种长篇的民间叙事,它多方面记载了湖南古代民众的生产与生活,因此这些剧本对了解湖南古代民众,尤其是下层百姓的生活具有较为重要的认知功能。它们体现了湖南先民们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他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揭示了古代湖南的一些社会状况。
[关键词]湖南影戏 剧本 认知功能
湖南影戏大致形成于明代中后期,之后迅速在湖南境内传承与传播。据笔者统计,湖南境内长沙、株洲、永兴、衡阳等四十三个县市都曾有过影戏的踪影①,而且有些县市如衡山县、平江县、浏阳市等地的影戏活动,即使在今天仍较为活跃。影戏表演是一种长篇的民间叙事,它多方面记载了湖南古代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抒发了民众的思想和情感,表达着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与判断,因此这些剧本对了解湖南古代民众,尤其是下层百姓的生活具有较为重要的认知功能。
一、体现了湖南先民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无论是阅读湖南影戏剧本还是整理那些“铁词”唱段,笔者总为剧本中湖南先民的积极健康人生态度所感动。在笔者搜集的近五千万的剧本文字里,不管是经人整理刊刻的文字,还是散存于民间的抄本,笔者鲜少读到低俗的东西,也鲜少见到那种对人生无常、万事皆空的消极人生的叹息。剧本中总洋溢着为家为国能战胜一切困难,为己为人而苦苦追求的精神。尽管在这些故事中,人们胜利的得来,成功的实现多数需要借助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神仙、宝物等神异力量,而这正是人们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积极乐观态度的反映。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⑴对知识的渴求。人类一直渴求掌握知识,因“知识是人对行为进行定向和调节的基础,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知识具有辨别功能,人可以基于有关知识对感受到的事物进行辨认和归类,从而对它们不再感到陌生。知识具有预期功能,在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时,人就可以通过推论对事物形成一定的预期,推知事物会是怎样的,它会怎样发展变化等。知识还具有调节功能,个体总在以自己的知识为基础来确定活动的程序,并对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知识不简单地等同于能力,但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②人们掌握知识有不同的途经,其中学校教育(中国古代主要指私塾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但在中国古代绝大部分普通百姓是没有机会接受这种教育的,他们获取知识一方面是靠祖辈的口传心授,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
由于这个原因,所以许多平民百姓都渴望读书获取知识,这一民俗心态在影戏剧本中有明显的体现。湖南影戏很多故事中有“求名”、“进京赶考”等主题,而演义这些主题的套路多为“养儿必读书,读书必赶考,赶考必得中” 。这其实是古代那些无缘进学校读书获取知识之民众的一种心理诉求,当然也是他们的一种心理补偿。
古代民众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的渴求,还可从一些“铁词”唱段看出。如衡山县王冬林传承的“训民词”中有“有儿孙年幼小送入学堂,学读书能写算能写耕”之语 ,又那些“训子”的唱段里也多数有鼓励子嗣勤奋读书的句子,如:“书宜勤读须用意,常言一字值千金。若是少壮不努力,老来流落人后人。”“父有言来听分明,学文习武下苦功。常言少壮不努力,老来追悔一场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寸金一去能赚转,光阴一去不回程。自古读书须用意,用时一字值千金。”“教儿言语听从头,勤读诗书莫闲游。……读书如驾滩上舟,一停篙桨便下流。年少如果不努力,如何撑得上滩头。负薪挂角苦读事,千古颂传美名留。学好本领随身宝,一世受用不必愁。”③此外,影戏中书生(多由文小生扮饰)的“上场引”和“坐白”均彰显读书的重要性。如吴升平传承的“坐白”:“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少来若不勤苦读,白发苍苍后悔迟。”“少年攻读月如梭,诗词歌赋苦琢磨。人生岂肯空闲过,只想鳌头占三多。”④等就都有劝人用心读书的意思。
⑵建功立业,积极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生价值的实现,是指人们把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把内在价值变为外在价值。也就是指人们把个人的品德、才华施展出来,为社会作出贡献。”⑤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纵观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儒家知识分子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价值的最大体现,对普通百姓而言,多数人亦将其作为自己的追求,但其更直接的表述是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普通民众实现人生价值的途经主要是两条,一是投军从戎,建立军功;一是习文弄墨,参加科举。这两点,在湖南影戏剧本中都有很明显的表现。影戏中演义着为数不少的传奇英雄、侠客的故事,也在许多剧目里让主人公有战功,而获得帝王厚赏厚封。而“养儿必读书,读书必赶考,赶考必得中”之模式更是许多非历史演义、英雄传奇故事中的情节。
除了从戏剧故事可以看出这一点外,还可从一些“铁词”唱段看出来。如王冬林创编的“劝夫赶考”唱段中妻子唱道:“自古男儿志四方,何必难舍妻闺房。圣朝天子文章贵,夙世夫妻日夜长。被暖不如桃浪暖,衣香那及桂花香。劝君赶考鳌头占,锦衣荣归拜高堂。”又“训子”中唱道:“一叹你功名未成就,二叹你未生有孩童。愿你功名早成就,好与国家立些功。”“教子求名”中父亲也鼓励儿子:“三篇文章用心做,一举成名天下闻。光宗耀祖事不难,人要发奋把书攻。进学中举会进士,诗词歌赋熟又精。……齐家治国安天下,势大不可压乡邻。”
二、表达了湖南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同时由于封建皇权、族权的压迫,以及制度不公,吏治黑暗,因此人们物质生活普遍不高,而且还要忍受各种来自其它方面的欺压,但广大民众并没有被这些压垮,仍对美好幸福生活积极充满向往与追求。
就国家而言,他们希望国家强大,没有奸臣,没有战争。因此,剧作里所有的奸臣几乎都被惩治,所有战乱都被平定。而为此付出巨大牺牲,作出重要贡献的文臣武将均名利双收,且多数喜得娇妻。就社会而言,人们希望社会安定,没有欺压。因此,湖南影戏里刻画了一些清官廉吏,如包拯、彭玉麟、余文榜等。而剧中那些仗势欺人、鱼肉百姓的恶少、乡绅、权奸则几乎都被义士、侠客、忠臣铲除。就家庭、个人而言,他们希望家庭和睦,人丁兴旺,功成名就。因此,在这些剧本里,主人公或以武功封王丰厚,或因科举而位极人臣,多数有美好的结局。
湖南先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除体现在故事情节里,人们也以直接的唱词或“例戏”剧目来直接表达。为使大家明白,笔者特引湘潭影戏《月老送子》一剧的文本如下。该剧是一婚庆场合演出时的例戏,演月老在“积善之家”子嗣新婚时,来到凡间送给其麒麟子,并予祝赞,如【风入松】一曲所唱:“大登科金榜题名,小登科洞房花烛。自古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帝王有女招驸马,公侯宰相定科名。又只见堂前摆的金交椅,洞房花烛喜盈盈。金钩挂起红罗帐,雕龙画凤象牙床。象牙床上鸳鸯枕,鸳鸯枕上结成双。吾神早把麒麟送,早生贵子大吉昌。长子生下为丞相,次子生下作都堂,三子生下为学士,四子生下状元郎,生了五子人钦仰,连科及第把名扬。他本是文曲星来出现,主考大人作科场。第六生下千金女,第七生下女千金。姊妹双双令人敬,诰封一品太夫人。吾今送你五男并二女,七子团圆福满门。积善之家有余庆,合家身荣耀门庭。”⑤就都是些美好的祝福。该剧剧情简单,篇幅不长,但剧中体现民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是非常明显的。这样的例戏剧目,在湖南影戏中还有不少,如《天官赐福》、《八仙庆寿》、《打三仙》、《十福天官》等。
三、揭示了古代湖南的一些社会状况
影戏剧本虽然不是历史文献,也不是野史笔记,但其还是以艺术的形式间接反映了湖南古代的一些社会现象。比方剧中大量神异现象的出现,便是湖南古代民间“巫风”盛行的反映。
湖南故属荆楚之地,巫风盛行,民间各种祭祀活动盛行。汉王逸《楚辞章句》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⑥这种民间祭祀,此后一直盛行不衰。《汉书·地理志》曰:“楚地信巫鬼,重淫祀。”《隋志·地理志》亦载:“荆州尤重祠祀。”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其《竹枝词》序中也说:“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如今荆楚鼓舞之。”⑦
宋以降,湖南巫风更盛,且常和“傩”搅在一起。如明嘉靖《常德府志》卷一“风俗”载:“岁将近数日,山村多用巫师,朱裳鬼面,锣鼓喧舞竟夜,名曰‘还傩。”又嘉靖《衡州府志》载:“衡人赛盘瓠,……赛之日,巫者以木为鼓,圆径手一握,中小而两头大,如今之杖鼓。四尺者谓之长鼓,二尺者谓之短鼓。巫有练帛长二三丈,画自盘古而下三皇五帝,三王及诸神,靡所不有。是日以帛画悬之长竿,鸣锣击鼓吹角,巫一人以长鼓绕身而舞,两人复以短鼓相向而舞。……随口而唱,无复本据。”
巫风盛行,影响着湖南戏曲的生存与发展,使酬神还愿、祀神祭祖成为了湖南影戏的重要生存方式。如民国三十七年(1948)《醴陵县志》“治病”条载:“醴俗有病且忧,则召师巫歌舞鸡卜,谓之收魂。甚则用羊、豕,茹素而诵经礼忏,谓之拜斋斗……夜则搬演影戏以酬愿。”又1980年代修《长沙县志》“影戏”条言:“清代和民国时期,农村多用以酬神、还愿。”⑧
巫风盛行,也影响了湖南影戏的剧本创编。其主要体现那就是湖南影戏剧本中充斥着大量的灵异现象,几乎无一剧本没有神、仙、鬼、怪这些灵异人物出场,其中既有少量专门敷衍灵异人物故事的剧本,也有大量的以灵异人物来结撰故事情节的剧目。
小结
湖南影戏剧本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当然不止上面这些,比方先民们的宝物信仰、帝王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信仰特征,还有人们的家庭、爱情、婚姻观等,这些在剧本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湖南影戏剧本数量颇多,而且也有着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但目前主要散存于广大艺人手中或脑海里,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与研究。笔者多年来一直在从事这一工作,但该工作工程较大,非个人能力所能完成,我们真诚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注意到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对其尽可能的进行全面的抢救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