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 续传统 写人生

2014-08-12 14:40佘丹清
艺海 2014年7期
关键词:紫苏戏剧创作

佘丹清

之所以说再评汪荡平的戏剧创作,是因为张文刚在他的长文《搭建“凡尘”与“诗意”间的平台——汪荡平现代戏剧作品分析与思考》里,已经非常系统而精准地评析了汪荡平的戏剧。他认为,汪荡平的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引发人们对现代戏剧作品审美定位的思考。而在细读汪荡平的作品之后,笔者认为,“接地气、续传统、写人生”是其创作突出特征,也是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并得以远播的原因。也就是说,作品的自身艺术表现与感染力把他的作品推向了艺术的高峰。为此,我们的论断成为张文刚表述的问题的补充与强调。

一、接地气:描摹时代,展现世俗生活

汪荡平的创作,起步于中国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文革”期间。这个时期对他的创作肯定是一场历练,特别是样板戏的被推崇,给文学爱好者找到一种写作描摹方式。我没有考察此时期汪荡平的生活经历,此处也只是根据作者介绍的“70年代开始创作”进行的一个推断。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戏剧的春天。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的、荒诞的等等现代戏剧不断搅动着人心,无疑激发了汪荡平的创作热情。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汪荡平剧作选》,是汪荡平三十余年创作的重要收获。

剧作家汪荡平在常德当代剧坛的地位举足轻重,也就是说他是常德乃至湖南、中国当代非常杰出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桃花汛》、《紫苏传》、《世纪风》的晋京公演和获奖,充分显示了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高。可以说生活经历、深入生活,避开书斋创作,促成了他的创作成功。文艺创作受大众喜爱,关键在于他描摹时代,展现世俗生活,让作品真正接地气。

他的作品更多地展现与时代共进的问题。《青橄榄》、《离婚也精彩》等展现改革开放后变迁社会中的百姓生活与态度,特别把一场离婚写得那么富有人情味。历史剧的创作脱开了人们一贯借古喻今的方式,细细表现了人物生活,即使《蒋翊武》这种表现革命人士的作品,也是生活气息浓郁。

展演世俗生活,除开贴近时代,表达普通人的生活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符合身份的民间俗语与方言的大量运用。

在形式上他怎样接地气?在于贯通生活,他在现代剧作中大量使用了常德有生活气息的方言土语,用于对话之中,体现浓郁的常德特色和地方特性。关于地方语言给文学的魅力,作家周立波是突出代表,在20世纪40至60年代引起广泛争议,“方言写作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如何看待方言写作?”等问题被热烈地讨论着。作为回应,周立波这样说“要不是采用在人民的口头上天天反复使用的生动活泼的、适宜于表现实际生活的地方性的土话,我们的创作就不会精彩,而统一的民族语言也将是空谈,或是只剩下干巴巴的几根筋。”这些话当然有些偏颇,即太绝对化,但终究说明大众语言来自广大群众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接上了地气。从全国视域上看,土语的存在在阅读和传播上都会产生困难,也可以说是民间最原始的语言,交流的活力已经不够,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很恰当地表述和摹写一些东西。《桃花汛》、《雨荷》、《青橄榄》、《离婚也精彩》、《世纪风》等作品中的对话,引用了大量方言与民间俗语,如“莫聊骚”、“莫扯邪”等,表现了世俗生活的乐趣。《雨荷》、《青橄榄》等中的人物语言,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正是构成戏剧能够让地方民众喜爱的重要因素。同时,语言在交流中得以相互渗透。因此,大刘、憨胖、丑丫头等能够运用政策性的语言,如“引进”、“经济警棒”、 “辩证法”、“下岗”等新名词成了口头禅;而童干部他们,也喜欢说“精打光”、“结了秋北瓜”等常德方言。一些词汇虽然外乡人不太懂,但它们却是能够恰当表达意思的最好选择。

众所周知,方言口语和普通话是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一个具有民间性,一个具有现代性。汪荡平的选择,正好让他的戏剧在语言因素上排进了独具特性之列。行文至此,我们形成这样一种思路:不仅从其现代戏剧创作“取巧”形式看,而且从文学关注民生出发,他的创作仍然具有强烈的共时和历时意义。把握生活,把握身边,永远是创作生命力凸显的砝码。

二、续传统:寻找源泉,扬弃戏曲艺术

中国现代戏剧有一个重要时期不能避开。1957年7月文艺界和全国一起开始“反右”;1958年开始大跃进,周扬发表《戏剧一定要表现新的群众时代》的讲话,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应采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同时,现代戏剧家田汉在1956年7月、11月于《戏剧报》分别发表了《必须切实关心并改善艺人的生活》与《为演员的青春请命》,认为党和政府应该关心艺人生活与工作,使他们各得其所。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之下产生多部历史剧,诸多的假想必然产生。也就是说,一个历史人物要在现代背景下附具新意,尺度就很难把握。这样观念的相互抵牾成为必然,而更多地关涉作家的个性与追求。

回到汪荡平的历史剧创作,我们不难发现,浪漫抒情的个性气质是沟通“诗人”汪荡平与主人公心灵的重要因素,而饱满的情感、诗意的辞藻、抒情的独白,又是剧作洋溢着浓浓的诗情的根本原因。由于汪荡平的诗意抒情继承了戏曲审美的主观表现原则,它就具有其独特的风采。这就与外国戏剧强调在矛盾冲突的尖锐中揭示人物情感不同,汪荡平更注重在矛盾冲突的背景中去展示人物的心灵历程。过去,中国戏曲不大注重再现事物的实在面貌,而是更多地强调感物咏志,将开掘人物的情感世界放在首位。《紫苏传》等围绕着紫苏步步近冤展开冲突。《紫苏传》更多的是以情绪去结构剧情,在剧情结构中突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活动,以情感的发展牵动剧情的发展。《紫苏传》的高潮不是紫苏的悲剧命运,而是在剧中展现的紫苏为人带“春天”引发的真挚情感的奔涌和抒发。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汪荡平影响深刻。但很多作家在初期模仿中,会把借鉴的东西变成一种固定模式,进而制约自己创作的创新。无论是历史剧还是现代剧,汪荡平借用多种戏曲艺术形式,如花鼓戏、音乐剧、汉剧等,让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强调艺术的继承,不追求人为而霸蛮的技术突破,是汪荡平对传统艺术的继承态度。

三、写人生:提升精神,演绎悲欢离合

我们引用田汉的话语:“从眼睛看到的物的世界,去窥破眼睛看不到的灵的世界,由感觉所接触的世界,去探知未来的世界。”以此去考察汪荡平的戏剧创作,可以找到新的理由。由此,我们的评判是,浪漫主义比其它创作方法具有更新、更实在、更深入的表现人生的特征。由于这种观念的引入,浪漫主义对汪荡平的戏剧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是在并不理想的社会中找到具有诗意的东西,使其思想出现唯美主义倾向;二是重主观、重抒情使汪荡平在早期的剧作中蕴含浓厚的诗意;三是汪荡平吸收新浪漫主义使其作品紧抓“爱”的主旨,进而显现一种现代人文观念;四是浪漫主义使其剧作在人物塑造上重抒情而轻心理刻画。当然,这些,无法剥离他的作品中溶解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的成分。

上述分析,浪漫主义可以推动人的激情,激发精神的提升。汪荡平的汉剧、花鼓戏、历史剧等接近生活,描写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无不表现为一种生活的基调,展示社会生活的变迁。《桃花汛》、《雨荷》、《青橄榄》、《离婚也精彩》、《世纪风》等不是给人提供一个演出的剧本,而是寄托一位剧作家的内心情感,以此传递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张文刚把它称为一种普遍的意蕴,一种超越时空的的魅力,一种向上的自在的精神。《世纪风》给人们展示的是在社会变革时期,人生的十字路口的一种艰难抉择,《桃花汛》舒展着改革的春天的画卷…‥

汪荡平的剧作为地方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他也为繁荣常德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今,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需要展示,人们也需要艺术的补养,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必须延续。汪荡平们面临底层、面临发展的社会,责任依然。

(责任编辑:刘小红)

猜你喜欢
紫苏戏剧创作
有趣的戏剧课
岁岁紫苏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青青紫苏
青青紫苏
青青紫苏
戏剧类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