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曙霞 潘明沃 郑秋萍 许小芬 罗艳霞
自拟中药方及乳房按摩对急性乳腺炎的疗效观察
● 宋曙霞 潘明沃▲郑秋萍 许小芬 罗艳霞
目的:探讨纯中药及乳房推拿按摩对急性乳腺炎患者肿块期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份400例急性乳腺炎肿块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0例,观察组给予中药治疗及乳房推拿按摩;对照组则给予抗生素及乳房按摩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人数198例,总有效率99.0%,对照组有效人数164例,总有效率82.0%,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纯中药及推拿按摩对急性乳腺炎肿块期患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乳腺炎 乳房肿块 手法按摩 中药 乳汁淤积
急性乳腺炎是产后哺乳期妇女常见疾病,多发于产后1个月内,以初产妇多见,但整个哺乳期都存在发病的风险[1]。现代医学认为乳汁淤积成块、乳管瘀塞不通、细菌侵入是急性乳腺炎的主要病因,以患侧的乳房红、肿、热、痛及硬性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可形成脓肿,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甚至影响产后哺乳的质量以及产妇和婴儿健康[2]。笔者对200例急性乳腺炎肿块期患者通过中药及手法按摩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自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科乳腺炎肿块期的4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0例,初产妇148例,经产妇52例,顺产96例,宫剖产104例,年龄20~40岁,平均33岁;病程1~5天,平均3天。体温37.5℃~40.0℃。对照组200例,初产妇142例,经产妇58例,顺产92例,宫剖产108例,年龄20~42岁,平均32.5岁;病程1~5天,平均3天,体温37.6℃~39.8℃。两组病程、年龄、生产次数、生产方式、体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3](1)乳房内痈性肿块,皮肤红或不红,排乳不畅;(2)可伴有发热恶寒头痛等;(3)血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1.3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2)无严重心、肝、肾、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严重慢性疾病患者;(3)知情后同意入选的患者。
1.4排除标准(1)不符合诊断标准患者;(2)有认知、精神、语言及沟通障碍的患者;(3)不同意入选的急性乳腺炎患者。
1.5疗效标准[4]治愈:症状消失,肿块消散,排乳正常,血液化验白细胞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肿块消散60%以上,乳房基本通畅,血液化验白细胞正常;有效:症状、体征好转,肿块缩小,乳房部分通畅;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不减轻,或局限成脓。
1.6治疗方法
1.6.1 治疗组
1.6.1.1 中药熏蒸 患者俯卧位,对患者熏蒸约15分钟,让乳腺导管充分扩张。
1.6.1.2 手法按摩 (1)引发泌乳:产妇仰卧位,治疗师按揉患者乳晕及轻轻牵拉乳头约1~2分钟,引发泌乳;挤少量乳汁涂抹于整个乳房表面起润滑作用;(2)按摩点穴:环揉按乳房→点穴:阿是穴、乳根、膻中、膺窗、屋翳等局部穴位,结合点按太冲、合谷、至阳、内庭、大椎、等穴位;(3)推乳:由乳根处往乳头方向推乳(以胀痛部位为主),尽量将堵塞的乳腺管推开;(4)挤乳:由乳根部向乳头方向滑行挤出乳汁。挤乳顺序:乳晕→肿块前方 →肿块→乳根,逐步排空乳房积乳;(5)手法按摩后肿块消散不明显者,配合游走罐尽量消除肿块。
1.6.1.3 外敷中药 白芷、红花、木香、王不留行、三七、延胡索、桃仁、夏枯草各10克磨碎成粉状,用温开水调匀,把药粉调成糊状,均匀涂抹于乳房表面,以达到行气活血,消痈散结的作用,有助于消除肿块以及预防新肿块的形成。
1.6.1.4 内服中药 未形成脓期疏肝清热,散结通乳为主,药物组成: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5g,香附10g,夏枯草15g,瓜蒌皮15g,蒲公英30g,浙贝母15g,甘草6g,丝瓜络15g,金银花15g。伴高热者,加石膏、知母;肿块僵硬者,加山慈菇。在手法按摩过程中挤出有脓液的患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排脓为主,药物以仙方活命饮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药物组成:金银花30g,龟板15g,白芍10g,乳香10g,没药10g,陈皮6g,皂角12g,防风10g,白芷10g,葛根10g,贝母10g,薏苡仁30g。共3剂,以上中药每日1剂,水煎服。
1.6.2 对照组 采用头孢西丁2g加入0.9%氯化钠100mL静脉滴注,2次/d。结合手法按摩乳房,按摩方法同治疗组。共治疗3天。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两组通乳时间比较见表2。治疗组通乳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通乳时间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化脓感染疾病,多由金葡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沿淋巴管入侵所致,一般多发于哺乳期妇女,常表现为乳房局部红、肿、热、痛,乳汁排出不畅,全身表现为畏寒、高热、头痛、全身乏力等症状[5]。根据急性乳腺炎的症状,属中医学“乳痈”范畴。中医学认为,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本病的发病原因多由于肝郁胃热,营血不和,气滞血瘀,聚而成块,郁久化热,化腐成脓而发病。王雪琴[6]等运用疏肝清胃的方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取得良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乳腺炎有其鲜明优势,治疗方法多样,疗效显著。中药熏蒸使周身毛细血管网及乳腺导管充分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促进药物的渗透与吸收,增强疗效。中药白芷、红花、木香、王不留行、三七、延胡索、桃仁、夏枯草外敷于乳房,行气活血,消痈散结,患处借渗透作用,消除局部炎症渗出,促炎症消散。未形成脓期我院予内服自拟中药有助于疏肝清热,散结通乳;成脓期使用的仙方活命饮享有“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之誉。笔者以此方为基础在治疗乳腺炎中收到了显著的疗效。内服中药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单核吞噬系统的吞噬功,减轻水肿,尽快消除炎症。手法按摩是治疗乳腺炎肿块较为关键的一步,尽可能排空乳房以及减少乳汁淤积再次形成脓肿的机会;同时排乳通畅还可冲洗乳管,排出脓液,缩短病程,为继续母乳喂养提高可能,临床上运用多种方法治疗乳腺炎,能够起到快速治愈的目的。
西医治疗乳腺炎使用抗生素治疗,急性炎症多能在短时间内控制,但硬肿结块消退的时间长,有的甚至形成慢性迁延性炎症,个别破溃,最终需手术排脓治疗,加重患者痛苦。产妇甚至被迫停止母乳喂养。中医药在治疗该病方面有其独特优势,观察组采用手法按摩结合中药熏蒸,中药外敷、中药内服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配合手法按摩的对照组。谢丹[7]运用纯中药内服外用疏通乳管治疗急性乳腺炎50例也取得良好的疗效,认为该方法简单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坚持“治未病”原则,可以有效防止急性乳腺炎的发生。保持乳腺管通畅,避免乳汁淤积,防止乳头损伤,保持其清洁可有效的降低乳腺炎的发生。产后早吮吸以及一周内对可对乳房进行推拿按摩、乳头内陷的产妇经产提拉乳头、养成按需哺乳的良好习惯、每次哺乳后用吸乳器吸出残留乳汁;为婴儿正常吸吮创造条件;另外,低体重新生儿,新生儿患病住院后人工喂养后所形成的奶瓶依赖,增加了产妇哺乳的难度,同时也是产妇形成乳腺炎的重要原因。这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1]王莉萍,许宏兰,姜冬.穴位指压及乳房按摩对急性乳腺炎患者肿块期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8):1373-1374.
[2]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09-31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3.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78.
[5]张海琼.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101-102.
[6]王雪琴,陈绍林.自拟消痈汤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26例[J].光明中医2012,27(5):933-934.
[7]谢 丹.疏通乳管联合通乳消肿汤治疗郁乳期急性乳腺炎5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2,44(6):54-55.
潘明沃,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健康调养,不育及前列腺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E-mail:panny1227@163.com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51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