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家智 李薇 夏鑫 江成军
6月20日,记者来到鄂州市鄂城区燕矶镇池湖生态园“梁心”番茄生产基地。一眼望去,红彤彤的番茄密密麻麻挂满了枝头。一间农家小院里,番茄堆得像小山,一群当地妇女在收捡、装箱。池湖社区“第一书记”吕守山的手机一直就没有停过,一会儿是武汉中百仓储要货,一会儿是一所高中食堂要番茄。站在45度高温的大棚里,湿透的衬衣贴在身上,他却不以为意,还笑着说:“这几天热,但番茄卖得更热,看到这丰收和热销的景象,心里畅快得就像喝了冰水。”
像大树一样把身子扎进农村
吕守山是鄂州市委办公室副调研员。去年7月,市直机关选拔100名干部,下派到村(社区)“脱产”担任“第一书记”,吕守山名列其中。起初,他想推辞,“我都58岁了,还是把机会让给后备干部和年轻人吧。”同时,他心里在打鼓,30多年的“老机关”,能否胜任第一书记。
“当好‘第一书记,就是与群众一起过、一起苦、一起干,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市委书记李兵的一番话,让吕守山茅塞顿开。
带着市委书记的鼓励和期盼,吕守山来到池湖社区担任了“第一书记”。他下决心扎根池湖,好好地为村民办几件实事。
在接下来1个多月的走访中,吕守山了解到居民们的苦处与难处:出行不便,到主城区没有公交车;电压不稳,冰箱、空调没法用;沟渠淤积,排水不畅淹没农田……
吕守山决定先啃掉公交线这个最难啃的硬骨头。交通局、客管处、运输公司,他一一登门。奔走2个多月,公交线路通了。26路公交车连起了沿线19个村(社区)。当天,喜悦的百姓燃起鞭炮礼花庆祝。
驻村近一年,池湖社区的车通了、灯亮了、树绿了、水清了,可吕守山却瘦了13斤,女儿心疼他太累了。吕守山却说,“为群众解决困难,很充实!”
群众家门口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好地方。去年7月,针对一些机关干部接地气不够的问题,鄂州市委决定选派市直机关干部到城乡结对共建村、“三万”活动驻点村、扶贫开发攻坚村和相对薄弱村(社区),全脱产一年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13名任职时间较长、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副县级领导干部,36名县级后备干部,27名全市“年轻干部成长工程”培养对象和6名“千名引硕工程”人员,18名市直机关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来到了鄂州新型城镇化建设“七大新区”的村(社区),带动各区、街道选派200余名“第一书记”,实现全市356个村(社区)全覆盖。
像春雨一样把身心融入乡亲
“第一书记”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密切干群关系,增进群众感情。他们到村后及时公开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作出履职承诺,接受村(社区)群众监督。每人一本工作日志,记好民情日记,记录联系服务群众的基本情况和群众的意见诉求,并对群众的意见诉求认真梳理,及时办理和回复。
市文体局干部刘传坤带着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驻扎省级贫困村鄂城区沙窝乡赵寨村,面对村民“守着长江,却喝不上长江水”的玩笑话,他感到了压力。他积极从上级部门争取资金100多万元用于解决赵寨村饮水安全问题。去年9月份,工程开工。11月份,城区的自来水就通过铺设的管道流进了赵寨村。“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喝上长江水!”在通水的当天,年近八旬的村民万达祥握着刘传坤的手老泪纵横。
任梁子湖区东沟镇龙塘村“第一书记”前,王海峰在市编办综合科当科长。龙塘村有17个小组,为了便于走村串户了解民情,他买了一辆旧电动车代步。8个月时间,他骑着电动车跑了5000多公里,走访了354家农户,村民都叫他“电瓶车书记”。在走访时,不少村民向王海峰反映龙塘小学改造问题,20多年的老校舍破旧不堪。王海峰去学校查看,发现教学楼的门窗破损,墙壁砖块脱落。老师不愿来,家长也舍近求远,整个学校只剩下6名学生。看到孩子在破旧不堪的教室里读书,王海峰寝食难安。从那以后,王海峰多次往返镇政府、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今年2月,龙塘小学列入了全市中小学改造计划。现如今,展现在记者眼前的学校焕然一新。
市物价局办公室主任郭勇被选派到华容区临江乡临江村任“第一书记”。来到临江村后,郭勇将床铺搬进了村委会的一间办公室,就在村里住了下来。他印制了一些公示牌,悬挂在村委会便民服务中心以及村里各个路口。公示牌上公布了他的办公电话和手机号码,村民有事可以直接和他联系。他还经常到各个村组、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的需求,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村委会后有一处破旧厂房,里面杂草丛生,夏季蚊蝇乱飞,脏乱不堪。郭勇实地察看后,和村干部商量将破旧的厂房拆除,给村民建一个休闲文化广场。想法得到支持,但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拿不出资金。郭勇就多次到市里找各个部门寻求支持。去年年底,在原来破旧厂房的原址上,一个面积达1700平方米的休闲文化广场建起来了。每到傍晚,村民来到广场上跳舞、开展体育锻炼,十分热闹。
据了解,近一年来,各位“第一书记”上报需要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解决的167项问题在今年5月前全部得到解决;共申报项目219个,争取资金2850余万元,为群众办实事1516件。
像种子一样把希望埋进土壤
在市直单位人手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鄂州市舍得把最好、最优秀、最年轻的干部全脱产选派下去,要求他们到村到户,吃住在农村,坚决不当挂名书记。市委的目标和初衷就是,“第一书记”就是要名副其实、履职尽责,种好党建“责任田”。
胡业斌是市林业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他到全市最偏远的梁子湖区涂家垴镇红书村当了“第一书记”。到村不久,领导经验较丰富的他就发现了村“两委”班子整体活力不强。于是,他积极稳妥协助镇党委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将村主职干部调整到位,村班子焕发出新的战斗力。
王海峰在龙塘村开展党员“亮身份”活动,为村里66名党员建立了群像图,将每人的承诺张贴在村委会醒目的位置。与此同时,他筹资万元在村委会办公楼前兴建了一个村级文化墙,专门用来公开相关信息,村里的党务、政务、财务也要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记者在龙塘村财务公示栏上看到,近期村里花费的每一笔钱都写得清清楚楚。
市水务局办公室主任李从定到梁子湖区太和镇谢埠村担任了“第一书记”。他来到村里后就制定规章制度,每周一组织村干部开例会,要求每名村干部明确“上周做了什么,这周要做什么”。今年,鄂州市在梁子湖区建设万亩有机稻基地,谢埠村要流转土地1500亩,涉及到700多户村民。李从定带领村干部全力以赴做土地流转工作。6月上旬,经过艰苦细致地工作,该村的1500亩水田已经种上首季有机水稻。
葛店开发区大湾社区“第一书记”窦小华,是鄂州市招硕引博工程引进的第一个女博士,到社区前是市综改办城乡统筹体制部科长。到社区后,她积极探索公共服务“进村入户”试点建设,通过搭建电子政务进社区平台,基本实现了社区居民利用电视机,便可实时掌握政府各大部门的各项惠民政策,动态查询村里三务(村务、党务、财务)公开信息,查看社区关键节点视频监控,真正享受到不出村、不出户即可办成事。
选派“第一书记”的成效令人欣喜。正因为如此,前不久,鄂州市委决定,把本应在今年7月到期的“第一书记”任期,延期到全市村“两委”班子换届结束后。
“大家不是第一批,更不是最后一批,这项工作将成为常态,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一项机制。”鄂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吴海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