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孔子 别样的《论语》

2014-08-12 12:14张丽丽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剪裁子路论语

张丽丽

自从2007年浙江省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开始增设《〈论语〉选读》的选修课后,全省各县市高中都将其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其重视度与必修教材旗鼓相当。这两年高考改革方案变化后,《〈论语〉选读》又成了IB模块选修教材,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了。但《论语》情节性不强,趣味性不足,传统的教学很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若能在教学中拉近学生与孔子的距离,或许能激发他们对孔子的亲近感,从而在那个年代的历史年轮中理解《论语》的精髓。

一、亲近孔子其人

为孔子正名是学习《〈论语〉选读》的切入口,也是学习《论语》实现人文性的方式之一。正式学习课文之前,全方位了解孔子,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讲起孔子来,异彩纷呈。

他是一个生活艰辛的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名纥,字叔梁)是鲁国有名的勇士。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到了孔子十七岁时,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孔子十九岁成亲,娶宋国亓官氏的女儿为妻,次年生了唯一的儿子孔鲤。孔鲤比孔子早死,有遗腹子孔伋。

他是一个阳刚正气的人。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他臂力过人,远非后世认为的文弱书生形象。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对天下大事异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常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到30岁时,已颇有名气。

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孔子以好学著称,在各种知识上兴趣浓厚。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是一个禀性耿直的人。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指出的是他的不足之处,说他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有权有势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这一堂课后,学生眼中的孔子丰满多了。孔子是平凡的,可亲可近的,而非高高在上的圣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也是这个世俗世界的普通成员。他曾经也是早年丧父的孩子,他经历了颇多艰难坎坷,他也有不被人理解甚至唾弃的时候,他也迷茫过、彷徨过,只是他比我们思考得更广阔,在精神的境域中,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提高综合能力

在理解《论语》中的一些词句时,不如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查阅资料,对课文中一些有疑问的句子进行解读,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作为浙江省试用的《〈论语〉选读》第十二课《高山仰止》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对这个语段的理解,关键是“材”这个字。那么,“材”该怎么解释呢?学生在课后查阅了很多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了各种观点。把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合在一起,可以形成这样的观点:何晏《论语集解》在引用前人的注解时说:“古字‘材、‘哉同。”其后许多注本都采纳此说。何晏说:“一曰材读若哉,子路闻孔子欲浮海便喜,不复顾望孔子之微意。故孔子叹其勇曰过我,无所取哉者,言唯取于己无所取于他人哉。”“言唯取于己无所取于他人哉”是指孔子还是子路呢?勇过人,就无可取吗?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一,也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他热衷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在政治方面的才能超过一般人。对此孔子也常常称道,如:“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可见子路在孔子眼里是不可能无可取之处的。所以此解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认为“材”通“裁”,指子路不能剪裁自己。朱熹说:“程子曰:浮海之叹,伤天下之无贤君也。子路勇于义,故谓之能从己,皆假设之言耳。子路以为实然,而喜夫子之与己,故夫子美其勇,而讥其不能裁度事理,以适于义也。”虽然没有明确指出通假,但从“讥其不能裁度事理”可见,他的解释是暗含“剪裁”一说的。又如南怀瑾说:“所以孔子说:子路的武功、勇气都超过我,但是他的暴躁也超过我,对于事情,不知道仲裁(无所取材的“取材”就是中肯的判断),不明断,太过偏激了。”“仲裁”二字不也有“剪裁”这一理解吗?然而怎样才能算是懂得“剪裁”自己呢?细细推敲,此解在逻辑上只是稍胜于“哉”解,但还是不成逻辑。

要把课题与文段的解释统一起来,把“材”字解释得更合宜些,也许子路和孔子的关系解读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依据。仲大军先生《仲由子路与孔子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对孔子教育集团成员关系的新认识》一文提到:“在孔子的一生中,交往最长、关系最密切的一个人就是子路。44年的时间,不是短暂的一瞬。但孔子的官场失败和政治失意以及后来被迫离开鲁国,是对弟子们的一次重大考验。谁愿意前往陪伴老师?这一点最能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关系。子路这时已经40多岁了,已经拖家带口,并且已经在季氏家里混得相当不错,权力很大,收入也颇丰。但看到孔子决意要出国,就二话不说地辞掉了季氏家的职务,担当起周游列国的总指挥官。在那一帮40多岁的大弟子里,只有子路伴随着他,而子路在学生中的地位应当说是师叔和总管,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或大弟子。”这些论断说明孔子周游列国子路是如影随行,少了子路似乎是万万不可的,这难道不是对子路的一种肯定吗?

许慎说:“材,木梃也。从木才声。昨哉切。”也就是说,材是指树木中直的部分,包括主干和枝干。而“材”字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一解为“木材,木料”。那么,在孔子的主张得不到推行时,他和子路谈话的语境气氛也许是一种自嘲和调侃。我们是否可以把“无所取材”理解为“可惜没有地方获取制造桴的材料啊!”

三、提升人格精神

孔子是平凡的圣贤之人,他既是可亲可近的,又是值得敬仰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可贵品格,来提升个人修养。

猜你喜欢
剪裁子路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心灵手巧的“剪裁师”——卷叶象甲
如何读懂《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浑然一体有玄奥——写人作文之人事“剪裁”与“拼接”
论报纸图片编辑如何巧“剪裁”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吐鲁番杏花诗社活动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