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荣飞
【摘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普遍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必然成为每个教师重要而永恒的课题。文章从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谈起,指出了语文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重点概括了六种渗透方法:析题阐义法、品词评句法、设境激情法、质疑探究法、联想生情法、朗读背诵法。“文”“道”相融,润物无痕。有效贯彻了新课标,很有启发借鉴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德育渗透;德育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历史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强调:“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要不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道路上,我们需要道德的力量来作支撑。
21世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所以做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但是,目前在不少学生中存在公德意识淡薄、缺乏诚信、价值观比较模糊、自我中心意识偏激等现象。语文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属性。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把语文教学变成思想政治课加以单纯的说教,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要求,这只能在“渗透”二字上下功夫。怎样才能渗透得恰如其分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依托有关篇目的优势,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渗透,将有关篇目的题旨、内容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又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这里结合教学实践,概括几种渗透方法:
(一)析题阐义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窥测文章中心内容的“窗户”。在语文教学中,紧扣文章题目,挖掘其中的蕴义,可以使学生在析题中明理,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如在讲《白杨礼赞》一课时,引导学生扣题思考:这一课仅仅是赞扬白杨树吗?它蕴含的深意是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本文通过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不仅赞美了白杨树,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白杨的礼赞,歌颂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敌后抗战的广大军民,赞颂了他们所体现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德。又如讲《回延安》一课时,引导学生扣题分析:这里诗人为什么用“回”而不用“到”、“去”?从而使学生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的炽热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品词评句法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如在讲《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时,通过对描写烈日和暴风雨的语句,及“奔、灌、裹、拽;干巴巴、毒花花、白堂堂;慢腾腾、昏昏沉沉、半死半活”等词品评分析,可使学生强烈感受到祥子在旧社会拼命“挣钱”的悲惨生活。这样不仅学到遣词造句的技巧,而且激起了学生对吃人的旧社会的无比痛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热爱,从而更热爱新中国。
(三)设境激情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韵,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渗透德育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录音、录像、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教书育人。如在讲《三峡》一文时,先通过播放声情并茂的录音,让学生进入饶有情趣游览之中,然后拿出“长江三峡”的挂图,展示三峡胜景,再结合“长江三峡”的录像,引导学生目睹长江三峡的壮丽美景,从而在生动直观的形象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之情。又如在讲《〈长征〉节选》一课时,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表演,亲身演绎红军将士的感人形象,从而受到了深刻、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四)质疑探究法
清代一位学者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思”的先导,“思”则是“疑”的创造性延伸。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展其主动的首创精神,对于渗透德育也很有作用。如在讲《愚公移山》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一定要移山呢?他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教师首先赞扬了这个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接着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经过争论,最后一致认识到:《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即使“知其不可而为之”,其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而这个同学提出的“愚公搬家”,体现了针对实际灵活机动的观点,这种求异思维也是可取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又如讲《孔乙己》一文时,提出“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名字都没有?”教《故乡》一课时,提出“闰土后来见到‘我为什么叫‘老爷?叫‘老弟为什么不行?”等,引导学生深入思索,体会文章的深刻社会意义,从而受到入木三分的思想教育。endprint
(五)联想生情法
生活中常有能触景生情的现象。是什么手段使人“触景”而引发情思呢?是联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深化理解,也是渗透德育的方法之一。如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张开联想的翅膀,去呼唤总理,寻找总理,那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无不激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思:五洲四海、祖国大地,处处都有总理的身影……由此更加增强了同学们对周总理的挚爱和敬仰之情。又如讲《故乡》一课时,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我”,联想“我”回故乡看到面目全非的故乡时的心情,联想“我”看到闰土被折磨得“像个木偶人”,叫“我”“老爷”时的心理活动等等,从而真切地体验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对人民的热爱,对等级观念束缚的批判,从而受到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的教育。
(六)朗读背诵法
古人写作讲究文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含在文气之中。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通过朗读背诵把握文章的“气”,在“合而读之”“歌而咏之”(清代散文家刘大魁语)中细细玩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讲《背影》一课时,指导学生满怀深情地诵读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抓住“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手攀、脚缩、身倾”等重点字句,反复朗读体会,设身处地地揣摩父亲的那种对儿子的挚爱深情,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激发其进一步领会父子深情。又如引导学生高声背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浩然之气的强烈震撼,意志得以锤炼,思想得以升华,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低声吟咏“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诗句,使学生进入一种美的意境,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并增强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教员。”语文教师要凭借教材这本“生活的教科书”,以语文学科的优势载体,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中的思想因素,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渗透思想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全过程,使学生能够在感情体验和理性分析中,加深对世界与自身,历史与现实,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认识,从而使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使学生的知、情、意、行更好地统一起来。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