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治疗脑出血疗效观察比较分析

2014-08-11 14:12王波海等

王波海等

【摘要】目的:考察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治疗急性大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极其差异。方法:对我院神经科2010年12月-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开颅术,观察组接受多孔微创引流术,比较两组疗效及预后。结果:对照组患者出现1例患者出现死亡,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3.3%与76.7%,以观察组显著更高,组间比较具统计学意义(X2=8.3176,P=0.004)。结论:与传统开颅手术比较,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更能有效改善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并降低其死亡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大量脑出血;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开颅术

我院神经科于2011年12月-2013年5月期间采用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对收治的部分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实施治疗,对比同时期因脑出血在我院接受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我们发现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对于急性大量脑出血具有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科于2011年12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提出的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同时均获得头颅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诊。其中包括男37例,女23例;年龄53~82岁,平均(65.2±5.7)岁;人院时血压160~180/90~110mmHg 31例,180~200/110~120mmHg 17例,>200/120mmHg 12例;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有不同程度的嗜睡、昏迷以及脑疝形成等,其中脑疝形成共有10例,占所有入选患者总数的16.67%。合并症情况包括46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史,8例合并有糖尿病史,6例合并有冠心病史;出血量均≥30ml,其中30~50ml者15例,50~70ml者27例,70ml以上者18例;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34例,脑叶出血15例,丘脑出血11例,其中有4例患者其出血已破入脑室;所有患者自发病至手术时间均在72h内,平均(38.2±6.3)h,均为急性患者。将此60例患者按数字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包括30例患者,完成分组后比较组间患者的以上一般资料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按常规开颅手术进行处理即可。观察组则采用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通过对患者进行颅脑CT扫描以确定血肿的位置、大小、类型以及出血量等基本情况,一并测量出血肿病灶中心与大脑表层的最近距离,并以此作为确定硬通道穿刺针长短的选择参考依据。接着进行穿刺孔点位置的选择,其原则需尽量避开侧裂与大脑的主要功能区,选择好后即可对患者头部进行消毒与局部麻醉处理,首先采用电钻将硬通道穿刺针固定稳妥,接着便可按之前既定的穿刺孔点对颅骨进行穿刺,并经硬脑膜与大脑直至血肿病灶区域,之后即可将针芯拔出,见到有陈旧性血液流出后再采用注射器进行抽吸,但需要注意的是,首次抽吸量不宜过大,一般为血肿总量的50~70%为宜,同时需掌握好抽吸的力度,以防止抽吸力度过大继而对脑组织造成损伤,这可能导致增加再次出血的几率。对不易进行抽吸操作的患者可采用血肿粉碎针进行等量的冲洗即可。针对本次入选患者的血肿形态比较多样化且较大,故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还将这些血肿病灶进行了2~3个小肿块的划分,继而实施多孔定位穿刺,对血肿破入脑室者一并进行脑室穿刺。经上述硬通道多孔微创穿刺引流治疗后,需再根据患者的CT复查情况确立适当的液化周期并实施重复冲洗与重复血肿抽吸等操作,同时给予开放式引流。以上治疗方案通常情况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第2个24h内进行2~3个处理周期,若血肿在3d内完全清除,那么则一般可在3~5d内拔针,同时注意预留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7d。

疗效标准:参考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与巴塞尔指数(Barthe l)对本研究疗效进行评估。①优:经治疗后患者未表现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②良:经治疗后患者能够生活自理,但保留有比较轻度的神经功能障碍;③中:经治疗后患者不能生活自理,同时也不能自动行走;④差:经治疗后患者处于植物人状态或是死亡。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进行X2检验,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脑出血为高血压的常见严重性脑部并发症,其病情通常比较危急和凶险,若不得获得有效治疗,其患者或将出现失语、偏瘫以及意识障碍等一系列神经损伤症状[1],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本类疾病患者不仅经治疗后的功能恢复率非常有限,而且其内外科治疗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分别可达到46.7~90%和67.9%[2]。通常情况下,既往临床对于脑出血量相对较少的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疗,而对于急性大量脑出血的患者则通常需在短时间内给予开颅手术治疗,但此种治疗方法难免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颅脑损伤,故往往不能获得满意预后效果。而随着当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近十多年来,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得以问世并在国内获得了一定范围的开展,该术式是在CT定位引导下所进行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不仅其创伤较轻、痛苦小,术后苏醒快,患者更易接受,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开颅术式所具有的相关风险因素[3]。另外硬通道对穿刺道内破裂的小血管还能起到压迫作用,继而不仅可显著降低穿刺道再出血的发生,而且在抽吸过程中还能有效避免塌瘪而更有利于血肿的吸出。而就设备与术式本身来看,一方面,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所采用的穿刺设备为针钻一体,并具有双层通道的内部设计,可在采用水流对血肿行冲碎的同时一并走动从引流管将冲洗液引流出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患者出现颅内压大幅度变化的情况;另一方面,多孔穿刺引流可确保手术过程中不留下盲区,进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有资料显示其可将此类患者的病死率降低到9.3%,而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甚至未出现1例死亡病例[4]。

综上所述,与传统开颅手术比较,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更能有效改善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并降低其死亡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少锋,王宝华,李粉根,等.出血性脑卒中的微创治疗[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0(6):382-384.

[2]胡登税,蔡烈凤,杨昆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现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1):70-72.

[3]吕建华,田力学,郑仕奇,等.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09,28(4):275-277.

[4]廖颂明,江焕新,沈伟俊.硬通道引流和软通道引流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3):294-295.

【摘要】目的:考察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治疗急性大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极其差异。方法:对我院神经科2010年12月-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开颅术,观察组接受多孔微创引流术,比较两组疗效及预后。结果:对照组患者出现1例患者出现死亡,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3.3%与76.7%,以观察组显著更高,组间比较具统计学意义(X2=8.3176,P=0.004)。结论:与传统开颅手术比较,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更能有效改善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并降低其死亡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大量脑出血;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开颅术

我院神经科于2011年12月-2013年5月期间采用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对收治的部分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实施治疗,对比同时期因脑出血在我院接受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我们发现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对于急性大量脑出血具有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科于2011年12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提出的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同时均获得头颅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诊。其中包括男37例,女23例;年龄53~82岁,平均(65.2±5.7)岁;人院时血压160~180/90~110mmHg 31例,180~200/110~120mmHg 17例,>200/120mmHg 12例;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有不同程度的嗜睡、昏迷以及脑疝形成等,其中脑疝形成共有10例,占所有入选患者总数的16.67%。合并症情况包括46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史,8例合并有糖尿病史,6例合并有冠心病史;出血量均≥30ml,其中30~50ml者15例,50~70ml者27例,70ml以上者18例;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34例,脑叶出血15例,丘脑出血11例,其中有4例患者其出血已破入脑室;所有患者自发病至手术时间均在72h内,平均(38.2±6.3)h,均为急性患者。将此60例患者按数字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包括30例患者,完成分组后比较组间患者的以上一般资料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按常规开颅手术进行处理即可。观察组则采用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通过对患者进行颅脑CT扫描以确定血肿的位置、大小、类型以及出血量等基本情况,一并测量出血肿病灶中心与大脑表层的最近距离,并以此作为确定硬通道穿刺针长短的选择参考依据。接着进行穿刺孔点位置的选择,其原则需尽量避开侧裂与大脑的主要功能区,选择好后即可对患者头部进行消毒与局部麻醉处理,首先采用电钻将硬通道穿刺针固定稳妥,接着便可按之前既定的穿刺孔点对颅骨进行穿刺,并经硬脑膜与大脑直至血肿病灶区域,之后即可将针芯拔出,见到有陈旧性血液流出后再采用注射器进行抽吸,但需要注意的是,首次抽吸量不宜过大,一般为血肿总量的50~70%为宜,同时需掌握好抽吸的力度,以防止抽吸力度过大继而对脑组织造成损伤,这可能导致增加再次出血的几率。对不易进行抽吸操作的患者可采用血肿粉碎针进行等量的冲洗即可。针对本次入选患者的血肿形态比较多样化且较大,故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还将这些血肿病灶进行了2~3个小肿块的划分,继而实施多孔定位穿刺,对血肿破入脑室者一并进行脑室穿刺。经上述硬通道多孔微创穿刺引流治疗后,需再根据患者的CT复查情况确立适当的液化周期并实施重复冲洗与重复血肿抽吸等操作,同时给予开放式引流。以上治疗方案通常情况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第2个24h内进行2~3个处理周期,若血肿在3d内完全清除,那么则一般可在3~5d内拔针,同时注意预留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7d。

疗效标准:参考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与巴塞尔指数(Barthe l)对本研究疗效进行评估。①优:经治疗后患者未表现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②良:经治疗后患者能够生活自理,但保留有比较轻度的神经功能障碍;③中:经治疗后患者不能生活自理,同时也不能自动行走;④差:经治疗后患者处于植物人状态或是死亡。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进行X2检验,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脑出血为高血压的常见严重性脑部并发症,其病情通常比较危急和凶险,若不得获得有效治疗,其患者或将出现失语、偏瘫以及意识障碍等一系列神经损伤症状[1],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本类疾病患者不仅经治疗后的功能恢复率非常有限,而且其内外科治疗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分别可达到46.7~90%和67.9%[2]。通常情况下,既往临床对于脑出血量相对较少的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疗,而对于急性大量脑出血的患者则通常需在短时间内给予开颅手术治疗,但此种治疗方法难免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颅脑损伤,故往往不能获得满意预后效果。而随着当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近十多年来,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得以问世并在国内获得了一定范围的开展,该术式是在CT定位引导下所进行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不仅其创伤较轻、痛苦小,术后苏醒快,患者更易接受,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开颅术式所具有的相关风险因素[3]。另外硬通道对穿刺道内破裂的小血管还能起到压迫作用,继而不仅可显著降低穿刺道再出血的发生,而且在抽吸过程中还能有效避免塌瘪而更有利于血肿的吸出。而就设备与术式本身来看,一方面,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所采用的穿刺设备为针钻一体,并具有双层通道的内部设计,可在采用水流对血肿行冲碎的同时一并走动从引流管将冲洗液引流出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患者出现颅内压大幅度变化的情况;另一方面,多孔穿刺引流可确保手术过程中不留下盲区,进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有资料显示其可将此类患者的病死率降低到9.3%,而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甚至未出现1例死亡病例[4]。

综上所述,与传统开颅手术比较,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更能有效改善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并降低其死亡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少锋,王宝华,李粉根,等.出血性脑卒中的微创治疗[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0(6):382-384.

[2]胡登税,蔡烈凤,杨昆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现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1):70-72.

[3]吕建华,田力学,郑仕奇,等.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09,28(4):275-277.

[4]廖颂明,江焕新,沈伟俊.硬通道引流和软通道引流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3):294-295.

【摘要】目的:考察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治疗急性大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极其差异。方法:对我院神经科2010年12月-2013年5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开颅术,观察组接受多孔微创引流术,比较两组疗效及预后。结果:对照组患者出现1例患者出现死亡,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3.3%与76.7%,以观察组显著更高,组间比较具统计学意义(X2=8.3176,P=0.004)。结论:与传统开颅手术比较,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更能有效改善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并降低其死亡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大量脑出血;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开颅术

我院神经科于2011年12月-2013年5月期间采用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对收治的部分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实施治疗,对比同时期因脑出血在我院接受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我们发现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对于急性大量脑出血具有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科于2011年12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提出的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同时均获得头颅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诊。其中包括男37例,女23例;年龄53~82岁,平均(65.2±5.7)岁;人院时血压160~180/90~110mmHg 31例,180~200/110~120mmHg 17例,>200/120mmHg 12例;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有不同程度的嗜睡、昏迷以及脑疝形成等,其中脑疝形成共有10例,占所有入选患者总数的16.67%。合并症情况包括46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史,8例合并有糖尿病史,6例合并有冠心病史;出血量均≥30ml,其中30~50ml者15例,50~70ml者27例,70ml以上者18例;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34例,脑叶出血15例,丘脑出血11例,其中有4例患者其出血已破入脑室;所有患者自发病至手术时间均在72h内,平均(38.2±6.3)h,均为急性患者。将此60例患者按数字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包括30例患者,完成分组后比较组间患者的以上一般资料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按常规开颅手术进行处理即可。观察组则采用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通过对患者进行颅脑CT扫描以确定血肿的位置、大小、类型以及出血量等基本情况,一并测量出血肿病灶中心与大脑表层的最近距离,并以此作为确定硬通道穿刺针长短的选择参考依据。接着进行穿刺孔点位置的选择,其原则需尽量避开侧裂与大脑的主要功能区,选择好后即可对患者头部进行消毒与局部麻醉处理,首先采用电钻将硬通道穿刺针固定稳妥,接着便可按之前既定的穿刺孔点对颅骨进行穿刺,并经硬脑膜与大脑直至血肿病灶区域,之后即可将针芯拔出,见到有陈旧性血液流出后再采用注射器进行抽吸,但需要注意的是,首次抽吸量不宜过大,一般为血肿总量的50~70%为宜,同时需掌握好抽吸的力度,以防止抽吸力度过大继而对脑组织造成损伤,这可能导致增加再次出血的几率。对不易进行抽吸操作的患者可采用血肿粉碎针进行等量的冲洗即可。针对本次入选患者的血肿形态比较多样化且较大,故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还将这些血肿病灶进行了2~3个小肿块的划分,继而实施多孔定位穿刺,对血肿破入脑室者一并进行脑室穿刺。经上述硬通道多孔微创穿刺引流治疗后,需再根据患者的CT复查情况确立适当的液化周期并实施重复冲洗与重复血肿抽吸等操作,同时给予开放式引流。以上治疗方案通常情况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第2个24h内进行2~3个处理周期,若血肿在3d内完全清除,那么则一般可在3~5d内拔针,同时注意预留的时间一般不能超过7d。

疗效标准:参考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与巴塞尔指数(Barthe l)对本研究疗效进行评估。①优:经治疗后患者未表现有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②良:经治疗后患者能够生活自理,但保留有比较轻度的神经功能障碍;③中:经治疗后患者不能生活自理,同时也不能自动行走;④差:经治疗后患者处于植物人状态或是死亡。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进行X2检验,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脑出血为高血压的常见严重性脑部并发症,其病情通常比较危急和凶险,若不得获得有效治疗,其患者或将出现失语、偏瘫以及意识障碍等一系列神经损伤症状[1],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本类疾病患者不仅经治疗后的功能恢复率非常有限,而且其内外科治疗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分别可达到46.7~90%和67.9%[2]。通常情况下,既往临床对于脑出血量相对较少的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疗,而对于急性大量脑出血的患者则通常需在短时间内给予开颅手术治疗,但此种治疗方法难免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颅脑损伤,故往往不能获得满意预后效果。而随着当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近十多年来,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得以问世并在国内获得了一定范围的开展,该术式是在CT定位引导下所进行的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不仅其创伤较轻、痛苦小,术后苏醒快,患者更易接受,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开颅术式所具有的相关风险因素[3]。另外硬通道对穿刺道内破裂的小血管还能起到压迫作用,继而不仅可显著降低穿刺道再出血的发生,而且在抽吸过程中还能有效避免塌瘪而更有利于血肿的吸出。而就设备与术式本身来看,一方面,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所采用的穿刺设备为针钻一体,并具有双层通道的内部设计,可在采用水流对血肿行冲碎的同时一并走动从引流管将冲洗液引流出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患者出现颅内压大幅度变化的情况;另一方面,多孔穿刺引流可确保手术过程中不留下盲区,进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有资料显示其可将此类患者的病死率降低到9.3%,而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甚至未出现1例死亡病例[4]。

综上所述,与传统开颅手术比较,硬通道多孔微创引流术更能有效改善急性大量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并降低其死亡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少锋,王宝华,李粉根,等.出血性脑卒中的微创治疗[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0(6):382-384.

[2]胡登税,蔡烈凤,杨昆胜.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现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1):70-72.

[3]吕建华,田力学,郑仕奇,等.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09,28(4):275-277.

[4]廖颂明,江焕新,沈伟俊.硬通道引流和软通道引流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3):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