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研究综述

2014-08-11 14:31郝晓斌章明卓
山西建筑 2014年35期
关键词:沙里城市规划有机

郝晓斌 章明卓*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研究综述

郝晓斌 章明卓*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统计、收集与分析,从我国学者对沙里宁有机疏散思想的各方面研究出发,对有机疏散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内容、原则、与其他城市分散理论的区别等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该理论所面临的问题,为该理论在未来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有机疏散,城市规划,应用

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是芬兰裔美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理论家。他的有机城市思想与有机疏散理论流传于世,至今很多学者对其实践应用进行探索。本文主要是对有机疏散的起源背景及学者们对有机疏散理论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并与其他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分散理论进行比较,进一步探索其价值意义。

1 有机疏散理论产生背景

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见证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沙里宁的“有机疏散”(Organic Decentration)思想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可推断 “有机疏散”雏形产生于1913年之前的和平阶段,D.Kruekeberg以1910年为界,认为规划活动从非职业时期进入机构化、职业化时期。吴志强博士认为此阶段到二战前,田园城市理论、城市发展空间理论、邻里单位等是主流规划核心思想。张京祥教授将1900年~1945年看成是一些精英分子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探索、实践的时期。

从历史角度分析,当时欧洲工业革命进入顶峰状态,经济高速发展、技术不断突破。到1930年全球人口达到30亿,人口急剧膨胀,城市空间难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工作、交通等需求。刘国新在《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提到,如何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的问题。同时,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与建设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为沙里宁在巨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有机疏散”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的整理提供了现实基础。

学者Robert Flshmann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之一,沙里宁反对城市高度集中,提倡城市分散,“有机疏散”深受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影响。沙里宁曾全面考察中世纪欧洲城市和工业革命后大量的城市建设情况,分析有机城市的形成条件、表现形式,为其规划思想的酝酿相继产生影响。另外,当时的西方世界传统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革命性的改革,艺术思想、表现形式、表达媒介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推进,沙里宁作为天才艺术家,他的成就与“现代艺术”运动(Mondern art)密不可分。

2 有机疏散理论内容剖析

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指出,今天趋向衰败的城市,需要有一个以合理的城市规划原则为基础的革命性的演变,使城市有良好的结构,以利于健康发展。为缓解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防止城市持续衰退,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的城市结构的观点。他认为这种结构既要符合人类聚居的天性,又不脱离自然。

2.1 “有机疏散”含义解析

沙里宁将城市比作生物的活的机体,将城市片区比作细胞组织,单体建筑比作单个细胞,并把西方大城市的交通拥挤、贫民窟、无序扩张等看成细胞组织坏死(癌细胞),这些细胞都有共同的特征,有秩序的组合而成物体。若是细胞健全,有序组合,则物体健全;反之,组合就会秩序混乱。不同词组中“有机”的含义见表1。

表1 不同词组中“有机”的含义

“有机疏散”内涵是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面对城市出现的各种问题,从重组城市功能入手,经过精英规划师规划,事先制定区域规划和时间表,将一个大都市“分”为多数的“小市镇”或“区”,逐一切除内城中的衰败地区(包括居民),城市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开发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解构城市中心。强调“疏散”是将现有的密集区域分散到“集中单元”中,组成“相关活动的功能集中区”。每一个新区域,严格控制大小、生活设施,居民的活动相对集中,内部有独立生产功能。

2.2 有机疏散的基本原则

在约翰·M·利维所著的《现代城市规划》中对有机疏散的原则做了分析,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工作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使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作分散布置,设置通畅的交通干道,使用较高的车速迅速往返。“有机疏散”从实际出发,注重对资源的节约与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当前的规划意义重大。周国艳在《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中指出,有机疏散论认为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完善城市的机能组织,减少人的通勤时间,缓解城市交通拥挤。

3 分散理论分析

霍华德与赖特都是20世纪西方城市分散主义思想的代表者,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讲究城市建设规模适中、城乡交融、协调共生注重人的利益,倡导取代特大城市;建筑师赖特追求自然,反对城市集聚,居住地完全分散、低密度的形态,是一种极度分散的思想。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将传统的大城市在合适的区域范围分解成若干个卫星城,彼此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卫星城功能完善,居住区相对集中,是一种带有相对“集中”色彩的分散思想。城市规划思想的分散类型比较见表2。

表2 城市规划思想的分散类型比较

4 有机疏散理论的现实应用

4.1 国外的应用

1917年,赫尔辛基的卫星城与市中心区之间交通拥挤严重,生活与就业不平衡,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的原则,提出城市要逐步离散,建立一些半独立的城镇,中心区城市功能逐渐疏散,减轻交通负担,降低市民的生活成本。二战后,欧美各国许多大城市纷纷以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为指导,建设新城,改建旧城,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形成健康、有序的发展模式,对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扩展有重要影响。1965年完成的“大巴黎规划”提出在全国各大区间平衡生产力的布局以疏解巴黎的压力,通过在城市外围建设两条平行长廊与五个开发区来转移城市过于集聚的功能。

4.2 国内的应用

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是“有机疏散”城市规划理论重要应用之一。吴良镛教授指出,通过空间上的“疏解”和“集中”,完善城镇网络,促进区域整体发展。其一,疏解北京市区部分功能,开发北京、蓟县等一线,缓解北京旧城压力,天津积极发挥港口和滨海新区作用。其二,重新集中。“有机疏散”特别注重卫星城功能的完整性,在此发展“边缘集团”集中建设小城镇,平衡居住与工作,带动整个地区的普遍繁荣。

此外,“有机疏散”理论的应用还体现在产业与交通方面。在20世纪末的上海城市产业结构战略转型中,工业向郊区疏散,为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全市形成了“一核、一带、三圈、四轴”的空间形态。交通方面,有机疏散主要以中心城区为圆心、100 km为半径的城镇体系和城乡系统中展开,为快速交通有效改善特大城市要素资源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提供理论指导。在旅游业方面,注重旅游用地的空间疏散、在微观上要注重旅游用地的功能疏散。

5 结语

5.1 面临的问题

目前,许多学者对“有机疏散”理论认识还不够全面,误认为“大伦敦规划”也是该理论应用之一,其实不然,因尚未解构城市中心不能作为“有机”疏导案例;理论构筑前提多样化、理想化,与西方民主政体、自由经济模式存在一定的矛盾;理论实践经验不足、数据缺少,未能得到科学、有效的证实;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些发达国家城市过度地疏散、扩展,又产生了能源消耗增多等现实问题;我国香港大学的朱涛教授在《阅读梁思成之七 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综述:1930—1949》表示在论述城市空间与社会的关系上,沙里宁体现出他同时代建筑师典型的理想主义精神,但思维趋向简单化。

5.2 展望与未来

在“城市时代”大背景下,“有机疏散”理论在现实中失去了可能创造“整体性城市”的各种条件,但该理论对特大城市拥挤、恶化等“城市病”以及一些产业疏散仍具有现实意义。望今后更多的将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与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加强城市功能分析,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杜绝因扩张所引发的资源浪费等问题,把握好“有机疏散”在城市空间、城市功能上的疏散。

[1] 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朱 涛.阅读梁思成之七 梁思成的城市规划思想综述:1930—1949[J].时代建筑,2013(4):148-155.

[3] 周国艳.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4] 约翰·M·利维.现代城市规划[M].张景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陈长伟,吴小根.基于有机疏散理论的城市旅游用地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1):190-192.

[6] 王新涛.快速交通发展中我国特大城市有机疏散研究[J].城市,2011(7):59-62.

[7] 张 瑜,黄耀志,杨海明.从有机疏散到生态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2007,33(18):10-11.

[8] 金经昌.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J].城市规划,1979(2):1-3.

[9] 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0(2):9-18,53-79.

[10] 史 舸,吴志强,孙雅楠.城市规划理论类型划分的研究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1):48-55,83.

[11] 刘昆轶,柏 巍.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的思想溯源[J].上海城市规划,2008(1):9-14.

[12] 刘国新,王君华.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综述[J].特区经济,2006(5):343-344.

Summary organic evacuation theory Saarinen

HAO Xiao-bin ZHANG Ming-zhuo*

(CollegeofGeographyandEnvironmentalScience,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from the study of various aspects of saarinen’s organic evacuation which was carried out by the Chinese scholar, making an overview accoding to the theory of organic evacuation’s era background, contents and principl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ther cities dispersion theory. Analizing the problems the theory were faced with,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for the theory used in the future city planning.

organic evacuation, urban planning, application

1009-6825(2014)35-0021-02

2014-10-10

郝晓斌(1990- ),男,在读硕士

章明卓(1970- ),男,副教授,注册城市规划师

TU984

A

猜你喜欢
沙里城市规划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沙里宁经典名作赫尔辛基火车站“变身”设计酒店——新旧之间的微妙“对话”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一粒沙子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