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娜 过伟敏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以扬州玉秀楼为例谈近代中西合璧住宅建筑
宋莉娜 过伟敏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通过对玉秀楼的调研、测绘,结合历史资料,对其建筑概况、形成原因以及建筑特色作了细致的剖析和梳理,为当今全球语境下的地域性建筑设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西合璧,形成,建筑特色
何园玉秀楼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大街66号,由光绪年间曾任湖北汉黄道台、扬州两淮盐运使和清政府驻法国公使的何芷舠在清乾隆年间双槐园旧址的基础上出资修建,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见图1)。玉秀楼因院中植广玉兰和绣球得名,是南北两栋住宅建筑的统称,占地面积655 m2。早期的玉秀楼是何园主人及子女的起居场所,北楼是何芷舠的生活用房,南楼则供其子女居住;1979年何园重新开放以后被用作何园营业用房;1998年,玉秀楼改为何家史料馆,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代时期虽不及沿海开埠城市西化严重,但毗邻上海、南京、镇江、苏州的地理优势,也使其跻身中西交融前沿,建造了一大批深具研究价值的中西合璧建筑,而何园玉秀楼堪称其中典范。玉秀楼主体采用中体西用的建筑观念,以中国传统建筑为本体,吸收了西方建筑技术及元素,在扬州乃至全国的私家住宅园林建筑中都极为罕见。
2.1 封建传统观念的改变
近代社会,西方文化大量入侵。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和先进与落后的矛盾冲突,中国经历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观念转变,转变过程的主角便是中国的绅士与官僚阶层[1]。他们突破“夷夏之防”和“传统技艺观”的两道思想障碍,引西学、办工厂、立学堂,民权、自由、平等等观念逐渐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可想而知,身为当时洋务官员和驻法公使的何园主人何芷舠定会受到时势和自身经历的驱使开始转变观念,探索外界新风。由此看来,作为建筑转型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何芷舠传统观念的改变为玉秀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前提条件。
2.2 主人生活模式的变迁
建筑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场所,它的建造、演变、装饰及内部陈设等均会受到使用者生产习俗、生活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渗透影响。步入近代社会,西方外部力量的强行入侵不仅带来了凌辱,还给了国人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模式。在此情况下,玉秀楼便成为了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且思想开明的何芷舠崇尚西洋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追寻西洋生活的全新尝试,屋内的铁艺花床、法式壁炉、进口瓷砖、钢琴画架以及老式留声机无不洋溢着浓浓的西洋气息(见图2)。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何园主人的生活模式对玉秀楼这座“扬气”与“洋气”交相辉映的中西合璧建筑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
2.3 人为因素的主导
建筑的形成离不开人类意识的主导。19世纪末,扬州失去了唐清时期的显赫繁华变为苏北小城,外国设计师来扬建造十分罕见,以本地工匠和设计师为主力军的建造团队主导市场。在当时,面对市场需求和生活压力,部分工匠多学习摹仿,主动接触新技术,但此类的学习也仅局限在了建筑的表皮上,对西方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方式理解不深,同时,多年的审美情趣和建造经验也使他们在具体建筑建造中又难以彻底摒弃地方传统建筑做法。
研究发现,中西合璧的玉秀楼运用了“中体西用”的融合途径,即以扬州传统建筑为主体,采用了少量的西式构件替代传统构件装饰外部,大量的西式陈设装点室内。也许这正是当时建筑工匠的意识主导,或是工匠与园主何芷舠协商的共同结果。
玉秀楼,碧瓦朱檐、楼廊整饬,一派华庭之气。作为扬州典型的中西合璧住宅建筑,玉秀楼因其独特的欧式风情一直被何家称为“洋房”,但不难发现,虽为洋房,但建筑主体没有摆脱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形式,采用了传统“回”字形串楼理念,南北两座砖木结构建筑并列相连,四面廊道围合出明朗院落,似乎又有了些北京四合院的独特韵味。玉秀楼两栋建筑面宽相等,均为25.11 m,而进深略有不同,南楼进深9.86 m,北楼进深9.98 m。南北各六开间,上下两层,房间对称,总共24间。建筑空间采用双面外廊式线型布局模式(见图3),两条走廊位于内部空间南北两侧,起到联系横向空间和过渡空间的作用。除此之外,在空间组织模式上,玉秀楼还采用了三门一梯的内向集中的空间结构,通过楼梯连接上下空间,满足了垂直交通的功能需求。
玉秀楼细部装饰非常考究。屋顶采用传统的四坡顶,青色蝴蝶瓦俯仰扣于屋面,紧密搭接,形似鱼鳞,屋顶与南北廊道搭设的坡顶交合相接形成落水斜沟。柱间木质圆拱形撑牙替代了传统挂落,撑牙的雕花取材于中国传统的卷草纹样,传达出富贵吉祥之意。房间门窗双层设置,内为对开玻璃门窗,外侧是法式抽芯百叶门窗(见图4),房间内还有日本拉门隔断内外空间。门头砌筑青砖拱券替代过梁,而窗洞采用了最早源于殖民地建筑的中梯字形平面,内墙窗口面积大于外墙,在不影响建筑外立面比例的基础上增加了室内采光。在屋顶的处理上,玉秀楼摒弃了传统建筑砌上明造的建造手法,屋顶结构被天花遮蔽起来。在房顶和墙面的交接处还安置了直线型线脚,天花中央设圆形石膏线灯盘,悬吊旧式吊灯,大气简约。尽管建筑屋顶、门窗、栏杆等这些建筑物质元素在玉秀楼建筑式样表达上或叠加或置换,何园主人仍把中国最传统的思想观念保留了下来,如廊道拐角处设置提升孔,以供不能上楼的仆人传送宵夜,又如房屋入口处放置的如意台阶,何芷舠居住的北楼要比子女居住的南楼多出一级。可以说,无论主人的思想里融入了多少西方先进开放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卑分明,上下有序的观念仍根深蒂固。
玉秀楼的墙体采用220 mm×80 mm×45 mm的青砖砌筑,墙面平整光洁,错落有致。砖体用细沙、糯米汁和草木灰(稻草烧制)调和的灰浆作为粘结用料垒接,砖缝缝隙如丝,因像油灯的白色灯草,故被扬州人称“灯草缝”[2]。墙体单块青砖是最小的尺度分级单位,再加上它的砌筑方式采用了扬州传统的青灰丝缝清水扁砌,所以墙体立面各种建筑元素统一在一种尺度秩序里,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类似于传统木构建筑构屋之制中以材为祖的材分制度。它们积淀着科学的理性精神,以便中西融合获得和谐的韵律和良好的比例尺度关系。除去扬州传统砌筑形式,在玉秀楼南楼的角楼还出现了欧式建筑做法,如层层青砖外压形成的线脚花式,线脚下面砌筑三层青砖形似木质斗拱(见图5)。可见,中西合璧建筑仍固守着对传统木质建筑结构的推崇和依赖。这种砖仿木构的出现,不仅表现出当时人们对传统木构建筑的认同,同时也可看出青砖因其可塑性强、便于操作的特性成为融合中西建筑结构的最佳材料,在很多中西合璧建筑中被广泛使用。
玉秀楼在遵循建筑客观适应性的基础上融入西方元素,彰显出以人为本、中西融合的建筑技术个性。它独一无二的风格式样是在继承传统理念基础上的一大全新突破,特别是建筑元素的式样及材质在中西建筑体系中的叠加置换,生动展现了扬州在面对西方建筑语汇时所表现出的兼收并蓄、开放融通的文化特质。在当今,面对全球化与地域文化的激烈碰撞,传统建筑近乎淹没在“文化趋同”的浪潮中而没得到充分关注,开展关于近代中西合璧住宅建筑的研究,可以带动近代建筑有关民间性“本土演进”的深入研究,同时中西合璧建筑的融合及演变规律对当今全球语境下的地域性建筑设计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李海清.中国建筑现代转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92-93.
[2] 张理晖.扬州传统建筑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87-91.
DiscussiononmodernChineseandWesternresidentialbuildingtakingYangzhouYuxiubuildingasanexample
SONGLi-naGUOWei-min
(DesignCollege,JiangnanUniversity,Wuxi214122,China)
It is completed through research, measurement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autho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architectural status, forming reason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mansion of Yuxiu. Its styles integration and evolution hav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to the reg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oday’s global environment.
the sino-west combined style, formation, architectural feature
1009-6825(2014)33-0002-03
2014-09-14
宋莉娜(1988- ),女,在读硕士; 过伟敏(1963- ),男,博士生导师,教授
TU2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