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探析
——基于全国2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

2014-08-11 02:03武,
关键词:城市居民居民变量

娄 成 武, 张 平

(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19 )

一、引 言

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是指居民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结合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实行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行为活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1]这从政策上确立了城市社区自治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国内外学者们亦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形成了初步的理论成果。国外学者对于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散见于各种和政治参与行为有关的文献中,他们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得出能够影响居民社区自治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资本,如居民之间的信任关系、居民的社团资格或者同事关系等[2];政治因素,如政治精英或者利益集团,法规和制度,参与机会和渠道等[3];个体因素,包括居民的心理倾向性和人口统计学变量[4]。心理倾向有个体的自我概念、控制点、社交性、自我效能感、疏离感、党派认同、态度(预期收益和成本的权衡)[5]、价值观、能力、意向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性别、年龄、民族等;经济因素,主要指社区居民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社区服务设施,如集会场所、文化娱乐场所、体育健身场所等[6];工作自主性因素,主要指居民是否可在单位中参与工作决策、经常提出工作建议、自主决定工作规划等[7]。国内学者关于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的研究主要通过定性分析方法探讨城市社区自治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发展历程[8],城市社区自治的理论基础和模式[9][10],城市社区自治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城市社区自治的对策等宏观和中观层面的议题[11][12]。

鉴于此,充分借鉴国外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研究的经验和科学方法,拓展中国城市社区自治问题研究的新视角,有效发动城市社区自治主体参与自治势在必行。本文尝试从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这一微观角度入手,依据社会心理学的计划行为理论,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测数据验证计划行为理论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解释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的内在心理动力,针对模型中各影响因素的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有效调动城市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的措施,以期为党和政府现阶段的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是一种解释人类个体一般行为决策过程的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的源头可以追溯到Fishbein的态度期望价值模型(expectancy-value model of attitude)。1991 年Ajzen发表《计划行为理论》一文,标志着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人意志完全控制的或者自发的行为不仅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还受执行行为的个人能力、机会、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其中,态度是个人对某项行为的总体评价;主观规范是个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特定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人在发生某项行为时自己所感受到可以控制的程度。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间接影响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4](P22)。

计划行为理论自提出后,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的研究,如:戒除烟酒、税收、消费、志愿服务、投票选举等,对行为有较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但是该理论源自西方文化背景,对于中国文化背景以及中国公民政治行为研究的适用性有待证实。本文借鉴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实施中国城市居民的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研究。

2.问卷编制

借助计划行为理论工具以及相关文献,构建了包括社区自治认知、社区自治态度、社区自治主观规范、社区自治感知行为控制、社区社会资本、社区自治行为共6个维度6道题的开放式问卷,用拦截访谈的方便抽样方法抽取57人为开放问卷调查对象。总结开放式问卷的结果,得出包含社区自治认知、社区自治态度、社区自治主观规范、社区自治感知行为控制、社区自治意向、社区自治行为、社区社会资本、人格倾向共8个维度的预调查封闭问卷,并以方便抽样的方式抽取了105人进行预调查问卷的访问。对预调查问卷数据实施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信度分析,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变量由5个(自治行为、自治态度、自治主观规范、自治感知行为控制、自治意向)修正为3个(自治行为、自治态度、自治实际控制感),其中自治实际控制感是将主观规范、自治意向和感知行为控制合并为新变量,因为这3个变量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负载为一个因子,充分说明中国文化背景下公民政治行为有其独特性,计划行为理论在此得到修正。计划行为理论3个变量加上社区社会资本、人格倾向、自治认知共6个维度构成中国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的正式调查问卷。本研究正式问卷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3~0.949,总体问卷信度为0.962。

3.被试

本文界定的中国城市是指各地区的地级市和直辖市。居民是指居住在该城市1年以上,且年满18周岁的公民。采取四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马鞍山市、铜陵市、莆田市、宜昌市、张家界市、宜宾市、遂宁市、廊坊市、宝鸡市、长治市、白城市、抚顺市、营口市、南宁市、赤峰市、武汉市、沈阳市、西安市、上海市、北京市20个城市受访者共计2000人。回收有效问卷1794份,有效率89.7%。

样本的总体人口统计学特征为:男性占47.4%,女性占52.6%。18~29岁占45.4%,30~44岁占32.8%,45~59岁占15.8%,60岁及以上占6%。已婚占55.1%,未婚占39.6%,其他占5.3%。初中及以下占11.5%,高中或中专占20.4%,大专占22.8%,大学本科占36.7%,研究生及以上占8.6%。党员占33%,群众占41.2%,民主党派占1.5%,团员占24.3%。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正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占1.9%,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普通干部﹑普通技术人员占9.6%,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普通工作人员占17.4%,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如正副教授、正副研究员占2.1%,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占3.8%,企业普通工作人员占20%,个体、买卖经营者占8.8%,装卸﹑家政等零工/打工者占9.9%,学生,退休、离休及无工作人员占26.5%。

4.数据处理

将有效问卷的原始数据录入电脑,采用SPSS17.0和 Mplus6.12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中,将有效样本1794份利用SPSS17.0随机分成两半,一批897份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寻找最为合理的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利用另一批897份样本数据作为效度样本,对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的最合理模型进行校对和验证,以科学地证明最终合理模型分析结论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严谨性。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设计

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正式问卷共保留了社区自治态度、社区自治实际控制感、社区自治行为、社区社会资本、社区自治认知、人格倾向、社会经济地位共7个进入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其中,社会经济地位的标识变量为多类别定类变量,这些潜变量之间是相关关系,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进行检验。利用随机分半生成的897名测定样本资料,采用逐次加入新变量的方式,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合理关系模型。

模型1为计划行为理论的原始设计,包括社区自治实际控制感、社区自治态度、社区自治行为。在此基础上,陆续加入新的变量自治认知(模型2)、人格倾向(模型3)、社会经济地位(模型4),社区社会资本(模型5)。模型1、2、3、4、5之间为套嵌关系,模型1套嵌于2、3、4、5中,模型2套嵌于3、4、5中,以此类推。模型1和模型2、3、4、5之间将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找到最合理的中国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模型5涵盖了模型1~4的度量关系,它是经过验证的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最合理模型,其变量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模型5变量关系示意图注:箭头方向表示一个潜变量对另一个潜变量的直接影响,加号或者减号表示这种影响为正向或者负向。

(2)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拟合度比较

居民自治行为影响因素的拟合度检验是对已制作好的预测模型进行检验,比较它们的预测结果与居民自治行为实际发生情况的吻合程度。本研究选用带有稳健标准误的极大似然估计(MLR)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和模型拟合度检验。MLR主要适合当数据分布违反多元正态分布假设和标识变量相互不独立时对标准误和卡方值进行稳健估计。在得出模型中各结构变量以及标识变量之间的影响系数后,将被估计的影响系数代入模型进行检验,模型1~模型5拟合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模型1~模型5拟合指标比较

由表1可知,从比较成熟的拟合度判断指标RMSEA看,计划行为理论基础模型照比其扩展模型差。基础模型RMSEA值为0.082,不如添加了背景变量的模型2、3、4、5好。另外,结合CFI(比较拟合指标)、TLI(NNFI,不规范拟合指数)、SRMR(标准化残差均方根)的值和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最好的计划行为理论扩展模型为模型5,即当所有的计划行为理论基础变量和补充变量全部进入结构方程模型后,其拟合指标照比任何其他模型都好,RMSEA值为0.048,是所有模型中最小的一个。从CFI、TLI、SRMR的值和卡方与自由度的比值上看,都是模型5的指标为最优,说明多因素综合起来解释中国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更为合理和科学。

2.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的模型交叉效度验证

利用随机生成的第二批897例样本数据为效度样本数据,对上述模型比较得出的最合理模型即模型5的数据(测定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探求综合模型的稳定性和科学性。本研究采用宽松验证策略,即验证性样本仅需维持与测定模型相同的因素结构,参数无需进行任何等同设定。

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居民社区社会资本、社会经济地位、人格倾向、社区自治认知、社区自治态度、社区自治实际控制感和社区自治行为7个潜变量进行关系分析,效度样本模型拟合度指标和测定样本拟合度指标分布如表2所示。

表2 模型效度交叉验证拟合度指标

由表2可知,两个模型拥有相同的自由度,这表示两个模型的界定与因素结果完全相等。同时,两个模型的χ2相差272.042,占两者之和的6.1%,即两个模型的卡方贡献百分比相差6.1%,符合宽松复合策略的要求。另外,在效度样本模型的验证数据中,χ2= 2364.000,df=763,卡方值与自由度比值为3.100<5,拟合良好;RMSEA=0.052,可以说是不错的模型拟合;TLI=0.884,CFI=0.892,二者都十分接近0.9,从这两个指标看:模型拟合一般;SRMR=0.054,小于判断值0.08,表明模型整体的残差很小,拟合良好。

总体上看,模型5整体拟合较好,来自第二批居民实际调查数据可以支持计划行为理论的扩展模型,即所有7个潜变量都纳入结构方程模型的测定样本模型5获得了效度样本的数据肯定。经过验证性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检验,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得出的最合理模型获得数据证实,该模型在拟合度指标上具备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根据路径系数分析结果,模型5中只有自治认知和自治实际控制感的关系为负向,但是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余的路径系数都支持了图1中的研究假设。模型5的路径系数见图2。

图2 模型5的路径系数示意图

3.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最合理模型的路径系数总效应

为了进一步考察最合理模型各个潜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以更加详尽具体地阐明各个因素对居民社区自治行为的影响大小,遂进行最合理模型路径系数直接、间接和总效应的比较。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最合理模型中各潜在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标准化后)

由表3可知,对自治行为存在直接效应的是自治实际控制感和社区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的作用小于自治实际控制感。对自治行为产生间接作用的因素中,按照路径系数大小进行排列,依次为:人格倾向、社区社会资本、自治态度、自治认知,社会经济地位是负向的影响。

对自治行为总效应的分析显示,自治实际控制感(0.428)仍旧是影响力最大因素,即自治实际控制感水平越高,对自治行为的推动作用越强,它对自治行为发挥最为关键性的作用。这个结果符合计划行为理论基本内容的设计。排列第二位的影响因素是社区社会资本(0.333)。在间接效应方面,社区社会资本的作用不如人格倾向,但是当把直接和间接效应加总之后,社区社会资本的作用大于人格倾向,总体上社区社会资本存量越高,居民之间的互信合作越多,自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第三位的影响因素是人格倾向(0.280)。越是热情外向、具有同情心、很有责任感和开拓精神的居民,社区自治行为越容易发生,参与的次数也越多。第四位的影响因素是自治态度(0.169),自治态度越是积极,对社区自治的后果认知和评价越好,自治行为的次数越高。通过加入计划行为理论的背景因素,计划行为理论基础模型或者基本变量中的态度因素影响作用变弱,其影响力不如社区社会资本和人格倾向的作用好。排名第五位的是自治认知(0.004)。社区自治基本知识的理解对社区自治行为的作用很微弱,路径系数很小。尽管是正向影响,但是作用并非明显,而社会经济地位对自治行为的总效应是负值(-0.046),这种负向影响要大于自治认知的作用。说明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居民,越不参与社区自治行为;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居民,越参与社区自治活动。

四、讨 论

根据上述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自治实际控制感对居民社区自治行为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由于基层民主政治实践中存在法制不健全、参与渠道欠缺、党和政府过度干预居民自治、大众传媒宣传乏力等,使得居民参与社区自治活动外部控制感薄弱,严重制约了其参与社区自治活动;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儒家思想从一开始就对“个人”加了一些限制,加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集体主义的强调,中国社会治理中的公民参与更多是出于“自上而下”的旨意[13],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最终结果的影响还相对有限,由此导致中国公民自我效能感欠缺。外部控制感不足,自我效能感欠缺,总体的自治实际控制感水平不高,使得居民参与自治动力匮乏。

影响居民社区自治行为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社区社会资本。社区社会资本是社区内部的个人和组织在互动中形成的信任、互惠、合作关系的总和,高的社区社会资本存量意味着人际之间相互信任,邻里和睦,相互守望。这必然促使开展社区自治活动时,居民能够相互告知、鼓励,共同参与。

人格倾向是影响居民社区自治行为的第三个重要因素。通常外向、宜人的居民更愿意与他人沟通,在各种活动中表现活跃,参与社区自治活动的几率更大。而具有责任感和进取、创新精神的居民在各种活动中都会倾向于展现自己的能力,在社区自治活动中也不例外。

社区自治态度是影响居民社区自治行为的第四个重要因素,越是能够认识到社区自治为自己和社会带来积极后果的居民,他们就越是会参与到社区自治活动中。

自治认知是影响居民自治行为的第五个因素,说明居民对社区自治的基本内涵的认知越是清晰和正确,越是能够对参与社区自治活动产生推动作用。

职业、教育程度和收入综合起来称为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对居民社区自治行为的影响位列最后,而且是负值。可能的原因是富裕的、处于领导层次的居民每天忙于自己的工作事务,无暇顾及社区活动。越高教育程度的居民,对社区自治的认知越是深刻,而现实的基层民主政治状况存在一些弊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较大,遂不参与社区自治活动。另外,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居民在社区中的社会资本存量不高,他们的社会资本都在职场中,因此,也削弱了其参与社区自治的动力。

五、结论及建议

根据中国城市居民的样本数据,在社区自治领域中,计划行为理论从5个基础因子——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意向和行为被修正为3个基础因子——态度、实际控制感和行为。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出中国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最合理模型为7因素模型,即当自治态度、自治实际控制感、自治行为、人格倾向、社区社会资本、自治认知、社会经济地位7个因素都纳入模型中时,模型的拟合度最佳。而验证性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证实了上述7因素模型为最合理模型,它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的总效应分析,发现对社区自治行为产生正向影响的因素按其重要性分别为:自治实际控制感、社区社会资本、人格倾向、自治态度、自治认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城市社区自治是中国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必须明晰促进中国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的前提,即中国的城市社区自治是在党组织领导和政府主导下,居民作为主体积极参与的自治。在此基础上,依据上述研究结论,为了充分调动作为社区自治主体的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最为重要的是从社区自治实际控制感入手,给予居民成功的自治直接经验或者替代经验,使得居民在自治参与中获得自信与满足,或者以观察学习的方式看到其他居民参与自治带来的好处,从而提升自治效能感。要推动经济和政治健康发展,密切社区自治和居民的利益关系,切实保障居民的自治权利,从而增强居民自治的外部控制感。要大力培育以社区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公民社会,增加社区社会资本存量,有效促进居民参与自治活动。家庭、学校和职业实践要形成合力,共同形塑居民良好人格品质。要实施积极的社会说服,加强社区自治认知,弘扬社区自治精神。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0.

[2] RUESCHEMEYER D,WITTROCK B,RUESCHEMEYER M.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 East and West:Comparisons and Interpretations [M]. New York:M.E.Sharpe,1998.277.

[3] BOX R C. 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 孙柏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5-77.

[4] FISHBEIN M,AJZEN I. Predicting and Changing Behavior:The Reasoned Action Approach[M]. New York:Psychology Press,2010. 11.

[5]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62.

[6] YANCEY W L,ERICKSEN E P.The antecedents of community:the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Urban Neighborhood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9,44(2):253-262.

[7] BURN S M,KONRAD A M. Political participation:a matter of community,stress,job autonomy,and contact by political organizations[J]. Political Psychology,1987,8(1):125-138.

[8] 侯且岸. 自治理念与城市社区自治的评价体系[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1):10-13.

[9] 陈伟东. 邻里网络:自组织的社会结构——解读城市社区自治的一种分析框架[J]. 湖湘论坛,2010,(2):28-34.

[10] 王华. 转型时期我国社区自治模式探析[J]. 行政与法,2009,(3):8-11.

[11] 赵东霞,卢小君. 城市社区居民满意度评价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94-98.

[12] 张大维,殷妙仲. 社区与社会资本:互惠、分离与逆向——西方研究进展与中国案例分析[J]. 理论与改革,2010,(2):22-27.

[13] 曾莉. 公共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理性审视——基于公民治理理论的视角[J]. 甘肃社会科学,2011,(1):70-73.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居民变量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石器时代的居民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关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议案
乌鲁木齐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高台居民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