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心电图恢复与预后分析

2014-08-11 05:10高华
关键词:早期急性期心肌梗死

高华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后,心电图恢复程度评价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溶栓治疗后各时段心电图是否出现早期(溶栓后2h)ST段恢复可分为Ⅰ组(回降幅度在90%以上,基本恢复至等电线)、Ⅱ组(回降幅度介于50%~90%)、Ⅲ组(回降幅度在50%以内),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PK-MB)、左心功能(LVEF)及住院病死率等情况。结果:Ⅲ组患者梗死后吸烟率,发生糖尿病、心绞痛以及糖尿病等情况较Ⅰ组、Ⅱ组患者更严重(P<0.05),Ⅲ组患者在胸痛时及溶栓后的CPK-MB峰时及其峰值含量明显高于I组、Ⅱ组,I组患者与Ⅱ组、Ⅲ组患者的LVEF以及病死率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后,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心电图ST段恢复情况可为评估早期临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急性期;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心电图恢复;预后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冠心病类型,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局部心肌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所致,该病往往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早期再灌注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目前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再灌注治疗手段。评价患者的再灌注情况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大多数学者表明,心电图ST段恢复可作为评价冠脉再灌注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对于是否可作为评价临床预后的研究却少有涉足。为进一步探讨溶栓后不同时段ST恢复情况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本文对我院收治的70例患者溶栓后的心电图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静脉溶栓治疗,入选患者均参照WHO制定的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标准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适应症[2]。同时排除存在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者;合并有心肌病、心脏瓣膜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以及合并有消化道大出血、脑出血患者。70例患者中男49例,女21例;患者年龄27~80岁,平均62.4±9.7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40例,下壁梗死30例。

方法:所有患者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前,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溶栓前应给予300mg阿司匹林以及300g氯吡格雷口服,连续服用3d,80mg/d。给予100万U~150万U尿激酶(由南京大学制药厂生产)静脉滴注(加入100ml浓度为0.9%生理盐水稀释液),确保在30min内输完。静脉溶栓结束后12h,应皮下注射7500U肝素钙,连续注射1周,并给予每小时2~3mg硝酸甘油常规静脉滴入。静脉溶栓治疗后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抗凝药、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聚集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他汀类降脂药等治疗[3]。

观察指标:由专人负责在溶栓前以及溶栓后即刻、30min、1h、2h、3h各时段观察并记录18导联心电图的ST段变化情况,应注意的是在溶栓前应至少测量2次心电图,并取ST抬高最为显著的一次。发病后8~20h,每间隔2h检测1次患者的心肌酶指标变化,时刻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胸痛程度以及胸痛发作时间,密切观察心电示波器是否发生心律失常状况。根据患者静脉溶栓后2h心电图ST抬高下降幅度分为Ⅰ组(回降幅度在90%以上,基本恢复至等电线)、Ⅱ组(回降幅度介于50%~90%)、Ⅲ组(回降幅度在50%以内),其中I组7例,Ⅱ组35例,Ⅲ组28例。根据临床规定的相关标准对冠脉再通情况进行判断,及时采取进一步治疗方案。在患者发病后1~4周,平均17.5±1.5d,检测患者的左心室功能(LVEF),同时记录各种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病死率。①ST段测量方法:分别测量溶栓前以及溶栓后2h心电图中相关梗死ST段抬高的ST之和,ST段测量的等电线未TP段,ST段值衡量标准为抬高最高导联J点后80ms处。②心肌酶分析:按照国际标准方法测定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同工酶(CPK-MB)水平,观察胸痛后以及溶栓后CPK-MB峰值的时间,记录CPK-MB峰值最大时的含量。③心功能测定及评价。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肺部听诊是否闻及双肺底湿啰音,并结合超声心动图中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溶栓再通判定标准:判断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无创性溶栓成功标准[4],心肌酶峰值在发病后14h内提前出现,胸痛明显缓解,ST段上抬在2h内下降幅度>50%,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统计学处理:选用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数据均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Ⅰ组患者梗死部位主要位于下壁,且明显多于Ⅲ组,Ⅲ组患者主要位于前壁,且明显多于Ⅰ组;Ⅲ组患者的溶栓时间明显长于Ⅰ组、Ⅱ组,且Ⅲ组吸烟率,发生糖尿病、心绞痛以及糖尿病等情况较Ⅰ组、Ⅱ组患者更严重(P<0.05),具体见表1。

讨论

对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尽早、充分、持续的开通梗死的相关血管,充分灌注梗死区心肌细胞,尽可能将濒临坏死的心肌细胞挽救,减少梗死范围,保护左心室功能,目前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实现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梗死冠脉开通时间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如何评价再灌注治疗后冠脉再通的情况显得尤为重要,张喜风等人对100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溶栓后2h描记12导联心电图,发现早期ST段恢复患者的冠脉再通率90%明显高于无ST段恢复患者65%,说明ST段恢复可作为判断溶栓再通的一个辅助指标。但是对于ST段恢复是否可作为评价临床预后的指标的报道较少,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冠状堵塞血管再通时的心电图ST段会急速回降,甚至恢复至等电线,且大多发生在2h内。本组通过观察患者2h内心电图ST段变化,以ST段回降幅度50%为切点分为三组对比观察,发现ST段回降幅度在50%以上患者胸痛后及溶栓后CPK-MB峰值时间明显短于ST段回降50%以内患者,且最大CPK-MB峰值含量也明显减少。且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恢复较好,住院死亡率为0%,预后良好。相反ST段回降幅度在50%以内患者心功能受损程度较严重,住院死亡率达到17.9%,说明预后较差。同时,根据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表明,ST段回降在50%以内患者的梗死部位主要位于前壁,且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较多,提示患者预后与这些高危因素相关。

综上所述,溶栓后ST段恢复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评估临床预后的作用指标,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可提高预测准确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24(5):328-340.

[2]吴茂林.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14(3):233.

[3]张喜风,彭风生,刘伯新,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血清心肌酶的时象变化[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23(1):74.

[4]马礼坤,余华,冯克福,等.急性心肌梗死转运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6(6):485.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后,心电图恢复程度评价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溶栓治疗后各时段心电图是否出现早期(溶栓后2h)ST段恢复可分为Ⅰ组(回降幅度在90%以上,基本恢复至等电线)、Ⅱ组(回降幅度介于50%~90%)、Ⅲ组(回降幅度在50%以内),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PK-MB)、左心功能(LVEF)及住院病死率等情况。结果:Ⅲ组患者梗死后吸烟率,发生糖尿病、心绞痛以及糖尿病等情况较Ⅰ组、Ⅱ组患者更严重(P<0.05),Ⅲ组患者在胸痛时及溶栓后的CPK-MB峰时及其峰值含量明显高于I组、Ⅱ组,I组患者与Ⅱ组、Ⅲ组患者的LVEF以及病死率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后,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心电图ST段恢复情况可为评估早期临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急性期;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心电图恢复;预后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冠心病类型,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局部心肌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所致,该病往往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早期再灌注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目前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再灌注治疗手段。评价患者的再灌注情况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大多数学者表明,心电图ST段恢复可作为评价冠脉再灌注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对于是否可作为评价临床预后的研究却少有涉足。为进一步探讨溶栓后不同时段ST恢复情况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本文对我院收治的70例患者溶栓后的心电图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静脉溶栓治疗,入选患者均参照WHO制定的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标准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适应症[2]。同时排除存在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者;合并有心肌病、心脏瓣膜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以及合并有消化道大出血、脑出血患者。70例患者中男49例,女21例;患者年龄27~80岁,平均62.4±9.7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40例,下壁梗死30例。

方法:所有患者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前,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溶栓前应给予300mg阿司匹林以及300g氯吡格雷口服,连续服用3d,80mg/d。给予100万U~150万U尿激酶(由南京大学制药厂生产)静脉滴注(加入100ml浓度为0.9%生理盐水稀释液),确保在30min内输完。静脉溶栓结束后12h,应皮下注射7500U肝素钙,连续注射1周,并给予每小时2~3mg硝酸甘油常规静脉滴入。静脉溶栓治疗后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抗凝药、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聚集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他汀类降脂药等治疗[3]。

观察指标:由专人负责在溶栓前以及溶栓后即刻、30min、1h、2h、3h各时段观察并记录18导联心电图的ST段变化情况,应注意的是在溶栓前应至少测量2次心电图,并取ST抬高最为显著的一次。发病后8~20h,每间隔2h检测1次患者的心肌酶指标变化,时刻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胸痛程度以及胸痛发作时间,密切观察心电示波器是否发生心律失常状况。根据患者静脉溶栓后2h心电图ST抬高下降幅度分为Ⅰ组(回降幅度在90%以上,基本恢复至等电线)、Ⅱ组(回降幅度介于50%~90%)、Ⅲ组(回降幅度在50%以内),其中I组7例,Ⅱ组35例,Ⅲ组28例。根据临床规定的相关标准对冠脉再通情况进行判断,及时采取进一步治疗方案。在患者发病后1~4周,平均17.5±1.5d,检测患者的左心室功能(LVEF),同时记录各种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病死率。①ST段测量方法:分别测量溶栓前以及溶栓后2h心电图中相关梗死ST段抬高的ST之和,ST段测量的等电线未TP段,ST段值衡量标准为抬高最高导联J点后80ms处。②心肌酶分析:按照国际标准方法测定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同工酶(CPK-MB)水平,观察胸痛后以及溶栓后CPK-MB峰值的时间,记录CPK-MB峰值最大时的含量。③心功能测定及评价。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肺部听诊是否闻及双肺底湿啰音,并结合超声心动图中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溶栓再通判定标准:判断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无创性溶栓成功标准[4],心肌酶峰值在发病后14h内提前出现,胸痛明显缓解,ST段上抬在2h内下降幅度>50%,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统计学处理:选用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数据均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Ⅰ组患者梗死部位主要位于下壁,且明显多于Ⅲ组,Ⅲ组患者主要位于前壁,且明显多于Ⅰ组;Ⅲ组患者的溶栓时间明显长于Ⅰ组、Ⅱ组,且Ⅲ组吸烟率,发生糖尿病、心绞痛以及糖尿病等情况较Ⅰ组、Ⅱ组患者更严重(P<0.05),具体见表1。

讨论

对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尽早、充分、持续的开通梗死的相关血管,充分灌注梗死区心肌细胞,尽可能将濒临坏死的心肌细胞挽救,减少梗死范围,保护左心室功能,目前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实现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梗死冠脉开通时间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如何评价再灌注治疗后冠脉再通的情况显得尤为重要,张喜风等人对100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溶栓后2h描记12导联心电图,发现早期ST段恢复患者的冠脉再通率90%明显高于无ST段恢复患者65%,说明ST段恢复可作为判断溶栓再通的一个辅助指标。但是对于ST段恢复是否可作为评价临床预后的指标的报道较少,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冠状堵塞血管再通时的心电图ST段会急速回降,甚至恢复至等电线,且大多发生在2h内。本组通过观察患者2h内心电图ST段变化,以ST段回降幅度50%为切点分为三组对比观察,发现ST段回降幅度在50%以上患者胸痛后及溶栓后CPK-MB峰值时间明显短于ST段回降50%以内患者,且最大CPK-MB峰值含量也明显减少。且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恢复较好,住院死亡率为0%,预后良好。相反ST段回降幅度在50%以内患者心功能受损程度较严重,住院死亡率达到17.9%,说明预后较差。同时,根据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表明,ST段回降在50%以内患者的梗死部位主要位于前壁,且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较多,提示患者预后与这些高危因素相关。

综上所述,溶栓后ST段恢复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评估临床预后的作用指标,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可提高预测准确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24(5):328-340.

[2]吴茂林.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14(3):233.

[3]张喜风,彭风生,刘伯新,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血清心肌酶的时象变化[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23(1):74.

[4]马礼坤,余华,冯克福,等.急性心肌梗死转运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6(6):485.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后,心电图恢复程度评价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溶栓治疗后各时段心电图是否出现早期(溶栓后2h)ST段恢复可分为Ⅰ组(回降幅度在90%以上,基本恢复至等电线)、Ⅱ组(回降幅度介于50%~90%)、Ⅲ组(回降幅度在50%以内),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PK-MB)、左心功能(LVEF)及住院病死率等情况。结果:Ⅲ组患者梗死后吸烟率,发生糖尿病、心绞痛以及糖尿病等情况较Ⅰ组、Ⅱ组患者更严重(P<0.05),Ⅲ组患者在胸痛时及溶栓后的CPK-MB峰时及其峰值含量明显高于I组、Ⅱ组,I组患者与Ⅱ组、Ⅲ组患者的LVEF以及病死率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后,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心电图ST段恢复情况可为评估早期临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急性期;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心电图恢复;预后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冠心病类型,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导致局部心肌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所致,该病往往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早期再灌注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目前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再灌注治疗手段。评价患者的再灌注情况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大多数学者表明,心电图ST段恢复可作为评价冠脉再灌注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对于是否可作为评价临床预后的研究却少有涉足。为进一步探讨溶栓后不同时段ST恢复情况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本文对我院收治的70例患者溶栓后的心电图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静脉溶栓治疗,入选患者均参照WHO制定的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标准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溶栓适应症[2]。同时排除存在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者;合并有心肌病、心脏瓣膜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以及合并有消化道大出血、脑出血患者。70例患者中男49例,女21例;患者年龄27~80岁,平均62.4±9.7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40例,下壁梗死30例。

方法:所有患者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前,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溶栓前应给予300mg阿司匹林以及300g氯吡格雷口服,连续服用3d,80mg/d。给予100万U~150万U尿激酶(由南京大学制药厂生产)静脉滴注(加入100ml浓度为0.9%生理盐水稀释液),确保在30min内输完。静脉溶栓结束后12h,应皮下注射7500U肝素钙,连续注射1周,并给予每小时2~3mg硝酸甘油常规静脉滴入。静脉溶栓治疗后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抗凝药、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聚集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及他汀类降脂药等治疗[3]。

观察指标:由专人负责在溶栓前以及溶栓后即刻、30min、1h、2h、3h各时段观察并记录18导联心电图的ST段变化情况,应注意的是在溶栓前应至少测量2次心电图,并取ST抬高最为显著的一次。发病后8~20h,每间隔2h检测1次患者的心肌酶指标变化,时刻观察并记录患者的胸痛程度以及胸痛发作时间,密切观察心电示波器是否发生心律失常状况。根据患者静脉溶栓后2h心电图ST抬高下降幅度分为Ⅰ组(回降幅度在90%以上,基本恢复至等电线)、Ⅱ组(回降幅度介于50%~90%)、Ⅲ组(回降幅度在50%以内),其中I组7例,Ⅱ组35例,Ⅲ组28例。根据临床规定的相关标准对冠脉再通情况进行判断,及时采取进一步治疗方案。在患者发病后1~4周,平均17.5±1.5d,检测患者的左心室功能(LVEF),同时记录各种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病死率。①ST段测量方法:分别测量溶栓前以及溶栓后2h心电图中相关梗死ST段抬高的ST之和,ST段测量的等电线未TP段,ST段值衡量标准为抬高最高导联J点后80ms处。②心肌酶分析:按照国际标准方法测定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同工酶(CPK-MB)水平,观察胸痛后以及溶栓后CPK-MB峰值的时间,记录CPK-MB峰值最大时的含量。③心功能测定及评价。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肺部听诊是否闻及双肺底湿啰音,并结合超声心动图中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溶栓再通判定标准:判断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制定的无创性溶栓成功标准[4],心肌酶峰值在发病后14h内提前出现,胸痛明显缓解,ST段上抬在2h内下降幅度>50%,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统计学处理:选用软件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数据均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Ⅰ组患者梗死部位主要位于下壁,且明显多于Ⅲ组,Ⅲ组患者主要位于前壁,且明显多于Ⅰ组;Ⅲ组患者的溶栓时间明显长于Ⅰ组、Ⅱ组,且Ⅲ组吸烟率,发生糖尿病、心绞痛以及糖尿病等情况较Ⅰ组、Ⅱ组患者更严重(P<0.05),具体见表1。

讨论

对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尽早、充分、持续的开通梗死的相关血管,充分灌注梗死区心肌细胞,尽可能将濒临坏死的心肌细胞挽救,减少梗死范围,保护左心室功能,目前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实现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梗死冠脉开通时间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如何评价再灌注治疗后冠脉再通的情况显得尤为重要,张喜风等人对100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溶栓后2h描记12导联心电图,发现早期ST段恢复患者的冠脉再通率90%明显高于无ST段恢复患者65%,说明ST段恢复可作为判断溶栓再通的一个辅助指标。但是对于ST段恢复是否可作为评价临床预后的指标的报道较少,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冠状堵塞血管再通时的心电图ST段会急速回降,甚至恢复至等电线,且大多发生在2h内。本组通过观察患者2h内心电图ST段变化,以ST段回降幅度50%为切点分为三组对比观察,发现ST段回降幅度在50%以上患者胸痛后及溶栓后CPK-MB峰值时间明显短于ST段回降50%以内患者,且最大CPK-MB峰值含量也明显减少。且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恢复较好,住院死亡率为0%,预后良好。相反ST段回降幅度在50%以内患者心功能受损程度较严重,住院死亡率达到17.9%,说明预后较差。同时,根据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表明,ST段回降在50%以内患者的梗死部位主要位于前壁,且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较多,提示患者预后与这些高危因素相关。

综上所述,溶栓后ST段恢复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评估临床预后的作用指标,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可提高预测准确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24(5):328-340.

[2]吴茂林.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14(3):233.

[3]张喜风,彭风生,刘伯新,等.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时血清心肌酶的时象变化[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23(1):74.

[4]马礼坤,余华,冯克福,等.急性心肌梗死转运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6(6):485.

猜你喜欢
早期急性期心肌梗死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早期应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早期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