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赛芝++周亮君
【摘要】目的:探讨浮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取浮针治疗49例,观察组采取普通针灸配合电针、理疗46例,观察2组疗效。结果:2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浮针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浮针;颈椎病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floating needle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Method:95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the treatment group take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in 49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ordinary therapy in 46 cases,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Result: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was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1).Conclusion:Floating needl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Key words]needle;cervical spondylosis
颈椎病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因此人们把它分成不同类型,如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多数表现为酸痛,酸痛的位置主要表现在:棘突两侧的肌肉、斜方肌的上缘、肩胛骨的内侧、肩胛骨的外侧、大小圆肌、前臂等,麻木也是颈椎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主要在手指和前臂,多表现为部分手指麻木,甚至还可表现为头部和五官的异常:如头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耳鸣、听力下降、牙龈、舌头、舌根疼痛、喑哑、胸闷、心慌、失眠等症状。临床上常规采用普通针灸配合电针、理疗以通络消炎镇痛,其疗效不确切且治疗疗程长。本人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浮针治疗颈椎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有关标准拟定[1]。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临床表现: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无明显心肝肾功能不全,无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且能坚持治疗者。
排除对象:患有传染性、恶性病、或有急性炎症、发热的患者,有自发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者、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部位、糖尿病患者、肢体浮肿患者、短期内使用过封闭疗法者、局部涂抹过红花油、按摩乳等刺激性外用药者。
治疗方法:⑴治疗组:①浮针治疗:找到颈椎MTrP点[2],其主要特点:肌肉内存在结节或条索,或仅仅是局部紧张,在结节、条索或者局部紧张的部位上有定位明确的压痛点或激惹点,按压压痛点或激惹点时可产生局部抽搐反应或者远隔部位的疼痛或者其他局部反应,通过压痛点按摩或注射等方法可缓解病痛,所累肌肉伸直受限或无力,还可诱发自主神经症状,如血管收缩、局部肿胀、流涎、头昏、耳鸣等。②治疗方案:方案A:前臂桡侧,P5点-P5点。进针时保持上肢与躯干夹角为25°~35°,患侧前臂置于矮桌或医者大腿上。方案B:上臂外侧中央,下1/3段,由下向上(上肢与躯干夹角为25°~35°)。方案C:同侧肩峰内侧,巨骨穴周围,由外向内,针向P2点。方案D:上背外侧角,P4点周围-P4点。方案E:上背肩胛骨内侧,P3点下方或者外下方-P3点。方案F:P1点下方或者侧面-P1点,左手和缓的活动头部或者颈部。⑵对照组:取穴:风池、风门、大椎、肩髎、臑腧、肩井、曲池、外关、合谷,配合电针,采用连续波,留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配合中频治疗仪,每次20分钟,取患者能耐受的强度,10次为一疗程,必要时休息一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讨论
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与颈部软组织,如椎间盘、黄韧带、脊髓鞘膜等发生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经和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症候群。本病当属中医痹症范畴,中医认为,年高体弱,肝肾不足、正气亏虚,筋骨失养,为本病内因,外感风寒、湿、热,或扭挫损伤为本病的外因,两者相互作用,致使太阳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或筋脉失其所濡,或日久气滞血瘀,静脉闭阻不通而发为本病。浮符中华老师1996年6月发明了浮针疗法,它始萌发于腕踝针,但它在针刺式及针具的选择上,以更加简明快捷的手法,由传统针刺术的垂直提插、捻转、抽、引针刺手法,变为在皮下扫散,在单位时间内施以一定的刺激频率,变垂直点刺激为平面刺激,明显的提高了在皮部及经筋层的经络刺激优势。浮针疗法的作用层面在病痛周围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解剖上称为浅筋膜)相当于传统组织的皮部、经筋层面,中医学上所谓的腠理进针点选在病痛局部或远道部位,也就是我们讲的MTrP点,进针在皮下,针点可从多向性朝向病灶,这与针至病所的理论更为合拍,以针尖靠近病灶或朝向病灶是针至病所的一个治疗原则。它的理论是建立在辨证辨病定性定位的基础上,临床治疗血、痰、湿、液、皮、脉、肉、筋、节、骨之聚集疾病[4],以针尖刺至病灶,靠近病灶或朝向病所,起到以针调气,以针引气的目的。浮针疗法与针至病所的治疗层面,都以传统经络的皮部、经筋为治疗学基础,以治疗临床局灶性疾病(包括阳性压痛点)而取得疗效。浮针疗法没有对感觉神经进行干预,不是止痛或者镇痛方法,而是治疗疼痛的方法[5],同时通过临床反复论证,颈椎疼痛的原因主要不是骨质增生或者颈椎间盘突出病变等原因,而是MTrP点,且可分为显性MTrP点和隐性MTrP点,浮针疗法作用的主要途径就是找MTrP点,即肌肉处于病理状态的挛缩。1940年,英国人Michael Gutstein、澳大利亚 Michael Kelly、美国的Janet Travel三个人的报道总结提出MTrP的五个基本特征[6-8]:①肌肉内存在结节;②在结节或条索上有定位明确的压痛点;③按压压痛点时可产生远隔部位的疼痛;④通过压痛点按摩或注射可缓解疼痛;⑤受累肌肉伸直受限或无力。同时美国的Janet Travell P48通过几十年对疼痛治疗临床经验的积累发现非器质性神经源性疼痛综合征都是由于MTrP所造成的,被人们称之为:Mother of Myofascial-Trigger Point Knowldege(MTrP知识之母)正是因为有这么强大的浮针治疗的理论基础,才会让我越来越认识到:查找MTrP、观察MTrP的重要性,明白MTrP是浮针疗法的一个核心环节。而MTrP形成主要原因是缺血缺氧,造成能量危机,形成恶性循环。浮针治疗过程中配合扫散及再灌注手法,使肌肉收缩(缺血)-肌肉舒张(充血)-肌肉收缩(再缺血)-肌肉舒张(再充血),如此反复,形成缺血再灌注的状态,且不会造成再灌注损伤,从而改变MTrP缺血缺氧状态,促使颈椎病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
本文治疗组给予浮针治疗颈椎病疗效肯定,治疗费用相对较低,进针部位少,痛苦少,如能严格把握是适应症及禁忌症,副作用极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选登(1)[J].中国疗养医学,1995,(1).
[2]符中华.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7-13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中医药管理局杂志,1994,(6).
[4]许荣正.针至病所的传承与发展[J].中医杂志,2006,47(2):155.
[5]符仲华.浮针疗法速治软组织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3.
[6]Gutstein M.Five hundred cases of myalgia in the British army[J].Ann Rheum Dis,1942,(3):118-138.
[7]Kelly M.The treatment of fibrositis and allied disorders by local anesthesia[J].Med J Aust,1941,(1):294-298.
[8]Travell J,Rinzler S,Herman M.Pain and disability of the shoulder and arm:treatment by intramuscu-lar infiltration with Procaine hydrochloride[J].JAMA,1942,(120):417-422.
【摘要】目的:探讨浮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取浮针治疗49例,观察组采取普通针灸配合电针、理疗46例,观察2组疗效。结果:2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浮针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浮针;颈椎病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floating needle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Method:95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the treatment group take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in 49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ordinary therapy in 46 cases,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Result: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was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1).Conclusion:Floating needl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Key words]needle;cervical spondylosis
颈椎病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因此人们把它分成不同类型,如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多数表现为酸痛,酸痛的位置主要表现在:棘突两侧的肌肉、斜方肌的上缘、肩胛骨的内侧、肩胛骨的外侧、大小圆肌、前臂等,麻木也是颈椎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主要在手指和前臂,多表现为部分手指麻木,甚至还可表现为头部和五官的异常:如头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耳鸣、听力下降、牙龈、舌头、舌根疼痛、喑哑、胸闷、心慌、失眠等症状。临床上常规采用普通针灸配合电针、理疗以通络消炎镇痛,其疗效不确切且治疗疗程长。本人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浮针治疗颈椎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有关标准拟定[1]。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临床表现: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无明显心肝肾功能不全,无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且能坚持治疗者。
排除对象:患有传染性、恶性病、或有急性炎症、发热的患者,有自发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者、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部位、糖尿病患者、肢体浮肿患者、短期内使用过封闭疗法者、局部涂抹过红花油、按摩乳等刺激性外用药者。
治疗方法:⑴治疗组:①浮针治疗:找到颈椎MTrP点[2],其主要特点:肌肉内存在结节或条索,或仅仅是局部紧张,在结节、条索或者局部紧张的部位上有定位明确的压痛点或激惹点,按压压痛点或激惹点时可产生局部抽搐反应或者远隔部位的疼痛或者其他局部反应,通过压痛点按摩或注射等方法可缓解病痛,所累肌肉伸直受限或无力,还可诱发自主神经症状,如血管收缩、局部肿胀、流涎、头昏、耳鸣等。②治疗方案:方案A:前臂桡侧,P5点-P5点。进针时保持上肢与躯干夹角为25°~35°,患侧前臂置于矮桌或医者大腿上。方案B:上臂外侧中央,下1/3段,由下向上(上肢与躯干夹角为25°~35°)。方案C:同侧肩峰内侧,巨骨穴周围,由外向内,针向P2点。方案D:上背外侧角,P4点周围-P4点。方案E:上背肩胛骨内侧,P3点下方或者外下方-P3点。方案F:P1点下方或者侧面-P1点,左手和缓的活动头部或者颈部。⑵对照组:取穴:风池、风门、大椎、肩髎、臑腧、肩井、曲池、外关、合谷,配合电针,采用连续波,留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配合中频治疗仪,每次20分钟,取患者能耐受的强度,10次为一疗程,必要时休息一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讨论
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与颈部软组织,如椎间盘、黄韧带、脊髓鞘膜等发生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经和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症候群。本病当属中医痹症范畴,中医认为,年高体弱,肝肾不足、正气亏虚,筋骨失养,为本病内因,外感风寒、湿、热,或扭挫损伤为本病的外因,两者相互作用,致使太阳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或筋脉失其所濡,或日久气滞血瘀,静脉闭阻不通而发为本病。浮符中华老师1996年6月发明了浮针疗法,它始萌发于腕踝针,但它在针刺式及针具的选择上,以更加简明快捷的手法,由传统针刺术的垂直提插、捻转、抽、引针刺手法,变为在皮下扫散,在单位时间内施以一定的刺激频率,变垂直点刺激为平面刺激,明显的提高了在皮部及经筋层的经络刺激优势。浮针疗法的作用层面在病痛周围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解剖上称为浅筋膜)相当于传统组织的皮部、经筋层面,中医学上所谓的腠理进针点选在病痛局部或远道部位,也就是我们讲的MTrP点,进针在皮下,针点可从多向性朝向病灶,这与针至病所的理论更为合拍,以针尖靠近病灶或朝向病灶是针至病所的一个治疗原则。它的理论是建立在辨证辨病定性定位的基础上,临床治疗血、痰、湿、液、皮、脉、肉、筋、节、骨之聚集疾病[4],以针尖刺至病灶,靠近病灶或朝向病所,起到以针调气,以针引气的目的。浮针疗法与针至病所的治疗层面,都以传统经络的皮部、经筋为治疗学基础,以治疗临床局灶性疾病(包括阳性压痛点)而取得疗效。浮针疗法没有对感觉神经进行干预,不是止痛或者镇痛方法,而是治疗疼痛的方法[5],同时通过临床反复论证,颈椎疼痛的原因主要不是骨质增生或者颈椎间盘突出病变等原因,而是MTrP点,且可分为显性MTrP点和隐性MTrP点,浮针疗法作用的主要途径就是找MTrP点,即肌肉处于病理状态的挛缩。1940年,英国人Michael Gutstein、澳大利亚 Michael Kelly、美国的Janet Travel三个人的报道总结提出MTrP的五个基本特征[6-8]:①肌肉内存在结节;②在结节或条索上有定位明确的压痛点;③按压压痛点时可产生远隔部位的疼痛;④通过压痛点按摩或注射可缓解疼痛;⑤受累肌肉伸直受限或无力。同时美国的Janet Travell P48通过几十年对疼痛治疗临床经验的积累发现非器质性神经源性疼痛综合征都是由于MTrP所造成的,被人们称之为:Mother of Myofascial-Trigger Point Knowldege(MTrP知识之母)正是因为有这么强大的浮针治疗的理论基础,才会让我越来越认识到:查找MTrP、观察MTrP的重要性,明白MTrP是浮针疗法的一个核心环节。而MTrP形成主要原因是缺血缺氧,造成能量危机,形成恶性循环。浮针治疗过程中配合扫散及再灌注手法,使肌肉收缩(缺血)-肌肉舒张(充血)-肌肉收缩(再缺血)-肌肉舒张(再充血),如此反复,形成缺血再灌注的状态,且不会造成再灌注损伤,从而改变MTrP缺血缺氧状态,促使颈椎病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
本文治疗组给予浮针治疗颈椎病疗效肯定,治疗费用相对较低,进针部位少,痛苦少,如能严格把握是适应症及禁忌症,副作用极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选登(1)[J].中国疗养医学,1995,(1).
[2]符中华.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7-13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中医药管理局杂志,1994,(6).
[4]许荣正.针至病所的传承与发展[J].中医杂志,2006,47(2):155.
[5]符仲华.浮针疗法速治软组织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3.
[6]Gutstein M.Five hundred cases of myalgia in the British army[J].Ann Rheum Dis,1942,(3):118-138.
[7]Kelly M.The treatment of fibrositis and allied disorders by local anesthesia[J].Med J Aust,1941,(1):294-298.
[8]Travell J,Rinzler S,Herman M.Pain and disability of the shoulder and arm:treatment by intramuscu-lar infiltration with Procaine hydrochloride[J].JAMA,1942,(120):417-422.
【摘要】目的:探讨浮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取浮针治疗49例,观察组采取普通针灸配合电针、理疗46例,观察2组疗效。结果:2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浮针是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浮针;颈椎病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floating needle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Method:95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the treatment group take floating needle therapy in 49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ordinary therapy in 46 cases,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two groups.Result: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was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1).Conclusion:Floating needle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Key words]needle;cervical spondylosis
颈椎病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因此人们把它分成不同类型,如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多数表现为酸痛,酸痛的位置主要表现在:棘突两侧的肌肉、斜方肌的上缘、肩胛骨的内侧、肩胛骨的外侧、大小圆肌、前臂等,麻木也是颈椎病的一个常见症状,主要在手指和前臂,多表现为部分手指麻木,甚至还可表现为头部和五官的异常:如头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耳鸣、听力下降、牙龈、舌头、舌根疼痛、喑哑、胸闷、心慌、失眠等症状。临床上常规采用普通针灸配合电针、理疗以通络消炎镇痛,其疗效不确切且治疗疗程长。本人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浮针治疗颈椎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有关标准拟定[1]。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临床表现: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无明显心肝肾功能不全,无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且能坚持治疗者。
排除对象:患有传染性、恶性病、或有急性炎症、发热的患者,有自发性出血或凝血功能障碍者、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部位、糖尿病患者、肢体浮肿患者、短期内使用过封闭疗法者、局部涂抹过红花油、按摩乳等刺激性外用药者。
治疗方法:⑴治疗组:①浮针治疗:找到颈椎MTrP点[2],其主要特点:肌肉内存在结节或条索,或仅仅是局部紧张,在结节、条索或者局部紧张的部位上有定位明确的压痛点或激惹点,按压压痛点或激惹点时可产生局部抽搐反应或者远隔部位的疼痛或者其他局部反应,通过压痛点按摩或注射等方法可缓解病痛,所累肌肉伸直受限或无力,还可诱发自主神经症状,如血管收缩、局部肿胀、流涎、头昏、耳鸣等。②治疗方案:方案A:前臂桡侧,P5点-P5点。进针时保持上肢与躯干夹角为25°~35°,患侧前臂置于矮桌或医者大腿上。方案B:上臂外侧中央,下1/3段,由下向上(上肢与躯干夹角为25°~35°)。方案C:同侧肩峰内侧,巨骨穴周围,由外向内,针向P2点。方案D:上背外侧角,P4点周围-P4点。方案E:上背肩胛骨内侧,P3点下方或者外下方-P3点。方案F:P1点下方或者侧面-P1点,左手和缓的活动头部或者颈部。⑵对照组:取穴:风池、风门、大椎、肩髎、臑腧、肩井、曲池、外关、合谷,配合电针,采用连续波,留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配合中频治疗仪,每次20分钟,取患者能耐受的强度,10次为一疗程,必要时休息一天后继续下一疗程。 讨论
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与颈部软组织,如椎间盘、黄韧带、脊髓鞘膜等发生病理改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经和其周围组织而引起的症候群。本病当属中医痹症范畴,中医认为,年高体弱,肝肾不足、正气亏虚,筋骨失养,为本病内因,外感风寒、湿、热,或扭挫损伤为本病的外因,两者相互作用,致使太阳经气不利,气血运行不畅,或筋脉失其所濡,或日久气滞血瘀,静脉闭阻不通而发为本病。浮符中华老师1996年6月发明了浮针疗法,它始萌发于腕踝针,但它在针刺式及针具的选择上,以更加简明快捷的手法,由传统针刺术的垂直提插、捻转、抽、引针刺手法,变为在皮下扫散,在单位时间内施以一定的刺激频率,变垂直点刺激为平面刺激,明显的提高了在皮部及经筋层的经络刺激优势。浮针疗法的作用层面在病痛周围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解剖上称为浅筋膜)相当于传统组织的皮部、经筋层面,中医学上所谓的腠理进针点选在病痛局部或远道部位,也就是我们讲的MTrP点,进针在皮下,针点可从多向性朝向病灶,这与针至病所的理论更为合拍,以针尖靠近病灶或朝向病灶是针至病所的一个治疗原则。它的理论是建立在辨证辨病定性定位的基础上,临床治疗血、痰、湿、液、皮、脉、肉、筋、节、骨之聚集疾病[4],以针尖刺至病灶,靠近病灶或朝向病所,起到以针调气,以针引气的目的。浮针疗法与针至病所的治疗层面,都以传统经络的皮部、经筋为治疗学基础,以治疗临床局灶性疾病(包括阳性压痛点)而取得疗效。浮针疗法没有对感觉神经进行干预,不是止痛或者镇痛方法,而是治疗疼痛的方法[5],同时通过临床反复论证,颈椎疼痛的原因主要不是骨质增生或者颈椎间盘突出病变等原因,而是MTrP点,且可分为显性MTrP点和隐性MTrP点,浮针疗法作用的主要途径就是找MTrP点,即肌肉处于病理状态的挛缩。1940年,英国人Michael Gutstein、澳大利亚 Michael Kelly、美国的Janet Travel三个人的报道总结提出MTrP的五个基本特征[6-8]:①肌肉内存在结节;②在结节或条索上有定位明确的压痛点;③按压压痛点时可产生远隔部位的疼痛;④通过压痛点按摩或注射可缓解疼痛;⑤受累肌肉伸直受限或无力。同时美国的Janet Travell P48通过几十年对疼痛治疗临床经验的积累发现非器质性神经源性疼痛综合征都是由于MTrP所造成的,被人们称之为:Mother of Myofascial-Trigger Point Knowldege(MTrP知识之母)正是因为有这么强大的浮针治疗的理论基础,才会让我越来越认识到:查找MTrP、观察MTrP的重要性,明白MTrP是浮针疗法的一个核心环节。而MTrP形成主要原因是缺血缺氧,造成能量危机,形成恶性循环。浮针治疗过程中配合扫散及再灌注手法,使肌肉收缩(缺血)-肌肉舒张(充血)-肌肉收缩(再缺血)-肌肉舒张(再充血),如此反复,形成缺血再灌注的状态,且不会造成再灌注损伤,从而改变MTrP缺血缺氧状态,促使颈椎病患者更快更好的恢复。
本文治疗组给予浮针治疗颈椎病疗效肯定,治疗费用相对较低,进针部位少,痛苦少,如能严格把握是适应症及禁忌症,副作用极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选登(1)[J].中国疗养医学,1995,(1).
[2]符中华.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7-13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中医药管理局杂志,1994,(6).
[4]许荣正.针至病所的传承与发展[J].中医杂志,2006,47(2):155.
[5]符仲华.浮针疗法速治软组织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2-3.
[6]Gutstein M.Five hundred cases of myalgia in the British army[J].Ann Rheum Dis,1942,(3):118-138.
[7]Kelly M.The treatment of fibrositis and allied disorders by local anesthesia[J].Med J Aust,1941,(1):294-298.
[8]Travell J,Rinzler S,Herman M.Pain and disability of the shoulder and arm:treatment by intramuscu-lar infiltration with Procaine hydrochloride[J].JAMA,1942,(120):417-422.